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吳惠林:漲聲響起來 通膨狼來了

作者:
我們知道,錢多、貨幣泛濫只是通膨的「必要條件」,即使增發的貨幣都普遍流到各個人手上,但若大家都沒拿出來購買實際商品,物價是不可能上漲的。不過,一旦有風吹草動,有物價上漲的訊息足以引發恐慌心理,大家蜂擁前仆後繼搶購,則通膨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這就像一間房間擺放了許多裝滿汽油的桶子,一旦點燃,火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近一段日子以來,全球各地不約而同都傳出「通貨膨脹」(通膨)來襲的聲音,甚至於還有「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滯脹: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將到的警示聲。這些聲音一而再的出現,會不會成為「狼來了」的劇場?究竟應如何看待?又該如何因應?

就台灣而言,之所以會有通膨疑慮的出現,近期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攀升、油價上揚,而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今年3月躉售物價指數(WPI)終止了長達22個月的下跌態勢,年增4.36%,是否會進而傳導至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揚,備受關注。

物價依然穩定

雖然官員和部分學者安慰我們,躉售物價指數通常都會領先消費者物價指數約兩季,而且即使屆時CPI會上漲,也只是「短期」現象,因為原物料價格飆漲是「暫時性因素」造成,就像德州冰風暴導致油價波動等情況。此外,目前部分產業面臨生產瓶頸,尤其半導體業,在5G、AI、電動車題材支撐下,面臨搶貨、漲價壓力,導致終端產品如筆電等價格上漲,但整體而言「國內物價仍相對穩定」。

不過,老牌的政經界專家劉泰英早在今年1月中就發出「惡性通膨來臨,民眾自求多福」警語。他說全世界政府都在狂發貨幣,美國發行至少增加一倍以上,政府紓困還繼續在進行,而中國金融政策本來就是亂搞,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沒錢就去銀行搬錢。

他帶我們回顧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恐慌,在景氣由熱反轉急速冷凍之後,一堆人失業,那時美國紡織業為主要產業,大家沒有工作,紗匹沒有人要買,紗就卡在機器內,時間仿佛凍結靜止了。後來凱因斯的「政府創造有效需求」新經濟理論出來,政府實施「赤字預算」來救經濟,但這還是政府借錢,現在竟然是政府無限量印鈔票(大撒幣),這絕對是災難,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因為貨幣大幅增加後,會隨即帶來股票上漲、房地產上漲,股票房產上漲以後會造成民眾心理恐慌,接下來就開始炒作商品及物資,黃金、棉花、鋼鐵、基本金屬都炒,什麼都炒,因為買了可能2天後又漲價了,這個就是惡性通貨膨脹的開端。

他認為,解決惡性通貨膨脹,唯一的方法只有緊收通貨,但緊收通貨將使市場資金減少,利率會上升,這樣一來會造成股市房產價格下跌,若美國開始緊縮通貨,企業因調度困難,就會賣出台灣股票,把資金匯回美國,台股就會開始下跌了。

惡性通膨會來嗎?

他也認為,台股會漲是因為外資大買,等到未來外資開始拋售時,市場會出現恐慌拋售,若恐慌過度,就是災難了。台灣市場最大困難就是外資在主導盤勢,過去每年台灣股票漲漲跌跌,得利最大的是外資。一旦外資要撤出台股,股市就會暴跌,雖然中央銀行也在努力,但政府能力有限,而台灣是自由市場,資金可以無限量的進來,也可以無限量出去。面對熱錢進進出出,政府都沒有能力因應,一般民眾哪裡有能力面對?面對惡性通膨來臨,大家只能自求多福。

關於股票市場將崩盤,美國金融老將杭特(David Hunter)今年5月初也出聲警告,美股將在今年第2季見頂,最終將暴跌65%到80%,全球經濟將會隨之崩潰。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預計今年通膨走升只會是暫性的,但杭特在研究中得到的一切都表明,未來六個月通膨將更加嚴重。他警告說,投資人低估了聯準會在通膨高的情況下,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意願,聯準會能輕易地決定從金融體系中抽走多達1兆美元。而且,投資人還低估了當前美股的脆弱程度,以及美股對聯準會所推動的流動性的依賴程度。所有這些誤判,再加上疫情導致的脆弱經濟,將使美股在第2季見頂後暴跌,這是金融體系中充斥債務槓桿、衍生性金融商品槓桿所致。

其實,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2017年7月31日接受《彭博社》訪問時,就表示:「2008年以來,我們處於一段經濟成長及通貨膨脹低的時期,這是由於資本投資和生產力增長驟降。但情況即將改變,並非經濟成長會加速,而是通膨將升溫,停滯性通貨膨脹將來臨,我們正進入另一個階段——那就是1970年代以來從未見過的停滯性通貨膨脹。……一旦債市爆發拋售潮,股市將特別受衝擊,因為若實質利率跳升,剩餘少數估價仍高漲的資產將遭遇挑戰,投資人恐怕會急忙拋售股票。」他憂心的資產價格泡沫是在「債券市場」。

金融風暴即將捲土重來?

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ar)更早在2016年的暢銷書《大掠奪》(Makers and Takers)中就告訴我們,以「蘋果」這家美國最大企業為首的大公司都偏向如何從「財務」工程而不是「傳統」工程來賺錢,熱衷從事金融遊戲,已採取華爾街的思維,開始運作得像銀行,用大筆借來的現金購買企業債券。這種重視短期又高風險的做法,在2008年幾乎翻覆了全球經濟,如今又變本加厲,不但更拉大貧富差距,阻礙了經濟成長,並威脅到人類的未來。

我們知道,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是「次貸危機」所引起。事後有這樣的質疑:若當時美國政府能紓困雷曼兄弟免其破產,或許金融風暴就不會發生。其實,早在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時就有類似的質疑,而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Friedmand)和許瓦滋(A. Schwatz)在2008年出版的巨著《美國貨幣史:1867~1960》(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中證明,1930年代初期的經濟大恐慌,很大程度是由於糟糕的貨幣政策所導致。當時,美國聯準會最先是因為擔心股市的投機行為,所以採取收緊銀根的措施。當人們在1930至31年到銀行擠兌時,美國聯準會又無所作為,而當英國在1931年退出金本位制度時,聯準會又不得不提高利率。所有這些舉動都導致貨幣供給量的下降,從而導致消費的減少,最終引發經濟大恐慌。這樣的分析固然凸顯出貨幣供給量的威力,卻也很容易被引伸出聯準會若沒突然大量縮緊銀根,而讓貨幣供給持續增加,就不至於讓華爾街崩盤,泡沫也就不會破,經濟大恐慌也不會出現。

晚近竟然發展到「通貨膨脹不可怕」,而「適度的通貨膨脹是好事」,以至於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 Krugman)在2012出版的《終結大蕭條》(End This Depression Now!)書中,大力主張「政府支出大量增加創造有效需求」,認為「公債」多並非壞事,甚至認為「國債不必還,房貸契約也可打消」,並且還將「以債養債」換成「以債療債」,也就是說,繼續舉債是正確的,而對各國政府「印鈔救市」、「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不夠大,他也認為通膨不會發生,並指出「反赤字預算」、「緊縮政策」、「財政危機」等等理念都是錯的。

另類通膨危機已形成

由斑斑史跡可知,通膨是非常可怕的現象,而通膨是「貨幣現象」、也是無可爭論的,畢竟通膨就是所有物價的長時期普遍大幅上漲,也就是所謂的「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我們也都知道,現今各國都實施大撒幣,以QE(量化寛松)大印鈔票,「錢很多」應是不爭事實,而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這種現象並未消退,而遊資泛濫也是事實,「大債時代」更難否認,「金融泡沫」、「金融危機」、甚至「毀滅之路」等等警示的說詞一再出現,但迄今為何都未應驗?連通膨都不見蹤影呢?

我們知道,錢多、貨幣泛濫只是通膨的「必要條件」,即使增發的貨幣都普遍流到各個人手上,但若大家都沒拿出來購買實際商品,物價是不可能上漲的。不過,一旦有風吹草動,有物價上漲的訊息足以引發恐慌心理,大家蜂擁前仆後繼搶購,則通膨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這就像一間房間擺放了許多裝滿汽油的桶子,一旦點燃,火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民眾的恐慌心理之爆發是通膨出現的充分條件,而現今時不時地傳出國際原物料、油價等上漲,以及中共病毒疫情影響生產致產品供給可能短缺,相互夾擊下難保哪天會成為點燃通膨的火苗。

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各國政府的大撒幣,大多被大財團大戶搬走,他們普遍用於股市、房市、債市、各種衍生性金融的「資產炒作」上,與消費者物價的關係薄弱,但會引發金融泡沫,而如今的金融泡沫在中共政府「剛性兌付」示範操作下,已形成「剛性泡沫」,好似不太容易爆破,是耶?非耶?迄今爭吵不休。可是我們見識到的是,畸形的「貧富懸殊」愈形嚴重,年輕族群不婚、不生愈見普遍,近期中國年輕人的「躺平」主義或運動正是活生生的例證,這或許就是「另類」的通膨或滯脹現象呢!更讓人感慨的是,「債多不愁」、「欠債不還理所當然」,甚至於「欠債是高貴行為」不僅是口頭禪,更見諸實際行動也,「信用蕩然、道德淪喪」已是當代的寫照啊!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11/160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