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李商隱回想起白天收到的那封來自親友的問候信,思鄉之情從他心裡涌了起來,他端坐在書桌前,就著昏暗的燭光提筆寫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一、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某某:
書信已經收到。信中你問我什麼回家,由於工作的緣故,目前歸期還不好確定。今晚巴山一帶下起了大雨,雨水連綿不絕,池塘已經漲滿了水,這令我我想起了曾經我們在夜裡秉燭長談的情景。
何時我們才能再在一起,圍爐夜話,相互傾訴在這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呢?
詩是很美的詩,但李商隱「寄北」的對象自古以來卻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李商隱是寄給妻子王氏的信,但李商隱並不知,當時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這種說法也為這首詩徒增一份悲情;另一派則認為,寄北是寫給長安友人的信。
兩種說法,便可以有兩種解讀方式,咱們一一聊一下。
第一種,李商隱事業不順被排擠到了當時還算「淒涼地」的巴山,平日裡,他和妻子兩人分居兩地,只能通過信件傳遞相思。不幸的是,某一次王氏給李商隱寄出信件後不久,就突然生病去世了,遠在巴蜀的李商隱並不知情,他還在寫信安慰妻子,自己也很想她,他會爭取早點回家和她團聚……
世間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此了吧。
第二種說法,則更加側重於描寫夜深人靜時,窗外的連綿大雨,引起了客居他鄉的李商隱內心那種懷才不遇的憂愁和濃烈的思鄉之情。
二、全詩沒有一字說相思,卻寫出了最動人的思念
思念一個人,我們會如何表達?
簡單一點的,大概是:我想你了。
含蓄一點的,會說:院子裡你喜歡的海棠花開了,我備好了飯菜,你什麼時候回來?
文藝一點的,會說: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你的眼睛裡找到了天空。
……
翻遍《夜雨寄北》全詩,李商隱未曾有一個字提及「相思」,但字裡行間那種撲面而來的思念之情卻直擊靈魂。
李商隱的詩有兩個特點,一是愛用典,二是擅長用含蓄、朦朧的表現手法抒發內心的情感。《夜雨寄北》這首詩里李商隱拋去了慣用的華美辭藻,特地用樸素、含蓄的手法來展現內心深處那種收到親友信件後,卻因客居他鄉無法確定歸期時,思念親友心情迫切的愁苦。
「巴蜀」一帶除了成都這樣少數繁華的地區外,當時巴蜀地區大片區域在唐人心中還屬於荒蕪待開發的「淒涼地」,李商隱背井離鄉來到巴蜀地區工作期間,他的情緒是鬱鬱寡歡帶著無奈的。
李商隱心中的悲愁,一半是由於想要建功立業,卻得不到朝廷重用的無奈,另一半則是遠離親友的孤獨感所致。
為了表現出這種複雜的感情,李商隱選擇了通過轉換時間、空間的手法,來凸顯過去與現在那種處境上強烈的反差。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裡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
一邊是過去與親友秉燭長談的歡樂時光,另一邊卻是獨自客居他鄉,在陰雨連綿的日子裡思念家人的愁苦場景。
雖無一字言相思,讀至此處,詩人內心濃濃的思念之意其實早已深入讀者心中了。
提到李商隱這首詩,古人評價頗高,紀昀在《玉溪生詩說》中提到:「作不盡語,不免有做作態,此詩含蓄不露,卻只似一氣說完,故為高唱。」
三、年少不懂李商隱,讀懂已是詩中人
李商隱的童年很苦,他父親早逝,當別人還在父母羽翼下成長的時候,李商隱便早早挑起了「傭書販舂」補貼家用的重擔。
但即便是李商隱這樣才華洋溢的人,他在沒有靠山的情況下,也數次在科舉中落第。
或許,在我們今人的印象中,對李商隱最深的記憶大概是那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吧。
其實,李商隱除卻不幸的愛情外,他的人生也充滿坎坷。
年輕的時候,李商隱滿懷壯志,打算打拼一份事業,可上司的打壓、朋友的反目、妻子的離世等等一系列事情卻把他壓得不知所措。
李商隱晚年的時候,猶如一個看破紅塵的老僧,那時的他滿心只剩下長伴青燈古佛:三年以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始克意事佛。方願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