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洪廣玉:跨越30年的中國蜂蜜造假史

作者:
市售蜂蜜動不動就檢出50%不合格,可見中國蜂蜜造假產業有多繁榮。雖然沒有可靠的調查數據,但2011年時有業內人士推算,當時中國市場在售的真蜂蜜不超過15萬噸左右(用於蜂蜜、飲料和其它食品、藥品),但假蜜可能就有8-10萬噸,也就是說,假蜜占了市場的1/3到2/3。

放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蜂蜜造假史當中來看,近日所謂的北京同仁堂「回收蜂蜜」事件完全不值得大驚小怪。

單純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說,將臨期或剛過期的蜂蜜回收重賣,健康風險極低(主要是收集、重包裝過程中不能污染),蜂蜜作為一種高糖物質,天然防腐,保存期限很長,比如標示保存期限2年的蜂蜜,正常儲存的話,第3年也能吃,但風味品質上會有所下降。

把過期食品回收重賣的行為是違法的,不過,中國蜂蜜行業最大的「痛點」是遍及大江南北、持續至少30年的摻假造假現象。不用懷疑,你今天去中國的各大超市,依然能買到假蜂蜜。

1

半數不合格的中國蜂蜜

中國蜂蜜造假到底從何時開始?

能查到比較早的官方記錄是1987年《蜜蜂雜誌》發表的一篇名為《值得警惕的信號!》,其中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近年來,王漿、蜂蜜市場銷售情況,剛有所好轉,有些不法分子摻雜造假的邪風又有新的抬頭,特別是去年夏秋以來蜜漿價格一抬再抬,質量下降,摻雜造假十分嚴重。我省八月份加魚、應城、新洲、雲夢、羅田五縣共計上調415件蜂蜜,其中就有202件是摻的「糖蜜」,占上調總數的48.67%。王漿在一個收購點不到十天就發現3起摻假漿。據有關同志反映,河南、四川等各地都有類似情況出現。」

《蜜峰雜誌》刊登文章

從行文能看出,顯然此前就有影響惡劣的造假現象。考慮到紅糖最晚在漢朝應該就有了,使用蔗糖對蜂蜜摻假的歷史應該會更早,不過,在過去的熟人社會這種現象不會常見,大規模的造假顯然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以後,而且終於由個體戶的摻假變成了工廠式流水作業。最誇張的是,有些「蜂蜜」其實其跟蜜蜂一毛錢關係都沒,裡面一滴真蜜都沒有,完全是糖漿灌裝。

上世紀90年代,在《蜜蜂雜誌》這樣的行業刊物上,一直有關於蜂蜜造假的讀者來信和業內探討。

有了網際網路的2000年以後,我們終於可以比較方便地窺見中國蜂蜜造假的盛況了,因為各級監管部門的抽檢公告會被媒體報導並上網。雖然不合格的項目不並都是造假,但說其「主要是摻假造假」錯不了。

2002年,上海品檢部門公布了一項抽查結果,26種蜂蜜產品僅有7種合格,抽樣合格率只有26.9%,媒體稱其為「摻假現象極為驚人」,這是網際網路上能搜到的最早的官方蜂蜜造假公告。

2003年,國家工商總局抽查的40種蜂蜜樣品,內在質量合格22種,合格率為55%

2008年4月,國家工商總局公布5類食品監測情況,其中蜂蜜產品整體質量最差,在抽取的100組蜂蜜中,只有54組質量合格,合格率只有54%,其中有的蜂蜜產品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達標,也就是涉嫌滲假造假。

其它省級監管部門公布的蜂蜜抽檢不合格數據則不勝枚舉。比如2011年2月湖南省工商局公布了流通環節蜂蜜抽檢結果,23組蜂蜜樣品,其中8組合格,合格率為34.7%,不合格的15組樣品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碳-4植物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符合標準要求,蔗糖含量超標等。沒錯,這15組都涉嫌摻假造假。

2009年,河南商報聯合河南電視台在鄭州市內大超市及新鄭一家養蜂場購買了11種蜂蜜,委託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是11種蜂蜜五成以上有造假嫌疑,分別是具茨山洋槐蜜、春田洋槐蜜、慶文槐花蜜、周氏洋槐蜜、易初蓮花自有品牌的椴樹蜜以及一款養蜂場散裝蜜。

此前的2007年7月份,河南商報曾委託該中心對16個品種的蜂蜜真假進行了檢測,有8個品牌存在摻假嫌疑,其中恆昌桂圓蜂蜜、恆昌菊花蜂蜜、鶴王純蜂蜜三個品種的碳-4植物糖分別高達56.6%、61.1%與52.1%。啥意思呢,就是可能摻了這麼高比例的玉米糖漿。

中國的蜂蜜造假,有一些外行人也都能看出來的端倪。比如在2011年,當時荊條蜜的收購價格在8000到9000元每噸,洋槐蜜在1.2萬至2.5萬之間,最便宜的油菜蜜在8000元左右,但是當年白糖的價格已是8000元每噸。「蜂蜜」的價格賣得跟白糖差不多,當然是因為造假太嚴重了,假蜜當真蜜賣,真蜜也賣不出好價錢。

市售蜂蜜動不動就檢出50%不合格,可見中國蜂蜜造假產業有多繁榮。雖然沒有可靠的調查數據,但業內人士推算,當時中國市場在售的真蜂蜜不超過15萬噸左右(用於蜂蜜、飲料和其它食品、藥品),但假蜜可能就有8-10萬噸,也就是說,假蜜占了市場的1/3到2/3。

中國的蜂業並非沒有真蜜,但就算假蜜只有幾萬噸,也足以讓市場陷入混亂。大量的假蜜湧入市場,不僅消費者喝了假蜜,真蜂蜜企業也叫苦不迭,中國40萬蜂農更是被逼得走投無路。2011年,我採訪的一位蜂農就說,「人家超市裡5塊錢一斤的蜂蜜都有,我們賣這麼貴有人要嗎?」

2

堅持造假20年,多地形成產業群

比起造假的規模,更驚人的是有些造假企業的堅挺程度。比如有個企業叫廣西桂林周氏順發食品有限公司,早在2005年,他們生產的「歐伯仕」蜂蜜就已經被湖北襄樊質監部門查出造假,此後,該公司生產的「周氏養蜂農」牌蜂蜜每年都會「上榜」,從2006年至2012年,其多種蜂蜜分別被南京市工商局、湖南質監局、邯鄲市邯山區工商局、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天津市工商局、安徽省工商局等檢測不合格,相關檢測不合格項目均證實其蜂蜜產品涉嫌摻假或完全造假。直到2014年,還有消費者投訴其蜂蜜可能造假。

周氏順發食品顯示註冊時間為1995年(具體可能更早),公司也生產芝麻糊、麥片等其它食品。其具體從哪年開始蜂蜜造假摻假無從查證,但根據已有記錄,至少可以相信這家企業在2005到2012年都在鍥而不捨地造假。「周氏養蜂農」這家企業的神奇並非只有筆者發現,在論壇,就有網友發過《千萬不要買"周氏養蜂農"蜂蜜,假貨!》的貼子,2011年,成都一家媒體發了篇文章,標題就叫《周氏蜂蜜為何屢屢被曝光?》

大家別笑,「周氏養蜂農」現在淘寶和各大超市都還有售,比如我截的這張圖,2018年產的洋槐蜜900克39.8元包郵,而2018年8月陝西富平縣槐花蜜市場的價格行情是30元一斤。

淘寶頁面截圖

「周氏養蜂農」雖然是行為翹楚,其它企業也不遑多讓。檢索可以發現,鶴王、具茨山、浦鑫、全響、偉多利等品牌蜂蜜,以及河北定州多家食品廠的蜂蜜,都曾在多地、不同時間段被監管部門檢測到不合格(摻假或造假)。

2010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曾報導浙江怡康蜂業等公司摻假行為,實際上,該家公司的「蜂博士」牌蜂蜜曾經不下十次在全國各地被查出不合格,而且央視報導後,該品牌蜂蜜在各地超市大賣場依然擺在醒目的位置銷售。

毫不誇張地說,通過十多年的產業培育,在廣西荔浦、山東德州、河南新鄭、河北定州都形成假蜂蜜的產業集群。2007年,瀟湘晨報在報導湖南質監局秋冬季食品專項打假抽查結果時寫道:

在22個不合格產品中,有占一半的產品來自廣西桂林荔浦縣。如由桂林康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匯金源牌紫雲英蜂蜜、槐花蜂蜜、蜂蜜三個產品均屬果葡糖漿摻大量水、增稠劑和澱粉酶配製而成。標稱浙江省蘭谿市萬事達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萬事達牌學生蜂蜜,標稱廣西桂林周氏順發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周氏養蜂農牌洋槐蜂蜜、紫雲英蜂蜜、益母草蜂蜜、百花蜂蜜純屬果糖漿兌水和增稠劑而成,不僅果糖和葡萄糖不合格,澱粉酶值幾乎為零。

唯一可惜的是,由於市場容量和產業規模有限,廣西桂林荔浦縣這樣的地方,始終沒有像莆田那樣迎來巔峰時刻。

3

為什麼蜂蜜造假屢查不絕?

客觀來說,蜂蜜是絕佳的適合造假的對象。蜂蜜的成分80%以上都是糖,除去水份,其它成分不到1%,所以只要代入糖漿就能造假。而原料也好找,除了蔗糖,高澱粉類的作物通過水解都能得到糖漿。

最開始的時候,造假者是直接加入蔗糖水,但這樣比較容易檢測出來,後來用高果糖漿,就是玉米水解後得到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這個跟蜂蜜就極為相似了。相應的,檢測上就發明了碳四植物糖的同位素檢測,其所依據的原理就是玉米和蜜源植物的固碳途徑不同,多數植物都是碳三途徑」,而玉米是「碳四途徑」,當然,這種方法還要藉助蜂蜜中的那極微量的蛋白質進行輔助判斷。

但是,造假者很快有了新方法,即在蜂蜜里加大米糖漿,因為水稻是「碳三途徑」。此外,造假者還有加甜菜糖漿、木薯糖漿的做法,而針對不同的添加物,檢測機構分別開發了至少6種檢測方法。

業內形容這種現象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就是說,每次有新的造假方法,檢測機構就開發新的檢測方法,而有了可用的檢測方法,造假者又研究出新的造假方法,如此互相追趕。不過,在新的檢測方法開放出來之前,總有「窗口期」,這便是造假者猖狂的時候。

在筆者看來,檢測方法只是一方面,蜂蜜造假的根源還是在於地方保護。企業有沒有造假行為——尤其是持續多年的,當地監管部門最清楚。不用檢測,去查查這個企業的進貨出貨記錄,查查庫存,查查投料,這些問題不難搞清楚。如前所述,某些地方都已出現了假蜜產業集群,可見地方監管部門「養魚」的功勞。

另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在2015年前,中國的法律對於食品造假的懲處力度太小,此類造假被查到,也就是罰點錢了事,造假者的成本很低,所以某些造假企業可以這省查了那省賣,今年查了明年賣,最壞的情況,就是這個牌子不行了換個牌子繼續賣。

另一個客觀原因是,假蜂蜜在監管中和輿論中都屬於敏感度最低的那種,簡單來說,「假蜜吃不死人」,不僅吃不死人,風險也不高,可能監管部門壓根就沒想過動真格。甚至對於消費者來說,即使買到假蜜也不至於「群情激憤」,畢竟假蜜便宜,你就當買到白糖也吃虧不太多。

近年來,國內蜂蜜造假的情況似乎有所好轉,至少監管部門例行抽檢中查到的假蜜已經少了很多,但並非消失。比如,山東省食藥監局公布的2015年第6期抽檢結果顯然,其中11批次蜂蜜不合格,有大概7款涉嫌摻假。而該局2016年第33期的抽檢結果顯示,仍有6批次蜂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達標,也就是涉嫌摻假造假。

有行業人士認為,造假的數量比起前些年應該是大幅減少了,其原因可能是監管越來越有效,處罰越來越重,或者是造假企業完成原始積累後改邪歸正了。

當然,也有行業人士不贊同,認為是2012年開始實施的新國家標準不給力,比如對涉及蜂蜜真實性檢測的方法列入太少,假蜜很容易出現通過常規的抽檢。相反,國標還導致了「打真保假」的情況,原因是現行國標中有非常嚴格的氯黴素指標,真蜂蜜往往檢出氯黴素不合格,反而是假蜜經常合格,因為糖漿絕對是不含氯黴素的,這就導致了近三年來,監管部門公布的蜂蜜不合格榜單上經常出現真蜜,假蜜、兌糖漿的蜂蜜卻一家也看不到。

引用資料: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2-12/09/content_930518.htm

滬蜂蜜合格率低買時謹防摻假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290273.htm

國家工商總局抽查蜂蜜商品一半不合格(附名單)

http://www.cqn.com.cn/news/xfpd/xfjs/spjy/603242.html

安徽工商抽查:標稱周氏養蜂農、王凱釀蜜牌蜂蜜不合格

http://www.lawtime.cn/info/shipin/zhiliang/20111224226690.html

蜂蜜質量不合格產品被下架

http://hn.rednet.cn/c/2011/02/16/2179076.htm

蜂蜜抽檢合格率34.7%不合格系蔗糖超標等原因造成

http://bbs.oeeee.com/articles/2009-7/24/6720628_1.html

過半蜂蜜涉嫌摻假養蜂場也能買到假蜂蜜

http://www.315online.com/tousu/food/305976.html

桂林周氏順發食品有限公司周氏養蜂農口感差

http://health.sohu.com/20070109/n247502882.shtml

湖南秋冬食品抽查,蜂產品半數摻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7400a760102vfei.html

碳十三檢測蜂蜜真假的原理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食品安全參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2/136773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