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外圓內方、外柔內剛

《易經》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世間萬物都有陰陽兩面、兩種力量,

相反相成,矛盾統一,對立平衡,

自然、人道、事道、天道,

均遵循此規律與法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做人要雌雄同體、不卑不亢、隨方就圓、剛柔並濟。

方圓之道:外圓內方

成語「外圓內方」出自《後漢書·郅惲傳》,

比喻人表面隨和,內心嚴正。

古時,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故有天圓地方之說。

而人立於天地之間,

人道的玄機也蘊藏於方圓之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圓形無棱無角,

完整無缺,故圓有完整、圓滿之意。

所謂外圓,指做事應圓融變通,

相時度勢,相機而動,周全和美。

而方形四邊平直,不曲不歪,不偏不倚,

故方有方正、穩定不移之意。

所謂內方,指為人要持端正之心,

沉穩而不善變,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清代紀曉嵐說:

「做人要處世圓滑,內心中正,

不同流合污而為人謙和」,

這也是對「內方外圓」的解讀。

正如古代的銅錢,外形為圓,

內部有一個方孔。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說:

「和若春風,肅若秋霜,

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為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

方是為人之道,圓為處事之本。

方是原則與規矩。

它規定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沒有方,世間將缺乏秩序而一派亂象。

圓是通融與潤滑。

它讓人學會變通,不執意強行。

沒有圓,世間萬物硬碰硬而過於沉重。

一個人若過於剛正、只方不圓,

必將在社會上處處碰壁,頭破血流;

一個人若圓滑透頂,只圓不方,

必將讓人心生疑慮,受人提防。

有方無圓則滯泥,

有圓無方則不立。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無常形,

在方形的容器中為方,

在圓形的容器中則圓,

這便是「隨方就圓」的生存智慧。

做人當方則方,堅持原則,勇往直前,

做事當圓則圓,靈活變通、圓融自如。

方為做人的原則;

圓是處世的智慧!

方做人,圓處事。

方,內心方正,明辨是非;

圓,光滑潤澤,包容寬和。

方為做人的脊樑,圓是處事的錦囊。

做人應方圓並用,外圓內方,

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不變。

真正的強者,外圓內方。

剛柔之道:外柔內剛

外柔內剛,出自《晉書·甘卓傳》,

意思是外表柔和而內心剛正。

《心相篇》有云: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元;

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

一個人太過剛強,做事易成功,

但因太剛硬,有災禍時則很難保全;

一個人太過柔弱,很難成事,

但他們往往可以平平安安,安享晚年。

老子與孔子之間,

有一個關於「剛柔之道」的典故。

孔子前往周都洛陽,問道於老子。

老子張開嘴讓孔子看並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孔子如實答道:「不在了。」

老子又問:「我的舌頭還在嗎?」

孔子答道:「還在。」

老子曰:「堅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牙齒堅硬,所以早掉了;舌頭柔軟,所以至今猶存。

性情過鋼則易折,

憤世嫉俗,牢騷滿腹,

自命不凡卻常碰壁;

遇挫折則缺少變通,

歇斯底里,自暴自棄。

性情太柔則缺筋骨,

人生少大志,辦事乏魄力,

生活中難有大作為。

因此要學會中道,剛柔相濟,外柔內剛。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

展示著1000多尊各式各樣的兵馬俑,

但其鎮館之寶,卻是一尊跪射俑,

因為它保存最為完整,沒有經過人工修復。

專家介紹說:

「這一尊跪射俑之所以能保存這麼完整,是因為他的低姿態,因為過去的兵馬俑坑為土木結構,頂部坍塌的時候,高大的兵馬俑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只有低姿態的兵馬俑才能減少損傷。所以跪射俑歷經2000多年的歲月,依然堅強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昂首闊步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尊嚴,

而暫時低頭則是為了追求更遠的目標,

暫時的低頭並不代表懦弱,

懂得韜光養晦才是真正的進取之道。

外柔內柔,人辱之;

外剛內剛,人毀之;

外剛內柔,人輕之;

外柔內剛,則成大器。

過剛易折,過柔則靡。

以柔示人是一種策略,

以剛做事是一種效率。

真正的勇者,外柔內剛。

結語

《周易》有云: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

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真正的君子,外小人內君子。

真正的強者,外圓內方。

真正的勇者,外柔內剛。

這便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昀嘉文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16/154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