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IQ爆表的神童長大後會怎樣?心理學家用47年找到了答案

一項心理學實驗,從實驗設計、到數據收集和分析、再到結論定立、最後再到成果展示和文獻發表……你認為,需要多久?

問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學心理的和非專業背景的都有,得到的回答大多是:

「半年吧」

「我自己和導師差不多要花一年多吧」

「兩三年頂多了不然我博士肯定到死都讀不出來了」

……

不過今天要帶你見識的3項聞名整個心理界、整個學術界、甚至整個世界的實驗,一做就是40-50年,60-70年,甚至還有已經進行了80年但此時此刻還處於進行時的!

「時間長短有這麼重要嗎?」還真有這麼重要!

就拿我們都很熟悉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來說,這個課題的絕大多數研究都是基於:某人此時此刻的生活狀態+此人記憶中從小到大和父母的關係。

但是我們的記憶力畢竟很有限,小學時候你父母對你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你還能回憶起多少細節?這些記憶又有多準確呢?

最佳解決方法:讓研究人員從小時候就開始記錄你的家庭生活狀況和親子關係,一直跟蹤到你上中小學、上大學、進入職場、結婚生子、漸漸老去直到面臨死亡……

這類時間跨度超長的縱向追蹤實驗(longitudinal studies),不僅記錄了我們的生活,更見證了心理學家的科學匠人精神。

-01-1971-2018

5000個神童,一項47年的研究

天才兒童長大後也是成功人士嗎?

附心理專家「教養孩子的8個最佳方式」

那是一個1968年的夏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朱利安·斯坦利教授(Julian Stanley)遇上了一個12歲「天才兒童」——約瑟夫·貝特斯(Joseph Bates)。

這個約瑟夫有多天才呢?他在中學裡天天叫嚷著「課堂上的東西太簡單太無聊」,以至於他爸媽只好帶他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聽大學裡的電腦和科學課程。也正因為如此,斯坦利教授認識了這位天才約瑟夫。

出於對這位天才男孩的好奇,斯坦利教授給他做了SAT測驗(美國高考)和各種各樣的IQ測試,結果發現約瑟夫的SAT成績已經大大超過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本科錄取分數線(要知道這可是全球排名頂尖的大學),IQ成績也更是全美同齡孩童的前1%!

斯坦利教授本來就對人類的智慧、認知、學習和發展頗感興趣,這更是他的科研領域。遇上約瑟夫後,他做了兩件事:

這一嘛,他費盡口舌說服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校長,讓小約瑟夫成了大學裡年紀最小的本科生。這二呢,斯坦利教授經過兩三年的籌備,在1971年啟動了一項科研調查項目調查:

『關於數學能力早熟青少年的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簡稱SMPY)[1]

「早熟」——這估計是斯坦利教授當時能想到的、用來形容這些召集來的5000個IQ在全國排名1%的天才兒童、最貼切的詞語了。

從1971年實驗開始的那天起,斯坦利教授和自己的學生、學生的學生、學生的家人、學生的學生的家人……跟蹤這5000個孩子從小到大在學校各個年級的表現、大學的錄取率、碩士博士學位的獲得率、科研方面專利的獲取率、論文的發表數量、進入職場後的年收入水平……

47年來,他們團隊收集到的這組巨型大數據,揭露了這三大事實:

①這些孩子長大後和IQ在平均值的孩子相比,獲得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多出一大截,而且這5000個孩子進入職場後也是表現優異,他們的收入高達全美前5%。[2]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些IQ天才的的確確掌控著這個社會」——面對這樣的數據結果,來自美國杜克大學「才能識別計劃(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的心理學家Jonathan Wai如是說。

② IQ是個複合名詞,裡面包含眾多不同方面的智力,比如語言能力、記憶力、邏輯分析能力,等等。經過對這5000個孩子IQ數據的拆解,研究人員發現:

在IQ所囊括的全部人類智慧能力中,孩子們的空間推理能力(spatial reasoning)和他們長大後獲得的國家科研專利數量、發表的論文數量聯繫最為緊密。[3]

什麼叫空間推理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學數學裡我們都會遇到的題目:已知下面是由N個同樣正方體組成集合體後的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請問N=?

對空間推理能力強的人而言,這種題目哪怕再複雜,都能輕而易舉作答,那叫一個穩准狠!

再天才的孩子,沒有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也很難走向成功。

就拿學校里的老師來說,數據顯示:當一位老師認為「這個孩子是個天才」後,ta在這個孩子身上花的精力和時間就會比其他孩子更少,因為「這孩子很聰明,不用我教自己就能學會」。

大部分學校對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而這樣整齊劃一的公平,恰恰阻礙了高智力兒童的發展。正所謂「因材施教」,對天才兒童,更加超前的學習材料和教育方式也許更適合。

就拿跳級這件事來說:「我家孩子真心聰明,我該不該給ta跳過一個年級啊?」

大數據告訴你:必須跳級!

研究人員把SMPY數據中的那些沒跳級和跳過一個年級的天才兒童拆分成兩組,比較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比起那些沒跳級的孩子,跳過一個年級的孩子長大後獲得更多科研專利、攻下博士學位的比率高出60%,而且若是我們只看理工科,跳級孩子長大後獲得博士學位的比率更是高出了100%——翻了整整一倍![4]

所以說,同是IQ高到爆表的孩子,若家長和老師沒有提供適合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方法,長大後依然會是成敗兩隔。

這下我們明白了:孩子畢竟是孩子,再聰明也需要大人引導。問題是:怎樣的引導才算積極、正確的引導?

基於SMPY研究團隊數十年來對5000個孩子的成長觀測,Benbow研究員為家長和老師總結出了以下8條教導孩子的黃金準則。無論你的孩子智商是高是低,只要當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較聰明、展現出潛力,都可以試試[5]:

①給孩子經歷豐富多樣人生體驗的機會

②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興趣特別濃厚、或是在某方面能力特別強的時候,一定要給予孩子充分發揮這種興趣和能力優勢的機會

③不要只滿足孩子的智力發展需求、更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④培養孩子的「發展性思維(growth mindset)」:你要表揚和稱讚的是孩子的付出的每一分努力,而不是他們的「能力和才幹有多高」

⑤鼓勵孩子接受挑戰(Benbow把這種挑戰稱為「智力危機 intellectual risks」)、去經歷失敗、並在失敗中成長

⑥千萬別給孩子貼上「天才」「神童」這種標籤,這會成為孩子巨大的壓力,久而久之會不堪重負

⑦家長和老師應坐下來共同探討:怎樣的教育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對家長而言,教育可不是一件把孩子塞進學校就可以放心了撒手了不管了的事情。你的孩子和其他同學相比有什麼不同?是否適合其他不同的學習材料?家校的教育怎樣結合才更適合你的孩子?這需要家校雙方的共同洽談和努力。

⑧你的孩子究竟有多聰明?別自己主觀臆斷!帶孩子去接受靠譜的IQ測試吧!這樣不僅能幫助你認識孩子的能力(IQ究竟有多高?具體是IQ中哪一部分的智力更高?),也能儘早發現孩子成長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過動症、焦躁症的危險因子)。優勢劣勢結合評估,才能幫助你為孩子提供最合適、也最及時的引導。

-02-1957-2018

一項長達61年的研究

從地下室的一次偶然發現開始

1957年,美國10317位高中生填寫了一份關於「高中畢業後人生計劃」的問卷調查。這份調查由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育學院組織,旨在改進美國教育系統。

這份調查結束後,收集到的調查問卷都被封存進了大學行政樓的地下室,直到1962年被William Sewell教授無意之中發現。

巧了,Sewell教授的研究興趣正是學生們從畢業到就業的人生發展,於是他瞬間興奮起來了:這10000多個高中生,要是能知道他們畢業後到底在幹嗎,豈不是超讚的研究數據!

經過兩年時間的準備,1964年Sewell教授聯繫了這一萬多個學生的家長,詢問他們孩子高中畢業後的去向,87%的家長都給出了回應。

1965-1970年間,Sewell教授拉上了他的同事Robert Hauser教授一起來分析目前為止收集到的所有數據,研究青少年的人生目標從何而來。

「人生目標」——這個課題真是太大了啊!大到——經過61年來到了2018,他們的研究項目和數據收集仍在繼續。

從這些高中生進入大學、到大學畢業、到進修或是進入職場、步入婚姻、組建家庭、到漸漸老去、甚至是面對死亡時的各項準備(包括遺囑的定立)……這份當初只是為了改善高中教育而生的問卷,如今成了生活綜合大調查。進入21世紀,研究參與者的人數還保持在7000以上。

哦對了,我還沒介紹這項研究的官方名稱:

『威斯康辛縱向追蹤研究』(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簡稱WLS)[7]

WLS研究參與者50周年紀念會

圖中為1957年填寫問卷的那些高中生

Photo by: Jeff Miller| Source: news.wisc.edu

那麼問題來了,整整61年,跟蹤了上萬個人,威斯康辛的研究人員究竟發現了什麼?

人們在孩童和青少年時期遭受的逆境會對一輩子的健康狀況都有重大影響

所謂的「孩童和青少年時期遭受的逆境」,比如孩童時期受到的虐待(還有性侵),對這些孩子日後的生理健康有長遠的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筆下的「逆境」還包括:從小在貧窮的家庭中成長,並且因為貧窮而導致教育資源缺失、職業選擇受限、工作中缺乏自主性和掌控權……這一系列孩童到青壯年時期的個人成長狀況,都可以準確預測中年到老年時期的身體疾病(特別是女性的乳腺癌患病機率提升)。

另一方面,孩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的志願義工經歷、孩子和父母的良好親子關係、擁有可靠健康的友誼,都會對此人今後一輩子的健康狀況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這是耗時60多年來國外頂尖學府的研究人員基於上萬人收集的真實大數據,其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者們還特意觀測了那些有親兄弟姐妹的人

你一定聽過科學界有個重要的實驗術語,叫做「控制變量法」。

親兄弟姐妹們從小在同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彼此的基因又在有很大程度上有所重疊。因此在調查他們時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家庭環境」和「基因」這兩個變量,現在得天獨厚地被控制在同一水平上(也就是被控制住了的兩個變量)。

在此情況下比較兄弟姐妹之間的教育程度、職業發展,兩個孩子之間有什麼不同?導致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麼?由此得出的研究結果會更有說服力、邏輯也更緊密。

WLS在兄弟姐妹間的研究主要是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父母從小教給孩子的「認知能力(cognition)」,也就是我們認識人事物的能力,包括看待問題的角度、廣度和深度;

二是家庭為孩子提供的教育資源(包括為孩子上學提供的資金支持、為孩子上更好的學校做出的努力、鼓勵孩子接受義務教育之外更高等的教育等)。

這兩方面都直接影響孩子們長大後的工作和收入情況。

③對於女性生理健康的特別關注

研究者們還專門把女性健康狀況作為數據的分析重點,他們發現: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越好、認知能力越強,更年期來得就更晚。此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越高,婦科問題(特別是子宮疾病)就更少。

研究者們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受教育程度和認知能力高的女性更懂得照顧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好、收入高的女性能夠供給自己的健康需求。

④社會與經濟地位和個人健康之間的關聯

WLS研究還表明:社會與經濟地位更高的人(包括生來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或是通過自己努力得到高學位和好工作的人),無論男女,都在做兩件事:

一是這些人善用網絡和專家資源來學習和健康有關的知識,從飲食到運動到疫苗接種到常規體檢到各種生活習慣……

二是這些人都會儘早開始考慮自己臨終前的安排,比如提早定立遺囑、和子女討論自己過世後需要他們完成的事情等。同時,哪怕是得了絕症,治療過程也無比痛苦,這些人往往都更能堅持配合治療。

好啦,看了這麼多和疾病、甚至生死有關的研究結果,接下來讓我們來看個陽光、開心點的心理研究。

註:由於WLS研究的數據和結論實在是太多太多,這裡只能為你呈現其中一小部分,具體的研究方法和背後的邏輯也限於篇幅不能細細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文章末尾參考文獻列表中的第[7]項搜索閱讀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學術文獻,或通過WLS項目全名進行搜索。

-03-1938-2018

80年,哈佛這幸福項心理研究還沒做完

他們究竟在研究什麼?

他們在研究Happiness,。

到底要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哈佛的心理學家從1938年開始了一項研究。來到2018,這個研究項目走入了它的第80年,研究組的人員也已經傳承了四代,但這第四代負責人,哈佛心理學家Robert Waldinger表示:

這是全世界歷時最長的心理實驗,而且它至今還是進行時!

1938-2018年間,共有724個美國人參與了這項心理研究。每年,他們都要向哈佛「匯報」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婚姻和家庭、身理和心理健康狀況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而這所謂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幸福」的組成部分。

經過數據分析,他們終於有了結論。不過在揭曉答案之前,出道選擇題,而且這道題目很難,6個選項,還只有1個正確答案。

請聽題:哈佛心理學家發現:有一樣東西和人生幸福度聯繫最為緊密。你認為它是……?

A.智商IQ

B.情商EQ

C.大學時期的課業成績

D.工作的穩定性和收入

E.我們擁有的朋友數量

F.我們人際關係的質量

-寫在最後-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當它為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而存在時,就成了一門走心的科學。

而當心理學家為了研究這一課題付出自己的十年、數十年、也影響自己的學生和同僚,把這樣的努力無限傳承至今,這份科學,就更有溫度、更有力量。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壹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126/105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