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睡前固定做一件事 成為入睡開關

睡前時間對孩子來說,是從白天到夜晚、由意識進入潛意識的過渡階段,這段時間是建立現實與想像連結、學習生活規則及社會化的重要時機。

年紀愈小的孩子前額葉尚未完整發育,意識及思考能力有限,生活處於相信聖誕老公公等的幻想層面居多。在白天與現實相處後,睡前任憑想像力發揮的愉悅時光,一方面能助眠,另一方面能訓練語言認知功能,「他要學習說出腦袋裡想像的事物,這也是和人溝通的橋樑,」《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作者、吾心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洪美鈴說。

透過睡前專注、單一的相處時光,沒有太多外在雜訊,心靜可以敞開,對親子關係也有幫助。「孩子能感受你和他相處的品質、獨一無二的狀態,那是一種陪伴、最美好的時刻,」洪美鈴說。

睡眠儀式

從孩子1~2歲就該建立睡眠儀式,如果成功就是一個入睡開關。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蔡宇哲說,睡眠儀式的重要性在於幫助孩子轉換狀態,讓孩子知道現在進行到哪件事、接下來做什麼,最後要準備睡覺。

孩子無法安撫自己入睡,時間到了,需靠父母幫忙準備安靜下來,且需從睡覺時間往前半小時至1小時開始。洪美鈴就將兩對雙胞胎的睡前儀式往前拉1個小時,她規定晚上7點30分後就不能玩追逐跑跳的遊戲,只能看書、畫圖、寫評量等;8點30分去刷牙洗臉、上床關燈;8點45分要躺平,黑暗中可聊天到9點就得安靜睡覺。

情境轉換,也有助孩子準備進入睡眠狀態。睡前儀式中,原本孩子或許在房間玩玩具,時間到還無法停下來,但離開房間到浴室刷牙洗臉,再回到房間收拾玩具時,大腦其實已經切換為準備入睡的情境,這正是睡前儀式的重要關鍵。

透過睡眠儀式入夢鄉,一生受用

睡眠儀式的影響甚至可及於成年後。蔡宇哲一位朋友的父親從小以數數的方式陪伴入睡,到現在30多歲,他只要自己數1、2、3,不用數到5就能入夢鄉。而不容易入睡的失眠者,多是因為睡眠儀式亂掉,或將睡眠與失眠錯誤連結,造成睡前就開始焦慮,更加難以入睡。

睡前故事

孩子是透過想像和世界相處,從故事學習現實和規則,同時也激發創意、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洪美鈴每天陪伴床邊說睡前故事直到孩子上國小一年級,她的睡前故事以杜撰取代繪本,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調整豐富程度。

最初,故事元素以孩子自己為主角,包括白天做過的事、去過的地方;當孩子生活中有了其他元素,巧虎、手足也加入成為故事人物;再大一點,故事主角換成他人,讓孩子加入一起說故事,並將議題、時事如上學分離隱藏在故事情節內,他們還是會將自己投射為故事主角,「我會講一點冒險的故事,冒險中遇到什麼人,就把老師和其他孩子的形象融入其中,」她也將對上學分離的擔心化為路途中遭遇的困難與挑戰,但最後童話故事一定要有好的結局,幫助孩子適應生活。

撫觸

撫觸按摩也是親子溝通的一個渠道,屬於觸覺感官而非思考,建立親密感及安全感。

有些孩子睡前需要摸媽媽的手、頭髮、衣服或是玩偶,這屬於安全感的需求,父母親要儘可能滿足,「逐漸入睡是進入潛意識世界,也是一種冒險旅程,需要安全感,所以我們家老大需要抱小被被,老三要摸我的手,老么女兒要我抱著睡,」洪美鈴說。

回顧、感恩

帶著孩子回顧一天發生的事,好的事情要感謝,不好的事情交託、轉移出去。「正向心理學中,有一種幸福的練習是寫下今天的3件好事,如果每天練習,幸福感能明顯增加,」蔡宇哲說。

如果有不好的事,有信仰的人就交託給神,也有轉移效果。在心理學中,整理起不好的思緒,藉由說或寫,置放或丟入垃圾桶,在內心有轉移效果,也有類似發泄作用。身為基督徒的媒體人夫妻檔岑永康、張佩珊帶著孩子從小在睡前禱告中回顧、感恩,若是有摩擦也能在祈禱中和好。

讚美的暗示

睡前是大腦、身體都累的狀態,累讓人放鬆、鬆懈,正好也是影響孩子的理想時機。洪美鈴會注視著孩子的眼睛、擁抱他,再說兩句想暗示的話,暗示也會成真,「我會跟他們說,『我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小孩』、『你真是全天下最快樂的孩子』,暗示的力量就會出來。」孩子們會將那道眼神存在心裡,成為安撫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康健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31/151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