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古人忠告:「君子有三戒」,少年時戒色,中年和老年要戒啥?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為博學的人,如今已然成為了世界上的一張「中國名片」。

孔子曾說到,君子一生中應當節制自己,少年、中年、老年時都不能縱慾,少年時戒色,中老年戒啥?

一、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人是一種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動物,身處於花花世界之中,難免會有各種欲望,比如有些人愛財,有些人愛色,有些人愛吃等等,都是欲望的表現。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欲望的滿足雖然能給人帶來莫大的快樂,但過度放縱會對身心造成傷害,有損健康和壽命。

注意養生的人平時大多會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會貪圖一時的爽快而熬夜、暴飲暴食等,所以生活得健康,人也精神。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發現了這個道理,他認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年輕的小伙子精力旺盛,加上人類本能的荷爾蒙分泌,所以很容易被美色所吸引,對於異性的嚮往並不是奇怪的心理。

但如果沉迷於美色、過度縱慾,就可能會造成自己精神狀態下滑、心理負擔加重,看起來畏畏縮縮,所以為了健康著想,少年不要貪圖美色。

二、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到了中年之後,人的筋骨體格已經定了型,正是人生中最強壯的時候。這時候的人無論男女,心裡都有一股子狠勁兒,無論遇到什麼事兒都有擺平的自信,所以平時更難讓自己忍受半點委屈,稍不注意就可能大動肝火,甚至大打出手。

有句老話說「衝動是魔鬼」,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遇到看不順眼的人、解決不了的事兒,如果只是通過暴力來解決,雖然簡單,得到了一時的痛快,但事後的一系列問題會更麻煩。

好鬥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當今社會中的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衝動的後果,有的人可能僅僅是因為吃飯、喝酒過程中的一兩句口角,便大打出手,令人致殘甚至致死的情況並不罕見。

事後想想,這樣的衝動實在是大可不必,往往問題沒解決還會兩敗俱傷。再者說了,人常言三十而立,中年人大多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幸福安穩永遠是第一位的。

因為永遠有家人在牽掛著你,若是放縱自己的欲望、在外邊經常打架鬥毆,家人勢必會終日惶惶不安,所以中年人要戒鬥。

三、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很多人會覺得人的年齡越大,心裡的欲望就越少,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想要,金錢、權利、地位等等都極其誘人,但老年人似乎對這些東西就不那麼感興趣了。

事實上有些老年人看得比較開,覺得自己大半輩子都過去了,再追求這些身外之物也沒什麼意義。不過有些人的想法恰恰相反,越是到老的時候越貪心,什麼都想攬在自己身邊。

近些年來新聞上對於類似的事件也有報導,比如有一位老人,經常在一家超市順手牽羊,雖然都是些並不值錢的東西,但他屢屢作案,最後店主還是報了警。

還有一些老人,看到貨車側翻之後非但不著急救人,反倒爭先恐後地哄搶散落的物品,有些人不僅自己搶,還專門趕回家拿上麻袋再回來搶。

這些都是老年人貪慾的一種表現,且不說會對社會道德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自身怕是要晚節不保了。

其實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人們的壽命普遍很低,大多只能活到三四十歲,而他卻活到了七十多歲,或許這與《論語》中說的「君子三戒」有很大關係,只有好好約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健康長壽。

各位讀者,你認為孔子所說的「少之時戒之在色;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有沒有道理呢?在「色」、「鬥」、「得」三者當中,哪個最難戒掉?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史學界的9527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3/156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