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從《黃帝內經》看古人對生命的探索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它對傳統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就目前來說,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黃帝內經》創作於先秦至西漢之間,當然,也有很多學者指出,《黃帝內經》是由多名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作者,相繼創作並最終集結而成。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醫書,它立足於黃老道家養生理論,從生命循環的整體觀來論述醫療知識。其實,《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醫學論著,更是古人對生命過程進行的探索,以及對探索歷程進行的總結。所以說,《黃帝內經》的核心並不只是醫藥學,更是生命哲學。「生命」這個詞,最早見於《戰國策·秦三》:「萬秀各得其所,生命壽長,其年而不夭傷。」在古人看來,生命的成、住、壞、空這個循環過程,乃是一種自然規律,既然如此,那麼人體要保持機體的健康,保持生命的活力,就要注意與外部自然環境相調節。

可見,《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便是將陰陽五行學說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對應起來,陰陽五行是外景,而五臟六腑乃至奇經八脈就是「內景」。所以,在中醫理論中認為,要調理身體,除了要考慮身體的內部因素,還要考慮居住環境等外部因素。(一)《黃帝內經》體現出的人類生命本質

《黃帝內經》分為《靈樞》和《素問》兩部分,《素問》這部分的第一句是「昔在黃帝,生而神靈」,這一句里的「昔在」點明了一個時間節點,即大洪水之後的歷史時期,而這句里的「黃帝」,其實並非特指黃帝,而是代指的中原地區的人類,因為黃帝被普遍認為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所以,「昔在黃帝」這句講的是,在大洪水時代之後出現的生命系統

「史前大洪水時期」,在諸多的文獻典籍里都出現過,比如,《孟子·滕文公》:「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我們熟知的「大禹治水」的傳說,講的就是大洪水時期發生的事情。

「生而神靈」說的每個新生命誕生之後,都先天地帶有不可思議的神性。這句話正是《黃帝內經》對人類生命本質的理解:剛出生的小嬰兒,與生俱來就具備神靈的特徵。《黃帝內經》裡的「神靈」與我們在神話傳說中看到的神靈,那可不是一回事。

《黃帝內經》裡之所以認為新生兒具備神靈的特性,原因有這樣幾點:

第一,新生兒元氣充足,處於氣血混沌如一的狀態。新生兒骨骼和經脈都非常柔軟,這正是生命的最佳狀態,而成年人若想保持筋骨的柔軟,就需要進行刻意修習。

第二,小嬰兒不必經過修行,就呈現出德性深厚、氣脈平和的生命特徵。《黃帝內經》認為,人生來就是自性圓滿的,這一點與佛教禪宗對心性的說法非常類似。那麼,為什麼人長大之後,就不再具備深厚的德性以及平和的氣脈了呢?《黃帝內經》指出,這是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外部環境以及生命境遇所影響,逐漸產生出顛倒妄念,擾亂了德性,干擾了氣脈。

第三,新生兒內心純淨、天真,不像成年人那樣心中充滿雜念和欲望。小嬰兒只要滿足了基本的吃喝,就能安然睡臥。有時候我們說一個人,跟個孩子似的心裡不過事兒,其實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來看這是好現象。一個人思慮深、欲望重,活得心累,還容易產生各種疾病。

《黃帝內經》對人類的生命本質進行探討時還指出,氣是一種非常精微的物質,它構成了自然萬物,所以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素問·六微旨大論》中這樣寫道:「言人者求之氣交。」意思就是說,人類是氣交感而生。

以上就是《黃帝內經》裡對人類生命本質進行的探索。但是,《黃帝內經》對生命本質的探索,並不僅止於此,在提出人體的物質構成基礎之後,《黃帝內經》還指出了人與自然萬物的相處之道。

(二)《黃帝內經》中的人與世界的相處之道

《黃帝內經》裡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依四時之法而成,那麼,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就與自然萬物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換言之,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員,那麼,人能夠影響外部環境,也能被外部環境所影響。

所以,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要用一種恰當的方式與世界相處,而這正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曲黎敏認為,僅僅具備正確的人生觀還不足以讓我們過好這一生,我們還應該具備正確的宇宙觀。這個宇宙觀,說的就是人與萬事萬物的相處方式。

《黃帝內經》有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我們生活在這個宇宙時空之中,當然會受宇宙時空的影響。而人與世界之間最恰當的相處方式,就是追隨著自然萬物的變化,跟著節氣走,跟著自然規律走,而不是通過一些所謂的高科技手段,違背自然規律。人與自然萬物要和諧相處,而不是對抗自然萬物;要時時刻刻想到,我們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員,而不是隨意改變自然規律的造物主。

此處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平衡」:就內部而言,健康的狀態就是身心處於平衡;就外部而言,智慧的活法就是人與自然萬物(世界)保持平衡。《黃帝內經》體現出的是一種整體性思維,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內部各部分也是彼此聯繫的。

(三)《黃帝內經》對日常養生的啟示

《黃帝內經》中講到的養生基本原則,概況起來就是這樣一句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性都有一些共同性,比如自私、貪婪、執著,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習氣」。《黃帝內經》裡提到,如果這些習氣能夠被我們化掉,那麼我們就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首先,自己的飲食起居,務必要符合自然規律。《黃帝內經》中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比如,春天是天地萬物重新煥發生機的季節,也可以看作人體進入了「重啟模式」,所以到了春季,我們就應該「夜臥早起」,夜裡11點之前入睡,早上早點起床,這樣一來,陽氣更容易生發,我們就會精力充沛。所謂的「春困」正是因為身體裡的陽氣,不能及時生發,精血跟不上來,所以人們會覺得睏倦、眩暈。

其次,保持內心的清淨安然,及時清理情緒垃圾。每天,我們都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比如憤怒、焦慮等,這些不良情緒會引發人體氣血內亂,從而引發身心疾病。作為現代人,我們沒有壓力,沒有煩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正確的方式,及時疏導並清理負面情緒,諸如瑜伽、冥想、慢跑等健身活動,都不失為清理情緒垃圾的簡便方法。

再次,以靜養神,以動強身。《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出現的「和於術數」一詞,指的是進行日常養生,要堅持「和」的原則,「和」就是要適度,「術數」的意思是各種養生之道,這些養生之道里既包括養神的方法,也包括強身的方法。

最後,多樣化飲食。《黃帝內經》中有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可見,真正的養生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樣化飲食,而不是一味地食素,更不是在不清楚自己身體情況的時候,一味進行大補。

【結語】

作為祖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首,《黃帝內經》呈現出的是一種整體性的醫學理念,它以自然哲學的思維模式,指出生命的本質,指明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同時也為人們的日常養生保健,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參考。我們在學習《黃帝內經》時,要辯證地看待書中的觀點和概念,畢竟《黃帝內經》為我們提供的是理論參考,而並不是思想準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浪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718/131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