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而今,不少文人愛荷花,楊萬里愛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白居易愛她「白露
凋花
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李頎愛她「從來不著水,清淨來因心」,周敦頤愛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夏日荷塘,一葉青蓮一葉雨,一池芙蕖一池風。我們能想到的荷花之美,美在其清淨明艷,出塵脫俗,而李商隱則從另一個
你想不到的
角度,寫出荷花不同尋常的美,並且還托寓著他的深情。
荷花之美
李商隱的筆挖掘出荷花與眾不同的氣質
《詩經》有「山有復甦,隰有荷華」,《楚辭》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無論《詩經》還是《楚辭》,荷花都已然代表著美好的事物,但並未被挖掘出她本身的美體現在哪些特質。
晉代樂府詩里,則有寫出荷「下有並根藕,上有並蒂蓮」;唐代孟郊則把荷的特徵寫得更為清晰,說她不像道旁的柳枝,「無事盪春風」,也不像水中的浮萍隨風漂流,「風吹荷葉在,淥萍復西東」。
而到了李商隱所寫的這首《贈荷花》,則從荷的另一個特徵入手,並將其描繪到極致: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花與葉相隨
他沒有寫荷花外表如何明艷動人,而是著眼於花與葉的關係,寫出荷與其他花的不同之處:
世間的花與葉都不能相比,當花入金盆,葉則零落成塵土;只有荷葉與荷花長相映相隨,紅綠相配,任其自然地有卷有舒,有開有合。
也正因如此,當荷葉凋零,荷花枯萎時,才更加令人愁苦不已。
你看,李商隱實在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寫詠物詩的範本,就要觀察細緻,寫人所未寫,抓住事物最具代表性的一點特徵來寫。
花葉相隨,開合隨心,榮枯同享,這便是詩人抓住的荷與眾不同的氣質。
美荷
?詠荷花背後實則句句寫人
的確,在李商隱筆下,荷具有這樣美的特質,但他就真的單純在寫荷花的品質嗎?
回想下我們最為熟悉的詠物詩《詠柳》,也並非只是單純讚美柳樹的碧綠絲絛,而在於賦予這千條萬條絲絛以昂揚生命的二月春風。
那李商隱寫荷花其實是在寫什麼呢?
據記載,這首詩作於公元838年,這一年,25歲的李商隱與王氏新婚,即作此詩
贈予
她。所以,詩寫荷花,實際也在寫人。
荷花
在《古詩十九首》裡,即有「涉江采芙蓉」「所思在遠道」,想要渡過江去採摘荷花,贈送給在遠方的思念的人,用荷花寄寓愛情及相思,此前即有。
而在此前詩歌的基礎上,李商隱這首《贈荷花》,兼具情、理,是一首既具深意,又富有美感的荷花詩,它寄寓著詩人對美好感情的期許:荷葉與花相映相守,正托寓有情人甘苦與共、同生共存。
詠荷背後的深情但願你不懂
然而,李商隱一生,政治上並不順意,感情上其實也算不得不長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夫妻二人聚少離多,成親不到13年,王氏即病逝,李商隱寫了不少悼亡詩追憶亡妻。
長相廝守的願望終成空,長相別後,留給獨活之人的是什麼?
枯荷
在公元758年獨游時,李商隱寫下《暮秋獨游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結緣之時的情景仿佛仍在昨日,轉眼歲月流轉,時至暮秋,物是人非。荷葉初生之時,春恨即生;荷葉枯萎之時,秋恨又成。這遺恨與思念,無時不在,長伴生命始終。
最後兩句更是深情:最為痛苦的是,我深深地明白,只要身在,情就長在,如今只能獨自站在這江頭,望著滾滾而流、綿延不絕的江水入眼、入耳、入心。
江頭江水聲
荷終逝去,惟餘江水綿延。對照此前《贈荷花》時的美好期許,令人不忍猝讀。
既相遇,又別離;人不死,情難滅。
詩人所寫的,是自己無法排遣、不忍拂去的情感,卻也是世間經歷過的人所共情。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只有經歷過,方能切身體會,但願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