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爭強好勝的人易得一種病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在追求「向上」的過程中,如果過於急躁、逞強,難免會造成傷害。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蒂莫西·W·史密斯在不久前舉辦的美國心理協會年會上,公布了一項新研究結果:太過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縮短壽命。

家長競爭,老人逞強,開车斗氣……

比房子、比車子、比存款、比職位……生活中的比較無處不在。為了一爭高下,耗心、勞力者也不在少數。競爭與不服輸的觀念,正在日漸滲進越來越多人的意識中,比如家長最愛拿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周圍人比個高下;不服老的老人總想著跟年輕人較勁兒,甚至比拼體力;路上行車,沒準什麼時候就會冒出個開鬥氣車的,在擁堵的車流中「展示」自己的車技,置交通規則於不顧。

楊女士就是個喜歡把「別人家孩子」掛在嘴邊的媽媽。兒子學說話不算早,當隔壁同齡小姑娘已經可以咿咿呀呀背《詠鵝》時,他才剛剛能夠比較流暢地表達自我要求。這讓一向好強的楊女士產生了一種「己不如人」的心理壓力。隨著兒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力非但沒有淡化,反倒越來越大,母子關係因此被逼到僵局,兩人都為此焦躁不安,卻又感到無力。

與楊女士相反,張大爺在與其他人的對比中,總是滿意而歸。年近70的張大爺身體很好,無論幹什麼都想跟年輕人較較勁。和年輕人打籃球,一定要堅持半場;早上鍛鍊,一定要跟小他20來歲的人跑一樣的距離;家裡有點什麼重活,也很少叫兒子幫忙,覺得自己完全沒問題。誰想,一次逞強搬東西卻把腰閃了,在床上躺了半個多月。

爭強好勝源於過度追求自我價值

無論是家長比教育、老人比體質,還是工作中的爭強好勝,其實都源於一種維護自尊,強化自我優越感和價值感的原生動力,由此產生的外在表現就是愛面子、攀比、較勁等。

「通過與他人對比確認自己的價值,是一種普遍且正常的心理狀態,這能給人帶來一定的安全感。攀比、逞強的產生,源於對自我價值的過高估計。」張學新說,每個人對自己都有一個預估價值,這個預估值通常比真實情況略高一點,如果高出太多,就會引發自己的逞強好勝行為,由此對他人產生貶低效應,也易激起對方的心理反射,進而以爭強好勝的態度捍衛自我價值。

爭強好勝者分先天和後天兩類。先天型多指A型性格的人。他們「有闖勁」,喜歡競爭,在工作生活中要求較高。他們容易成功,也易產生悲觀、焦慮、煩躁等情緒。後天形成的爭強好勝人格與家庭狀況有關,他們小時缺乏安全感,成年後更傾向於凡事爭第一,或是格外看重對物質、身份的追求。

血壓升高,心臟病發作

從某種角度說,爭強是一種防禦心理。它會使大腦調動全身進入緊張的戰備狀態,從而引發血液對血管及心腦的衝擊,甚至導致血管破裂、心腦血管病發。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曾針對3300名18~30歲的年輕人進行了長達1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A型性格的人中年後患高血壓的機率更高。此外,85%的心腦血管疾病與A型性格有關;在心臟病患者中,A型性格占98%;A型性格患冠心病的風險比B型性格高5倍。美國心臟病學專家弗里德曼和羅森曼在經過4年半、6年半和8年半的對照隨訪統計後發現,相比較平和的B型性格組,A型性格組的猝死率要高4.5倍。

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蒂莫西·W·史密斯在最新研究中也發現,過於爭強好勝的人在與強勢合作夥伴對話時,血壓水平會明顯上升;性格強硬的老年夫妻,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較性格平和者更嚴重。

因為爭強好勝而引發的一些不理智行為,同樣會對健康,甚至生命形成威脅。比如,開鬥氣車的人容易讓自己陷入較大的交通風險中,造成傷亡;逞強的老人,因為行事超過自身承受力,很可能傷到自己。

不逞能,先學會自我控制

克服爭強好勝的心理並不容易,學會控制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同時,針對不同的情形,要有不同的調整方式。

攀比的家長:首先改變心態,承認孩子有獨立的成長目標和軌跡。在面對可能出現的對比前,不妨先做個預案:假如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孩子會有什麼表現,自己又該怎麼做?

逞強的老人:老人應調整一下對比目標,別跟年輕人比,可以適當跟同齡人比。還要強化一種心態:老是必然,強弱總會存在。

鬥氣的司機:開車時被激起煩躁、憤怒情緒,首先要告訴自己,跟安全相比,吃點虧不算什麼。可以選擇情緒轉嫁方式,發泄不滿:如按一下喇叭,低聲嘮叨兩句;或者可以在車上放個一捏就會叫的玩偶,情緒不穩時就捏一下,讓玩偶承擔發泄的怒氣。

爭強的職場人:這類人應養成規律健身的習慣,如打太極等,有助於放鬆身心。要學著調整作息,從平衡生活和工作做起。建議利用一些手機提醒軟體幫助管理生活,比如什麼時候該休息,什麼時候該下班,什麼時候太激動緊張、心率過速等,然後有針對性地調整。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707/58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