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9000萬便秘人群的腸癌危機

誰都沒想到,如今我們會擁有一個連排泄都無法自由的身體。

什麼事情能讓你一整天擁有好心情?放肆地吃著各種地道美食,然後輕輕鬆鬆地上完廁所,揉著瞬間清空的肚子,站在體重秤上突然發現輕了幾斤,算不算之一?

但現實往往是:酒足飯飽後,第二天醒來在廁所里蹲幾十分鐘也拉不出來,回頭沖水時看著空空如也的馬桶,酸麻的小腿還在不停地發抖,看著鼓鼓囊囊的肚子,剛剛憋紅的臉色瞬間回到因便秘而產生的蠟黃,在那一刻你不禁對人生產生質疑:

「原來人生有一種痛,是拉不出來!」

這種痛苦並非只發生在極少數人的身上,根據我國最新的一項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便秘人數高達9000萬,占總人口的6%,不能忽視的是,龐大的便秘人群給了腸癌肆意滋生的空間。

近年來腸癌的發病率與六七十年代相比上升了5倍,比其它任何一種癌症的增速都快,如果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裡,這個比例將更加驚人。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及死亡病例。/數據來源:《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

「雖然目前醫學研究還沒有確切證據表明便秘與腸癌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大量的臨床病例顯示,腸癌患者中自述有長年便秘的比例不占少數,可見便秘與腸癌並非沒有關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癌資深首席專家萬德森教授說道。

飲食油膩、身材肥胖與腸癌關係的討論已經算是老生常談,但轉眼發現,腸癌尋找犧牲品的腳步並沒有停下。

便秘人群中被忽視的腸癌

失去肛門的李艷不安地握著旁邊丈夫的手低聲喃喃:如果我身上開了個造口,你會不會嫌棄我?

2018年4月初,一次突然的肚子絞痛打破了李艷平靜的生活,雖然疼痛很快就有所緩解,但李艷心裡卻總有一絲不安,到附近醫院做了拍片檢查後,第二天醫院打來電話希望她做一次腸鏡來查明原因。「從醫生的語氣里我有些不好的預感,4月14日那天離開家去醫院檢查之前,特意和遠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一通電話,讓他們注意身體。」李艷躺在病床上回憶道。

確診並沒有花費很長時間:低位直腸癌,建議手術,需切除肛門進行人工造口。聽到結果的當天,李艷孤身一人躲在家旁邊的咖啡廳痛哭流涕,櫃檯上的服務員似乎看出了她的心事,默默地遞上一沓紙巾後便不再打擾,直到夜黑人靜後她才撥打了電話將結果告訴丈夫。

◎低位直腸癌是指距離肛緣8cm的直腸癌,其中包括超低位直腸癌,即距離肛緣5cm以下的直腸癌。

李艷的丈夫心態卻遠不如李艷,焦慮之下甚至心頭有無數的不解,「她才38歲,孩子才上小學,不是說腸癌都是老年人得的嗎?為什麼會發生在她身上?」找醫生仔細詢問了她的發病誘因後,夫妻倆最終將原因歸咎在了李艷的長期便秘上。

「便秘這件事,我從初一就開始有了,這也是我最丟臉的事情。」李艷臉上顯露出一絲尷尬,平時3-4天才排一次便,那時候比較小,不知道這正不正常,但是會不停地放屁,每隔十幾分鐘就有一個,周圍人多的時候只能憋著,一整天下來,屁股都是痛的。

上了高中後,李艷漸漸有了羞恥之心,忍不住叫媽媽帶她去醫院,醫生告訴她已經成了慢性便秘,開了些理氣通便的藥給她,叮囑要多運動就沒有然後了。「可藥吃了,排便情況依然沒有好轉,一停藥大便就不來了。」

隨著步入社會工作、結婚生子,李艷更傾向於自己私下找辦法解決便秘的情況,「電視上說的常x茶能夠潤腸通便,我當下就買了一箱,早上也喝晚上也喝,剛開始喝一天能來回四五趟衛生間,整個人都拉虛脫了,可想著能通便還順便減肥,心裡特別高興,但是喝了一段時間後就沒效果了,不拉了,肚子重新鼓鼓的。」

◎某潤腸通便茶飲的成分。

十幾年來,市面上能解決便秘的方法李艷表示自己幾乎全部用了一遍,瀉藥、纖體梅、酵素、灌腸等等……一種方法不管用了就換另一種,起初都能見到效果,因此也沒有一次去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直至這次意外的發生。

「儘管腸癌的確切病因不十分明了,但大量的研究證實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重要的關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癌資深首席專家萬德森教授指出,除了大家熟知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是腸癌發生的誘因外,在越來越多的便秘患者中發現了腸癌的蹤跡。

◎「便秘」不存在統一標準,而是因個人體質等因素而異。一般而言3、4天以上大便1次就算是便秘。

「這其實不難理解,長時間的便秘會導致垃圾在腸道內儲存過久,食物在外界放久尚有腐壞的風險,更不要說在各種物質反應較多較複雜的腸道,人體垃圾腐敗得越厲害,產生的有害物質就會越多,它會刺激到腸黏膜,使腸黏膜誘發,病變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更要命的是,中國的便秘人群除了數量一騎絕塵外,相比於歐美患者來說,中國人更傾向於私下自己購買打著「排毒」、「潤腸」、「清宿便」的保健品幫助解決便秘的問題。

尤其是近些年,颳起的保健養生風氣,天花亂墜的排毒物品、層出不窮的潤腸減肥的保健品,在各種誘人的文案中成功引起了人們的焦慮,全民都在「養生排毒」,然而也正是這些催瀉排毒的「保健品」無形中加快了腸癌的發病歷程。

◎從醫學的角度而言,並無「宿便」這一概念。

據調查顯示,在我國成年人中,有超過90%的便秘患者曾自行購買服用過「清腸類的保健品」,《遼瀋晚報》報導過的69歲老陳便是其中一員。十年來為解決便秘問題迷上了某保健品,直到失血暈倒被送進醫院診斷為直腸癌晚期後才幡然悔悟,這個一吃就能多次排便甚至會帶血的「某保健膠囊」最終害了他的命,而此刻的家中還有著18萬元的保健品沒有吃完,堆滿了整個房間。

10年前的老陳身體一直挺硬朗,但便秘的情況時常發生,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少吃油膩的食物加強運動就行了,可自從在家門口收到張保健品的宣傳單跟著去聽了堂課後,想法就多了。

老陳回憶具體也說不清了,只知道人講便秘會在身體內積蓄毒素,導致身體變差,想到最近的確失眠、乏味,老陳一口氣買了幾盒排毒的保健品。

◎老陳購買的保健品。

「挺有效的,一吃下去能一天上幾次廁所,宣傳人講這是排毒起作用了。」後來兒子發現這些所謂的保健品價格動輒上百上千,起了疑心叫老陳去醫院看看,可老陳就是鬼迷心竅,誰勸也不好使。「買一回保健品就得幾千元,因為人家說啦,吃保健品沒有副作用,吃了不得病,不用上醫院,不拖累兒女。」

一年前,老陳除了腹瀉外,大便中還帶了血,情況越來越嚴重,最後因失血過多出現昏迷才打電話給女兒。

新華醫院肛腸外科主任崔龍教授分析道,市面上有一些打著「排毒、潤腸、減肥」的藥物,是因為一些含有強瀉劑成分,能快速促進人們排便。而這些保健品基本都含有蒽醌類瀉藥。另外中藥類有大黃、番瀉葉、決明子等,西藥的果導等都含有蒽醌類成分。

◎服用番瀉葉並不會讓我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健康,反而由於過長時間和過量的服用會導致我們身體出現一些毒副作用。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結腸黑病變』。」崔龍教授介紹說,老年人多是因為便秘,而年輕人則多是訴求減肥,據介紹,結腸黑病變患者中結腸息肉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群,而結腸息肉是一種明確的癌前病變。此外,在結腸黑病變患者中,大約有20%至30%可並髮結腸癌。

◎結直腸息肉進展為癌的過程。

這就不難解釋這幾年,為什麼更多的腸癌患者來自如今年輕力壯的我們這一代。

便秘+痔瘡,

最兇殘的「要命兄弟」

說了這麼久,雖然解決便秘的手段不盡如人意,但總好過放任不管,怕的是在生活中,不拿便秘當回事,覺得不就是大便時費點勁,廁所時間長點,不擋吃不擋喝,不是大事,即便第一時間發現大便中帶血,第一反應或許會是,這都是痔瘡引起的人。

有這種想法其實並不出奇,實在是便秘和痔瘡同時存在的比例太高了,患有痔瘡的人,幾乎個個都有便秘的情況。而便秘一旦與痔瘡「勾搭」在一起,更是會互相影響,惡性循環。「便秘會引起痔瘡的原因主要是大便乾燥、不通暢容易使肛門附近的靜脈被擠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形成靜脈團,逐漸突出皮膚就會形成痔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肛腸科李勝龍教授解釋。

◎有痔瘡患者形容,「每次大便就像在拉圖釘」

輝叔每半年會來到腫瘤醫院,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喝完瀉藥,躺下、側身、露臀,等內鏡醫生將腸鏡從肛門內捅進身體,十幾分鐘內,鏡子會一點一點地沿著大腸緩緩推進,注氣、沖洗,目的是發現腸道內是否有息肉、腺瘤等癌前病變,也能第一時間發現癌細胞是否轉移。

半個小時不到,輝叔緩緩地走出內鏡室,捂著肚子,蹲坐在椅子上,反覆搓揉。臉上汗水已經浸透了裡面的內衫,一旁不明情況的病友紛紛上前向他提供幫助,直到輝叔撩開衣角,露出在肚子上一個十幾公分的鮮紅手術疤痕時,才心有靈犀地分散開來。

56歲的輝叔是一名腸癌患者,已和癌症抗爭4年多,2015年10月,輝叔在吃了一個哈密瓜後,全身疼痛不止,嚴重到在地上打滾,離異多年的輝叔忍著劇痛撥打了兒子的電話,「我肚子痛,情況很嚴重,快回來帶我去醫院。」因為疼痛顯得面目猙獰的輝叔,咬著牙從喉嚨里擠出來這幾句話後昏死過去。

再次醒來時,已經在醫院的病床上,醫生給出了初步判斷乙狀結腸癌,需進行腸鏡確診。11月確診為3期腸癌,12月切除了一段30公分的乙狀結腸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之後的每一天,都是在向老天爺借命,它什麼時候收我就什麼時候走咯。」輝叔笑了笑。

◎腸癌的分期。

對於這樣殘酷的現實,輝叔比普通癌症患者接受得更快,因為身體的異樣早在20年前就有過「表現」,「因為便秘的原因,我在1995年就長了痔瘡,從內痔到外痔,再到混合痔,所有痔瘡類型都得了個遍。」輝叔一邊做家務一邊嘮叨著閒話。

情況在05年發生了變化,除了便秘外,花了半個小時用力排出的大便偶爾會出現血樣,「剛開始害怕到診所看過,發現是痔瘡出血,用了藥,後來也用雷射治療過。」輝叔回憶,但是大便帶血的情況一直偶有發生,直到15年整年每次大便都會出血。

「最尷尬的一次是我在講台上對學員們講課,不小心放了個屁,血就從大腿根部一直往下流,褲管上都是血跡。」輝叔表示,從05年到15年,十年間他一直都把便血當成了是痔瘡發作,從沒有一次往腸癌方向上想,現在回頭看看,可能在中間的某一年,便血就不再是痔瘡引起的了。

◎結直腸腫瘤的早期症狀

「臨床上,有不少人把『便血』都歸咎於痔瘡而忽略了腸癌也有便血。」萬德森教授表示,痔瘡引發的血便一般都是糞便排出後肛門滴血或噴血,顏色鮮紅和糞便不混合,而腸癌便血除了引發大便習慣改變外,常與糞便相混,腫瘤靠近肛門部位則顏色較鮮,距肛門較遠則為褐色或暗紅色。

「但老實說,你要讓患者自己去辨別兩者之間的區別,很難。」

據中華中醫藥委員會肛腸分會報告統計,大約有50%-80%的腸癌患者,初期被誤診為痔瘡,導致病情延誤。

13億中國人都在

假裝防腸癌!

血淋淋的現實是,在中國腸癌患者拖延太久了,僅有10%的腸癌患者能夠早期發現,30%的患者在確診的時候,已經處於中晚期,20%的患者出現肝轉移,對他們來說五年生存率僅為20%或者更低,這一生存數據只有歐美國家的一半。

◎美國曾是結直腸癌大國,經過早篩的推廣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明顯下降。/ SEER

其實不同於其他腫瘤,腸癌的發生、進程總有跡可循,從簡單的增生性息肉到癌前腺瘤再發展成癌症,整個時長需要8-15年的時間,在中間的任何一年能夠早期發現,進行干預常常就可以躲過腸癌,但問題是,中國人做不到。

萬德森教授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表示,中國的腸癌發病情況與西方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85%的腸癌發生在直腸,而其中又有2/3可通過醫生指檢觸及發現,「醫生的手指一般可伸進肛門8裡面左右,無論是腫瘤還是息肉,都可以摸出來。」

但在實際各類的體檢項目中,直腸指檢是棄檢率最高的,有健康機構統計,超過9成的主動放棄指檢,中國人含蓄,不願意在暴露隱私部位成為主要的藉口。

◎痔瘡與癌只差一「指」。

此外,據《中國大腸癌流行病學及其預防和篩查白皮書》顯示,在中國腸癌篩查的普及率可能連8%都不到,中國無症狀人群的腸鏡檢測率低於1%,同一時間在美國,2000年到2015年,美國50歲以上成人接受腸鏡的比例從21%到了60%,2018年預計超過80%。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國專家學者們也開始對結直腸癌早篩的問題重視起來了,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截止至2017年,全國31個省市區開展了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結果顯示在高危人群中,結直腸癌的腸鏡依從率最低,以廣州市為例,篩查首先用風險評估問卷和糞便隱血檢查結合進行初篩,初篩陽性人群再進行腸鏡檢查確診。整個篩查過程,初篩為免費,腸鏡檢查納入門診醫保報銷。

◎不同年齡階段腸鏡檢查和/或病理診斷異常檢出占比。

萬德森教授表示,篩查項目遇到的難題是初篩發現的陽性人群不少人不願意做腸鏡精篩。「精篩比例為19%,還有八成陽性人群不願做腸鏡篩查。」而按照已做腸鏡篩查人群結果顯示,陽性人群中45%腸鏡篩查結果都呈現異常,換句話說,這些異常人群若為發現,遲早會在將來某一天發展成癌症患者。

「工作開展得比較難,一來我們需要兩次派專人到小區門口取市民的糞便採樣,有的居民第一次願意參加,第二次嫌麻煩就不願,而一旦發現異常,電話通知需進行下一步腸鏡篩查後,居民的參與度就更低了。」萬德森教授說道。

醫療花費是一部分,普通的腸鏡檢查只需300塊錢,對於市民來說還能接受,但如果想進行無痛腸鏡費用則將翻4倍左右,但即便願意花更多的錢,無痛腸鏡還需等待更長的時間,大醫院預約需一個月以上

「一般普通腸鏡只需10分鐘-20分鐘,但無痛腸鏡則需要麻醉醫生參與進來,麻醉醫生短缺是造成中國腸鏡檢查難的一個因素。」萬德森教授介紹,選擇無痛腸鏡,需要麻醉醫生評估患者的身體情況判斷是否適合全面,評估通過後再由麻醉醫師靜脈注射麻醉劑,待患者進入睡眠狀態後,內鏡醫生開始工作,整個過程中,麻醉醫師需要陪同在旁,以防患者反應間斷需追加藥物。

◎2019年,好萊塢巨星威爾·史密斯首次做腸鏡,發現結腸息肉。切除後做病理,確認是癌前病變。

◎威爾·史密斯還透過vlog記錄做檢查的全過程。

而我國麻醉科醫師面臨嚴重的不足,《8萬麻醉醫生管理13億國人》一文中提及,截至2017年,我國麻醉醫生從業人數約8萬人,每萬人擁有麻醉醫生0.6人;美國人口數量為3億人,麻醉醫生從業人數卻有10萬名,每萬人擁有3名麻醉專業人員。按照歐美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至少還應該配備40萬名麻醉醫生。

種種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許多市民不願意進行腸鏡檢查,即便出現不適,更希望通過腫瘤標誌物或糞便潛血實驗提示發現,專家表示,篩查腸癌一定繞不過「腸鏡」這一關鍵項目,做了再多檢查沒做腸鏡就是「假裝查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被稱為「富貴癌」的腫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將持續上升,不幸中的萬幸是,它並非不可預防,篩查方法也早公諸於世,但你若沒抓住,怪誰呢?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深呼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28/144324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