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自由、權利與良知:三個值得深思的故事

怎樣才能告別這種「理性無知」與「平庸之惡」?那麼,我們首先要了解政治。政治是人與人相處的關係,任何人都無法迴避,也必然存在「好與壞」的標準。也是我們了解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我們的權利,什麼是良知的底線的前提。正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 關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權力,而在於自由。

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總有人願意把自己關在籠子裡;財產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利,但卻常常被踐踏;良知能夠對抗暴力,但總是缺位。

自由:籠中鳥懼怕飛翔

學者劉軍寧曾說:「自由來自於人性,來自於造物主。人性是不變的。從我們的祖先到現在,人性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我們現在愛自由,我們的祖先也一定是愛自由的。」

然而,這種愛自由的天性,常常被制度禁錮,被謊言遮蔽,以致「保衛剝奪他們自由的制度」竟然成了不自覺的習慣。

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清朝皇帝說:「清朝的太監製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

然而,沒等皇帝回話,貼身太監姚勛搶嘴道:「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干涉我大清政務?」

故事的真實性待考,講述的道理卻耐人尋味。籠中鳥認為飛翔是一種病。他們寧願折斷自己的羽翼,也不願跟隨自己的本能,逃離方寸,去追尋自由。

權利:財產權是第一權利

十八世紀時,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了一座行宮。

一次,他在行宮裡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卻被一座磨坊擋住了視線。皇帝大為掃興,認為這座磨坊「有礙觀瞻」。

他派人與磨坊主去協商,打算買下這座磨坊,以便拆除。

不想,磨坊主堅決不賣。皇帝大怒,派出衛隊,強行拆除了磨房。

倔強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訴訟。

讓人驚訝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敗訴。並判決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磨坊,並賠償磨坊主的經濟損失。皇帝服從地執行了法院的判決,重建了這座磨坊。

數十年後,威廉一世與磨坊主都相繼去世。磨坊主的兒子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他寫信給當時的皇帝威廉二世,自願出賣磨坊。

威廉二世接到這封信後,感慨萬千。他認為這座磨坊是德國司法獨立和審判公正的象徵,應當永遠保留。

於是,威廉二世便親筆回信給小磨坊主,勸其保留這座磨坊,以傳子孫。並贈給了他6000馬克,供其償還所欠債務。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後,十分感動。

決定不再出售這座磨坊,以銘記這段往事。

十八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皮特曾說:

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小屋裡也有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

屋子可能很破舊,風能進,雨能進,但是國王不能進。

私有財產是其它一切權利的基礎和保障,也是人類自由和尊嚴的根基。奧地利學派領軍人物霍普,將財產權的重要性上升到倫理的高度。

他說:對私有財產權利的承認,是認知與探尋真理所依賴的規範性基礎。在這裡財產權超越了經濟的範疇,作為倫理規範,成為絕不可以違背的公理。

良知:把槍口抬高一厘米

這個故事發生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的德國。1991年9月,統一後的柏林法庭上,舉世矚目的柏林圍牆守衛案將要開庭宣判。

這次接受審判的是四個30歲都不到的年輕人,他們曾經是柏林圍牆的東德守衛。

兩年前一個冬夜裡,剛滿20歲的克利斯和他的好朋友高定,偷偷攀爬柏林圍牆企圖逃入西德。幾聲槍響後,克里斯當場斃命,成為了柏林圍牆下最後一個遇難者。

那個射殺他的東德士兵,叫英格•亨里奇。九個月之後,他因犯殺人罪,站上了法庭。

柏林法庭最終認定英格•亨里奇故意殺人,判處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釋。

他的律師辯稱,他們僅僅是執行命令的人,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罪不在己。

法官當庭指出:「你明明知道這個逃亡的人是無辜的,卻殺了他,就是有罪。

作為士兵,不服從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準是無罪的。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此時此刻,你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權力,這是你應主動承擔的良心義務。」

正如自由主義先驅阿克頓勳爵所說:良知的至高無上性否認那種固定僵化的標準。每一個人都必須按照他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事物。」

這正是文明社會中自然法和社會法的區別。洛克認為:「自然法乃是上帝意志的宣示。它是人心中的『上帝之聲』,是至高無上的法。」

自由、權利與良知的價值,猶如空氣和水一樣須臾不可或缺,理應人人都懂,但現實卻不盡然。

——「籠中鳥」常常不知道自由的存在。這是一種最可怕的「理性無知」,正如學者劉瑜所說:當「無知」合乎「理性」,人們可能會努力保持無知,刻意逃避會干擾這種無知的信息。

威廉一世的行為,在很多人看來理所應當,因為他們的思維是皇權之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非基於私產倫理的「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英格•亨里奇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軍人的忠誠。但是他只是盲目服從上級命令,並不思考是非對錯,這被學者阿倫特稱為「平庸之惡」。

怎樣才能告別這種「理性無知」與「平庸之惡」?那麼,我們首先要了解政治。政治是人與人相處的關係,任何人都無法迴避,也必然存在「好與壞」的標準。也是我們了解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我們的權利,什麼是良知的底線的前提。正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

關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權力,而在於自由。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SOHU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0/155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