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克平的談話中,使我約略明白這幾個月來的整個革命形勢。當葉賀軍潮汕失敗後,中共黨軍政首要陸續逃往香港者,有譚平山、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吳玉章、郭沫若、徐特立、周恩來、賀昌諸氏,這是我已知道的,接著聽說葉挺、賀龍亦先後逃抵香港。當時中共中央黨部已秘密設於上海。這批逃抵香港的中共首要,抵港後與中共廣東省委取得連絡,但香港不是他們久居的地方,他們都陸續回到上海黨中央。而譚平山則因潮汕失敗有責,畏懼處分,仍潛留香港。李立三、惲代英、葉挺三人,則散處在海陸豐地區之葉挺部,正由彭湃收容指揮,以圖再舉,因此暫留香港,協同廣東省委設法連絡指揮。其餘人員均赴上海中央集中。
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瞿秋白(八七緊急會議清算了陳獨秀後即由他繼任)召開了一次潮汕失敗檢討會議,並於十月廿四日「為葉賀軍的失敗」發出通告。
南昌暴動是國共分家後,中共一次軍事冒險行動,這次軍事冒險的行動是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所策劃。當時估計中共在國民革命軍中所能控制的軍隊計有:
(一)第四軍第十師第三十團范孟聲一個團,及該師內各級軍官有五十個左右的黨員所能領導的部隊,總計約有四千人。
(二)第十一軍廿四師葉挺部四個團,及師直屬隊約一萬一千人。
(三)第十一軍廿五師七十三團周士第全團約二干五百人。
(四)第二十軍賀龍部五個團約一萬二千人。
(五)湖北警備團約二干人。
(六)第三軍教導團朱德部約一千人。
(七)廣東農軍六百人。
(八)第二方面軍內有共產黨員的部隊約可動員五千人。
總共預定有兵力約三萬八千餘人。
可是因動員工作欠缺計劃,如湖北警備團趕不上參加,第二方面軍其他幹部亦趕不上,以至實際參加南昌暴動者不足三萬人。
六月五日由南昌出發向廣東前進當天,蔡廷楷叛變,該師的中共黨員和團長范孟聲等三十人被殺,另外有幾十人不知去向,第十師的實力全部喪失了,尚有總兵力約在二萬四千人左右。
這支軍隊,若能善為運用,特別是能加強政治工作,提高官兵政治覺悟,以當時廣東的軍事情形,是有奪取廣東為革命根據地的可能的。可是由於領導階層的負責同志,既不意注政洽工作,又缺乏戰略戰術修養,以至一敗塗地,實非偶然。我親身參加是役,據我分析致敗的原因如下:
(一)關於政治方面的:
1、南昌暴動後,仍掛著國民革命軍的旗幟,使士兵意識模糊,民眾亦不明真象。
2、部隊政冶工作,沒有積極開展,士氣不振,且有逃亡現象,猶以朱德的第九軍,逃亡迨盡;賀龍的官兵則全無革命意識,亦多逃亡。
3、沒有發動民眾,致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參加,那時的群眾工作做得還不及北伐初期。
4、黨的組織極不健全,黨員在官兵或群眾中,沒有起核心領導作用,在緊急關頭時有不少官兵不肯奮鬥,自求活命。如:第二十軍兩個師在湯坑作戰不力,在陸豐未經戰鬥便全部投降;十四師及廿五師之一部份非黨員中上級軍官亦有自動投降……等事件。
(二)戰略方面:
l、在會昌作戰,擊敗錢大鈞、黃紹雄兩師後,應即跟蹤追擊,消滅該師,即直下龍川、河源、博羅,乘張發奎未抵廣州之前,及廣東國軍不及集中之際,進攻廣州,成功的公算極大,即萬一失利,亦可退入惠州海陸豐進行游擊戰,這是當時最上之策。
可是當時所取戰略竟不向敵軍追擊,反而迂道福建汀州,出韓江,占潮州、汕頭,遷延時日,使敗軍有從容整頓的時間,粵軍有從遠地調集兵力向潮汕進攻的空間,實是失策。
2、湯坑作戰不集中兵力與敵決戰,而將能戰的廿五師於三河壩擔任警戒。二十軍駐在豐順,其位置正在湯坑粵軍陣地之左側背;若能同時配合揭陽葉挺之廿四師,向湯坑粵軍陣地進攻,必能將其殲滅;當時僅以廿四師單獨作戰(參戰官兵只有五千人),待至廿四師傷亡慘重後,二十軍才加入作戰,致使粵軍有時間和力量擊敗二十軍,終至整個崩潰。
(三)戰術方面:
按我以後和當時粵軍參加是役的旅長徐景唐將軍談論戰鬥經過稱:當時粵軍在湯坑以北山地,部署了三個據點,構築了簡單工事,開始是我(徐將軍)旅駐守。
葉挺部只向正面猛烈的突擊衝鋒,曾攻占了兩個陣地據點,因傷亡慘重,得不償失,最後連一個據點都未能攻下,倘葉挺軍能從右側或左側背攻擊,粵軍早已失敗無疑。
後來賀龍軍由豐順向粵軍陣地左側背進攻時,薛岳之新編第二師已增援作戰,賀龍部不堪一擊,即潰敗下去。
根據上述的作戰情形,可知當時的戰場指揮官,只知硬拚,不知運用戰術。因為進攻敵軍陣地,以一翼包圍,或兩翼包圍,攻敵側背,為戰術運用的先決原則;中央突破是受地形限制及任務限制的不得巳之舉;豈有敵之側背可攻而不攻,反而採用中央突破戰術之理?
(四)兵力方面:
湯坑作戰的國軍兵力有二萬人以上,葉賀軍因兵力分散,參加是役兵力:葉挺廿四師約五千人,賀龍五個團約六千人,合共兵力約一萬一千人,敵我兵力對比,國軍比我方要多一倍。
根據上述情形,葉賀軍失敗,並非偶然。但當時中共的高級政治人才不少,軍事人才又有以「諸葛亮」見稱的劉伯承,及素以勇敢善戰出名的葉挺,中上級幹部又有不少能戰之士,為什麼犯上了那麼多的政治和軍事上的錯誤?這是很可惜的,又是所不解的。唯一可想像的原因就是:周恩來以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及革命委員會參謀團主席的地位,把持決策,致貽誤戎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