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神經心理學研究告訴你:孩子為什麼會越「罵」越傻

很多家長都認為打罵對孩子不好,但我想說單純的打罵孩子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最要命的其實是打罵行為背後的家長朋友們對孩子的那種「看不順眼」的態度!

加拿大的神經科學研究團隊發現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英文單詞「NO」,也會在被試的頭腦裡面刺激產生壓力皮質醇。實驗過程中,她們把被試放在核磁共振掃描器裡面,然後在這些被試面前快速的閃現一些詞彙,結果發現就算是最簡單的英文單詞「NO」也會刺激大腦產生皮質醇。

人體是有代謝皮脂醇的機制的,但是如果長期的慢性壓力會在大腦裡面持續的產生皮質醇,過多的皮質醇會抑制與記憶加工有關的海馬體的神經元產生,而同時刺激負責恐懼情緒的神經中樞的杏仁核的神經元增加。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一個人記憶力減退,容易情緒緊張、衝動和焦慮,甚至最終是導致大腦萎縮,出現老年性痴呆。

我覺得打罵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壓力的事件,但它只是短暫的,即使長期打罵,你也不可能24小時都打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是看不起孩子、鄙視孩子、嫌棄孩子,對孩子懷著消極的態度,那麼這就是24小時存在的慢性壓力。孩子長期處在這種壓力下要麼是變得越來越傻總是犯錯,要麼是自我保護起來與家長對抗。

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就事論事的教育孩子呢?

教育孩子是需要適當的懲罰,但不管是哪一種懲罰措施,要發揮積極的效果都需要注意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就事論事不帶偏見的懲罰,另一個是要關注懲罰時孩子的心理狀態。

懲罰孩子,比如說打罵,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千萬不要去翻舊帳或者是全面打擊,尤其是不可以對孩子進行人格的攻擊。你可以否定孩子的行為,但你不能罵孩子「蠢」。家長如果做不到就事論事的教育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對孩子消極的態度,就容易看孩子不順眼。一旦家長對孩子看不順眼了,就會導致家長忽視孩子的小努力。且不說慢性壓力對孩子的生理狀況的影響,家長的這種看不順眼的態度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因為孩子們發現不管自己做什麼,最終總是會遭到父母的指責、批評和懲罰最後就放棄努力了,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孩子的心理靈活性的降低變得傻傻的,變得容易緊張、焦慮和衝動,甚至容易鑽牛角尖。

恨鐵非但不會讓鐵成鋼,反而成了廢鐵!

有些家長朋友們時常抱怨「恨鐵不成鋼」,但實際情況可能是你把「好鋼」恨成了「廢鐵」。

要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懂得知錯能改,光是就是就事論事的教育還是不夠的,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們在小的時候,由於認知能力水平有限,時常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犯的錯誤在哪裡。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們只是一味地的咆哮,那麼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而變得膽小或者不聽話,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故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去觀察孩子是不是能夠認識到問題在哪裡,通過溫和的、有耐心的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避免屢教不改,而不是「你知道自己錯在哪嗎?」的經典千遍咆哮。如若不然,即使你咆哮得半死,孩子卻還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既氣壞了自己又傷害了孩子,得不償失。假如你發現自己總是控制不住的對孩子發脾氣,那麼問題可能不在於孩子,而是自己需要學習一些情緒管理技巧。

如果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心理健康、事業有成的人,那麼打罵只能是「點綴」,主旋律應該是「賞識」教育。賞識教育不是捧殺,賞識孩子首先家長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從孩子的角度去出發去發掘他的優勢,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例如,從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就在觀察他的一些興趣愛好,我很希望他能夠喜歡羽毛球、桌球或者籃球等等,但最後我發現他居然是喜歡足球,而足球其實是我內心裏面最不想孩子學的,因為中國足球實在太差,擔心他長大之後知道中國足球那麼爛,他心裡得多難受。我知道這些其實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而賞識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家長要看見並懂得放下自己的想法,同時尊重孩子的想法,我看清了自己想法之後就能夠很坦然的接受孩子的興趣愛好。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抗挫折力不是打出來的而是欣賞出來

欣賞孩子絕對不是因為孩子做到了父母所期待的目標和行為,而是孩子超越了他自己,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微乎其微的進步。孩子們其實每天都在不斷的努力和進步,但是家長通常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自然就看不見這些小進步,所以也就無從談起對孩子的賞識了。

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欣賞和認可是能夠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的。史丹福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在壓力大的時候,如接受到別人的關懷,或是自己主動去關懷他人,他大腦裡面的皮質醇的受體都會增加,增加的受體能夠促進了皮質醇代謝,提升了抗壓能力。這或許就是「好人有好報」的神經心理機制。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容易掉入「看孩子不順眼」的心理陷阱,尤其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和責任心強的教師。有人說:「當你看別人不順眼,只是你自己的境界不夠。」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但這個「境界」不是智商,不是格局,而是要懂得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境界高的家長和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敢於的把孩子當「人」(獨立的個體)看,相信孩子,欣賞孩子。教育孩子的建議萬萬千,但關鍵的內容可能就那幾點……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家庭心理學張老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16/147782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