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富士康在印度設百萬人工廠 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圖

中國大陸房價變態的高、物價飛漲、稅收高,人工成本是印度的3倍多,越南的4倍多,已經導致很多企業不得不撤離,富士康如果撤離大陸後果很可怕,蘋果生產線可能全部轉移印度、百萬人工作崗位,成千上萬的供應商將如何應對?

5月10日消息,據印度經濟時報稱,在考慮了印度的其他幾個邦後,富士康有意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買下1200公頃土地,將投資100億美元建新的製造廠全用於生產iPhone。據悉,富士康計劃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設10至12座工廠,超過1百萬員工。

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位工業部長曾對媒體表示,富士康之所以要選擇在印度建立 iPhone加工廠,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上升。

蘋果CEO蒂姆·庫克表達了對印度市場的信心,他認為如今的印度市場就像是10年之前的中國。

這將是手機製造業的標誌性大事件,意味著中國的製造優勢逐漸失去!

總理莫迪:要取代中國製造!

2008年前,印度經濟獲得了9%的高速增長,但全球金融危機後,增長下跌到6.7%,後來又回升到7%、8%,2011、2012年又接連降到4.9%,2013年繼續降到4.7%。

莫迪總理上台後,大刀闊斧提出了十多項改革目標,立言要把21世紀變成印度的世紀,要把印度變成一個強大國家。特別高調啟動「印度製造」計劃,提出將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製造中心」。

5月6日浦東國際展覽中心,很多印度人都在搞大展台,專門承接適合空運的小東西,主要是衣服牛仔褲上的花邊和小珠花飾品等機器無法批量生產的手工製造品。由於體積小重量輕,適合空運。報價只有國內的一半(印度人工便宜),吸引了大量的中國生產商諮詢。

印度已禁止從中國進口牛奶、乳製品,以及部分行動電話和其他一些商品,原因是印度方面發現這些產品「不達標」或不符合印度的安全準則。近幾年來印度利用在低油價這個好時機飛快的發展國內經濟,從而帶動印度製造推向全世界。

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認真看待印度製造業,那裡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但投資印度並不意味著在該國開展業務變容易了,而是顯示出在中國做生意越來越難了。

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鬥曾撰文指出,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製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中國正經歷製造產業空心化,鞋子、打火機等引以為傲的產業正在失去光環。需求要素再不改變,中國製造過不了幾年將會消失。

中國製造業究竟被誰打垮?

曾幾何時,「中國製造」曾是國人的驕傲。憑藉成本低廉等優勢,中國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中國製造業,人口紅利也曾一度支撐了中國經濟發展。風雲變幻,現在,「中國製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越來越多的人們對中國製造業的前景表示悲觀。

現在,國內還興起炒房和玩金融,這一點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1、稅費:不能承受之重

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增值稅17%,個稅累進,粗算10%,貸款利息10%,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好在近期國家忽然出台了降稅的政策,營改增讓中國廣大企業久旱逢甘霖!

另外就是辦公成本太高,這一點也是間接受到房地產的影響,比如現在在上海開個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區辦公室,人工,房租,辦工設備,稅費,樣樣都貴,起步每年40萬。十人公司每年要100萬。這是最低標準,員工還十分不滿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夠在養活這麼多人的情況下,還能夠賺錢?

現在做生意真的很難的,不是開玩笑。炒菜,一個盤子賺8元,手炒斷了,也賺不了多少。經常遇到刁蠻顧客,沒事找茬,老闆娘還要親自衝上去吵,還要小舅子假裝小混混。小店一開,動不動就要罰款,衛生啊,廣告啊,消防啊,哎,要是都懂這些法規,還會去炒菜嗎?

說個真人真事。我有個親戚,某年過年前雇了個小麵包車,三人帶了六箱兒童服裝,在高速被交警攔下,人貨混裝,罰款一萬。那兩個小夫妻身上沒有一萬元,走不了,過年前,那麼冷的天,小夫妻在高速邊上哭了一晚上,沒人理他們。

2、各項成本不斷攀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工資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價,水價,氣價,都在漲,房租是長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國到處是收費站,產品從蘇北小縣城出廠,到四川小縣城銷售,中轉三四次,價格基本是漲三倍,否則就是虧。總而言之,所有東西都在漲,唯獨是出廠價格持續下跌,小老闆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銷售冷到冰點,智慧財產權保護為0,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這種現實情況,怎麼可能產生大批優質企業?

3、融資難,難於上青天

作為曾經的小老闆,我深刻體會到貸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為社會創造財富而去申請企業貸款,那無數表格和各種痛苦,會讓你覺得辦企業好像是在幹壞事。如果是炒房去貸款,隨便開個假證明,說自己月薪四萬,銀行會默契的假裝不知道,閉起眼睛放貸。

為什麼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原因很簡單,你的生意不能穩賺錢,銀行不想借給你。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銀行自然沒有心思理會中小企業了。

現在的情況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國企拿到了資金後無處投資,於是資金在國企手裡轉個彎,高息放貸給中小企業。國企成為貸款的二道販子,再扒了小老闆一層皮。中小企業雪上加霜,慘慘慘。

4、勞動力都往工地跑

中國製造業不是和歐美日製造業競爭,而是和有天量貸款的國企基建競爭資金實力。建築工地開出的超高工資,普通製造業根本無力對抗。你培養了3年的熟練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誰去競爭?所謂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資的,否則沒人來,現在一個辦公室文員,吹空調都要3500+五險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是國企主導,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資,通過高工資誘惑製造業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基建的資金來源於貸款,且無所謂還貸,製造業要考慮成本和利潤,只好收攤了。

5、房地產摧毀實體經濟

房地產已經占領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了。2015年中國GDP是67萬億,其中全國賣地收入是3.4萬億。在房價構成中,地價約占30%,也就是說房地產創造了11.3萬億GDP,再加上仲介,裝修,家電家具,估計30%的GDP直接由房價而來。另外,3.4萬億的賣地收入,又拉動了鐵公雞,槓桿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帳算下來,房地產投資在GDP的占比超過45%。

但房地產經濟有個最大的惡果,就是利潤由寡頭分享,其他人很慘。農民工辛辛苦苦拿了萬元月薪,包工頭賺了20萬,一轉身又交給老家縣城的房產商了。由於房地產抽走了所有的消費資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費,這就導致各行各業的很多產品賣不出去了。

6、經濟刺激的衝擊

中國在2009年的時候,製造業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本來經濟危機能夠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剩下的做大做強,走上良性發展道路。結果,經濟刺激來了,把房價推高數倍,實體全部屌絲,於是,中國製造業就回頭走,往人工高成本,產品劣質化,規模作坊化,價格低價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可悲!

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闆沒有去吃喝嫖賭,想的是繼續研發創新,走向世界,那時候成功學非常流行。後來是,先倒霉的關廠買房,反而發財了,堅持不懈的老闆,全部SB了。

7、社會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業主,小老闆」,當你聽到這些詞語的時候,你不會聯想到好事,只會聯想到,他們在欺負工人,剝削工人,血汗工廠,髒亂差,違法亂紀,做壞事。是不是?這就是我們當前的現實。其實這些人,維繫了中國70%的就業,雖然工人目前還吃住一般。

過去5年,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被網際網路和金融人士嘲笑為老土。網際網路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錢、發錢和燒錢,去年獲得A輪融資的846家創業公司現在怎麼樣了。金融由於引進了高等數學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暈了,一直很神秘兮兮的,寫個報告的也能夠搞到年薪60萬。現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還舊,如果下一期續不上,立即出問題。關了燈,都一樣。

美國製造業開始強勢回歸

有人在說,網際網路時代的時候看美國,電子商務的時代的時候看中國,甚至有人說,現在美國的網際網路行業開始模仿中國,開始學習中國。

這是表面現象,我們絕對不能被表面的現象所蒙蔽!

美國國家戰略的確不是網際網路,也不是華爾街的金融,而是在製造業,這不是一種被動的選擇,而是一種主動的出擊。歐巴馬本人多次在各種場合呼籲要重振美國製造業。

前幾天,我見到了中國首善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先生,他說的話再次印證了美國製造業回歸的決心:「美國現在舉國上下在推恢復製造業大國的地位,它的招商強度比我們中國高。我在美國建俄亥俄的那個工廠,18萬平方米,占地面積1000畝土地以上,大概我從猶太人手裡買過來,花了1500萬美金,再加上我修廠房又花的1000多萬美金,整個項目大概投資4000萬美金,而美國政府補貼給我超過4000萬美金。」

在我們還在神話網際網路的時候,美國人已經開始了重新回歸製造業。當我們國家的一些部門在大力補貼網際網路產業的時候,美國政府補貼的確是製造業!

製造業的回歸意味著是什麼?意味著渠道為王的時代的終結,內容為王時代的開啟。

美國政府決定製造業回歸之前曾大力支持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可是一場金融風暴讓美國政府意識到,金融是打垮美國的洪水猛獸。之後,矽谷精英的網際網路後來居上,但是,金融和網際網路相對於製造業它都是手段或者是渠道。當這種網際網路的紅利逐漸消失的時候,能頂上來挑大樑的也只有製造業。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多個場合高調宣布製造業回歸是美國最重要的國家戰略。

中國製造下一步何去何從?

面對步步緊逼的印度,中國製造業可謂是內憂外患,難道真的要拱手讓出「世界工廠」的寶座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雖然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使得印度的製造業頗具吸引力,但是落後的交通與供電網絡等基礎設施與複雜的監管環境以及低下的管理效率,已成阻礙製造業增長的致命因素。

雖然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中國製造業,尤其是勞力密集型的輕工業的優勢正在失去,但中國製造業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技術優勢,況且,中國擁有大批技術精湛的熟練工人。

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製造業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轉型迫在眉睫!目前,大多中國製造還停留在低端、薄利的層面,若想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需要國家政府、政策以及很多企業家的共同努力,這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和任務,也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轉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第一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523/74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