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劉邦兩件事沒學秦始皇 給自己帶來無盡麻煩

漢延秦制,原因很簡單,就因為古人不傻,他們也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然而,這句話的前提是,提供肩膀的必須是個真正的巨人,倘若踩著石頭增高,就會不小心閃著自己,換句話說,後人考慮前人提供的經驗、制度是否有用,就絕不能單純的從理論上去衡量,還得看實踐,可要說到實踐,秦始皇就有些尷尬了。

為嘛?秦始皇一手開創的大秦帝國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僅僅15年左右就二世而亡,既然存在的時間那麼短,就說明秦始皇未必一貫正確,既然不是一貫正確,那幹嘛要事事向你學習,有些方面就得另起爐灶,另想高招。

於是呢,本著這樣的想法,劉邦開動腦筋,在大體上「漢延秦制」的基礎上,另有兩件事死活不肯向秦始皇學習,結果呢,給自己和後人帶來無盡的麻煩,到底哪兩件事呢?不得不說,劉邦的膽子太大了。

劉邦就兩件事沒學秦始皇,結果,就給自己和後人帶來無盡的麻煩

一:天下的麻煩

可以說,大秦立國的根本在於郡縣制,郡縣制的好處不用多說,最起碼能保障朝廷集權,將地方一股腦兒抓到朝廷手裡,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為王朝的興旺發達服務。

當然,郡縣制也是有缺點的,而且還很明顯,即前213年,秦朝博士淳于越等人提出的:

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

什麼意思?

陛下當了皇帝,宗室子弟還是老百姓,一則顯現不出天家威嚴;二來呢,將來出現權臣,遇到麻煩的時候,誰來救駕呢。

淳于越說的有沒有道理,現在看來,小case而已,可對當時而言,是很有蠱惑力,直到西漢成立之後,漢朝的博士賈誼等,還經常拿它說事,時間一長,劉邦就開始琢磨了,琢磨什麼?

劉邦就兩件事沒學秦始皇,結果,就給自己和後人帶來無盡的麻煩

西漢成立之初,因為楚漢相爭時期巴結盟友的緣故,劉邦很大方的封了幾個異姓王,有名的就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等。這幾個異姓王各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對朝廷威脅很大,威脅很大怎麼辦?

劉邦為此事日夜揪心,想了沒幾天,就拿定個英明的主意,什麼主意?

不是「陛下有海內,子弟成匹夫」防不了 「田常、六卿之患」嗎?那麼現在,不如暫且拋棄秦始皇,學習一下上古,讓子弟擺脫「匹夫」的身份,也變成跟韓信等一樣的諸侯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主意拿定,自己個兒都覺得自己個兒聰明,於是,在約束、打擊幾個異姓王的基礎上,先後分封劉交、劉肥、劉如意、劉恆等11個宗室子弟為王,各領燕、代、齊、楚、梁、趙、吳、淮南、淮陽、荊等諸國,從戰略上完成對異姓王的包圍。

從此,秦始皇的郡縣制,劉邦就是不肯好好學習,而是將之改成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郡國制」,皇帝管著若干郡縣,諸侯王管著若干郡縣,再讓宗室子弟也管理若干郡縣,劉邦頭疼的諸侯王作亂問題徹底解決了嗎?最明顯的數據是,西漢初期,諸侯王占據了20多個郡,基本上控制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

劉邦就兩件事沒學秦始皇,結果,就給自己和後人帶來無盡的麻煩

基本控制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有什麼要緊?這種四不像一般的郡國制,在完成包圍異姓王的歷史使命之後,順手從戰略上將朝廷包圍,朝廷被諸侯王包圍有什麼要緊?

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王國內經濟獨立,只要有銅礦,就可以自己鑄錢;軍事基本獨立,雖然未經朝廷允許,不得私自調動軍隊,但他們可以負責軍隊的建設和訓練;更要緊的,可以仿中央官制,讓諸侯國國內也有丞相、御史,儼然一個小朝廷,有獨立的司法權,可以全權代表中央,對王國實施統治等等。

這些權利直接導致,諸侯國國內各自為政,劉邦在世的時候,全國物資流通不暢已經初現端倪,劉邦死後呢,諸侯王越來越不聽話,劉邦的後人文、景二帝當然不會束手待斃,而是採用各種方式削藩,結果,前154年,諸侯王就挑起七國之亂,與朝廷爭權,讓天下很是混亂了幾天,好在後來出了個漢武帝,採用軍事與政治兩手,將朝廷直控的14個郡變成48個,諸侯王的問題這才徹底解決,但已距劉邦立國六十多年了。第一件事不向秦始皇學習,帶來的麻煩就這麼大,那麼,第二件事呢?

劉邦就兩件事沒學秦始皇,結果,就給自己和後人帶來無盡的麻煩

二:後宮的麻煩

比起諸侯王的問題,好像是個小事,但後院天天起火,誰受得了啊,其實這個問題,秦始皇原本是很好解決了的。戰國,諸侯王遵周禮,可以娶一百二十一個女人,這些個女人,分為後、夫人、嬪、世婦、女御五等,其中:

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賓客,女御序於王之燕寢。頒官分務,各有典司。

五等女人分工明確,各有職司,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自號為皇帝,覺得皇帝應該跟諸侯王有所區別,於是,在將六國美女大部納入後宮的前提下,改五等為八等,分別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並創造性的給這八等女人劃分品級,更加嚴格了上下關係,除此之外,還給這些女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詳細到行、走、坐、臥都有規定,很直接的告訴她們,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本來是一套很好的制度,然而,劉邦當上皇帝後,不幹了,為嘛?大約覺得這些制度太過繁瑣,很不符合自己博愛、平等以及率性而為的天性,於是,就不學習秦始皇,不採用人家的後宮管理制度,除皇后依舊保留外,其餘女人一律稱之為夫人,什麼戚夫人、曹夫人、薄夫人即由此而來。

劉邦就兩件事沒學秦始皇,結果,就給自己和後人帶來無盡的麻煩

當年在制度的約束下,皇帝一個月不能超過四個女人,在誰的宮裡晚起,女人都會認為自己沒盡到職責,都要伏地請罪,但劉邦廢掉這些制度以後,什麼「帷薄不修」的問題暫不多說,後宮無等,職責混亂成了很突出的問題。戚夫人要劉邦廢掉劉盈,改立她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時,呂雉還活著呢,她就敢這麼大膽,甚至還敢為此事給劉邦發脾氣,這在後世,在後宮制度完備的後世,基本上就是不敢想像的問題。

又有一件事不向秦始皇學習,他「帷薄不修」,比較麻煩,到後人身上,起碼文、景二帝時期,夫人們「衽席無辯」,敢跟皇后平起平坐,自來天家無小事,皇帝的後宮就是這般模樣,麻煩如此之大,皇帝能不頭疼嗎。

好在後來還是漢武帝,開始學習秦始皇,整理後宮制度,大約花費了近一百年的時間,到漢元帝劉奭時期,才徹底整理清楚,至此,後宮就有模有樣了。

兩件事不學秦始皇,就給自己和後人帶來這樣無盡的麻煩,後人需要用近百年乃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徹底將之解決,秦始皇咋就能這麼厲害呢。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草根也談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2/165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