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中國唯一嵌入沙漠的縣城,早該火了

這個季節,是北疆喀納斯、禾木,南疆塔里木河胡楊林的「全盛時期」。

地貌豐富、疆域廣袤的新疆,正以戈壁與森林、丘陵與盆地,一草一木,向遊客們釋放著魅力。

從高空上欣賞胡楊林。/圖蟲

和新疆其他早為人知的知名景點不同,喀什的麥蓋提縣是今年6月經英國博主司徒建國的打卡,才聲勢浩大地「喜提熱搜」,進入公眾視野。

一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入口

麥蓋提縣地處新疆西南部的喀什地區。

喀什地區古稱「疏勒」「任汝」「疏附」,是秦漢時期就已存在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其中喀什意為「玉石集中之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超過了2000多年。

喀什古城。/圖蟲

麥蓋提縣就坐落在曾經的西域古國之間,南鄰葉城縣,西接莎車縣,北隔葉爾羌河與巴楚縣相望,位於葉河流域五個縣的中心。

但麥蓋提縣的特別之處並非在於周遭尚算便利的交通系統。在這片所謂的「玉石集中之地」,麥蓋提縣曾經的畫風多少顯得有些「荒袤」。

縣城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三面環沙——如同駐守在沙漠入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站在這裡,又常能生出欲被茫茫沙海吞噬的險勢。

這裡距離塔克拉瑪干沙漠最近處僅13公里,是進入沙漠的要道。

1993年,中英聯合探險隊就從麥蓋提縣的庫木庫薩爾鄉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2004年,中日聯合探險隊從麥蓋提縣以東80公里處出發,以騎駱駝和徒步的方式,沿北緯39度線由西向東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4月5日成功抵達新疆若羌縣。

神秘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讓無數冒險家為之嚮往。/圖蟲

塔克拉瑪干是維吾爾語,有「進去出不來」之意。

1895年,探險家斯文·赫定從麥蓋提進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一路上,遇到的當地人對他講述了關於沙漠的各種傳說。

很久以前,塔克拉瑪幹這個古老的鎮子被埋在沙漠中央的沙土之下,而鎮子裡的寺塔、高牆、房屋以及金錠銀塊卻暴露在沙土之外。

但是如果有商隊從這兒經過,把那些金子裝上駝車帶走,那麼這個商隊裡的車夫就會「中邪」,一圈又一圈地繞個不停,直走到力盡氣絕。他們以為自己是直線向前,其實一直在來回兜圈子。只有把金子都扔掉,才能破了這個魔咒,得以拯救。

有位老人告訴他,「如果旅人在沙漠之中迷路了,就會聽見有好多人在叫他的名字。他會迷了心竅,隨著那些聲音,一步步被引誘到沙漠深處,最後因為乾渴脫水而送命。」

無論是傳說故事還是現實中,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都需要極強的心智。/圖蟲

這個故事和馬可波羅關於沙漠的遊記幾乎一模一樣,斯文·赫定想要深入沙漠內部的欲望「一天強似一天」,最終決定以身犯險。

1895年3月19日,探險隊穿過茂密的蘆葦地和森林,在葉爾羌河附近的麥蓋提村紮下營地,搭建了臨時「總部」。

斯文·赫定居住在村子長老塔格霍嘉的家中,因為喉嚨痛,長老熱心地喊來了「驅魔師」圍著斯文·赫定敲鼓祛病,震耳欲聾地鬧騰了一個多小時後,斯文·赫定還真的覺得好多了。但據說到了第二天,他幾乎成了半個聾子。

4月10日,隊伍和8匹壯實的駱駝從麥蓋提出征了。屋頂和街道上站滿了村民,神情無不沉重,還有大約100位村民騎著馬,為他們送行了一段路。一位老人說道:「他們一去不回了。」

由於經驗不足、條件惡劣,探險隊中途經歷了8天缺水,隊員犧牲,斯文·赫定經過苦苦支撐才被正巧路過的一支駱駝隊搭救。

斯文·赫定和他的考古團隊

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入口,如今麥蓋提縣的總面積有1.52萬平方公里,光是沙漠面積就占到了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與其說沙漠依附在縣城旁邊,不如說麥蓋提是「中國唯一嵌入沙漠的縣城」更加貼切。

另一邊,縣城周圍擁有著原始胡楊林、東河灘沙棘林濕地、葉爾羌河畔夕陽和刀郎千島湖風光。

一方是大漠孤煙,乾旱非常;一方是河流豐茂,碧波蕩漾,俯瞰下去,這座綠洲和它身後代表的現代文明似乎正在與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常年的艱苦博弈。

距離麥蓋提兩小時車程的澤普縣,便是一塊綠洲。/圖蟲

二在風沙里建起一座綠洲

因為離沙漠太近,麥蓋提縣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常年經受風沙的侵擾。沙塵經風作俑,有時會讓縣城上空呈現遮天蔽日的昏黃,由於環境惡劣,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制約。翻看當地以前的老照片,低矮的黃土民居融入沙塵天色,難以辨認。

2012年,麥蓋提縣開啟了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

英國小哥走進了麥蓋提縣百萬畝的防風固沙生態林。/ b站視頻截圖@司徒建國秀

每年春秋兩季,麥蓋提縣10萬餘名幹部群眾,在沙漠上挖坑換土、引水修路、植樹造林。

對於與沙漠共存已久的當地人來說,生態改造的經驗和人才都不夠,技術有限和資金匱乏也是常見的困難。

針對沒有道路、缺水少電的問題,麥蓋提縣修築道路、架設10千伏輸電線路,打井提取地下水、鋪設滴灌帶解決用水難題。

針對財力薄弱、資金缺乏的問題,麥蓋提縣制定出台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建設相關優惠政策,先後引進深圳中環油、新疆瑞澤農業等企業參與沙漠造林,積極爭取防護林、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並整合捆綁投入生態林建設,保障工程加快推進。

針對管護缺乏、成活率低的問題,還建立「周六管護日」制度,每個鄉鎮組建管護隊伍,由1名鄉鎮領導帶隊常駐沙漠,著力解決管護不到位的問題。

麥蓋提縣土地上新長出來的綠色。/ b站視頻截圖@司徒建國秀

植樹造林已經持續了9年,所幸苗木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目前,麥蓋提全縣已定植新疆楊、文冠果、胡楊、沙棗、沙棘、紅柳、梭梭等生態林和蘋果、西梅等經濟林木2.2億株,完成生態林建設41萬畝。

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以前,麥蓋提縣年均降雨量只有50多毫米,蒸發量超過2000多毫米,每年沙塵天氣一度達150多天,沙漠還不斷向麥蓋提縣的綠洲侵蝕。

防風固沙生態林基地建成後,降水量從過去的50多毫升,增加到現在的100多毫升,風沙逐漸減少,塔里木馬鹿的身影也出現在了麥蓋提縣。過去的「沙進人退」的情景已經改善,這座位於沙漠邊緣的縣城不再是被動地節節敗退。

現在驅車進入麥蓋提,道路兩邊的蔥鬱感皆是風沙治理的結果。

塔里木野生馬鹿。/圖蟲

和19世紀相比,除了「塔克拉瑪乾的入口」,麥蓋提還增加了更多標籤。全縣耕地總面積92萬畝,特色林果面積80萬畝,其中,紅棗56萬畝,種植面積、產量和品質均居全國之最,這裡成為了「紅棗之都」。

皮薄、肉厚、核小的麥蓋提紅棗作為鄉土特色產品銷往全國,2020年,紅棗每畝產量達到500公斤左右,每畝收入4000元以上,僅紅棗一項收入就占到農民總收入的70%以上。

麥蓋提紅棗已成為當地的支柱作物。/圖蟲

除了紅棗之外,麥蓋提的另一張經濟名片是「棉花」。

麥蓋提縣是溫帶大陸性乾燥氣候,是棉花的理想生長地。全縣棉花面積超過60萬畝。其中昂格特勒克鄉1.4萬畝,農戶種植棉花全部採取機械化作業。棉花已經成為本鄉的支柱產業,也成為老百姓主要的經濟來源。

這個時間進入喀什地區,你會發現棉花田綿延不絕,自成一種南疆風情。這也是博主司徒建國初來乍到時感到最驚異的地方,在沙漠附近,綠洲的農作物經濟沒有受到惡劣氣候的劇烈干擾。這座綠洲或許先天由環境塑成,今天的平和穩固卻是人力促成的結果。

麥蓋提棉花田。/ b站視頻@司徒建國秀

刀郎文化發源地

詩人沈葦曾寫過:「詩從不反對麥蓋提的紅柳泥巴牆,不反對刀郎藝人的啞嗓子,他們的曠野搖滾和曠野詩經。」

麥蓋提被譽為「刀郎文化發源地」。「刀郎」也稱「多朗」,是「集聚」的意思。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緣、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阿克蘇河、和田河以及這四條河流匯合而成的塔里木河兩岸古稱「刀郎」,生活在該地區的維吾爾人則自稱「刀郎人」。

麥蓋提街邊的燒烤。/ b站視頻@司徒建國秀

有研究認為,現代刀郎人是塔里木盆地的最早居民,主要是歐元巴人與回鶻人以及蒙古人的混血後裔。

13世紀,蒙古人興起於漠北高原,14世紀末到16世紀末,察合台汗國分裂,蒙古貴族掠奪貧民為奴隸,充實自己的部落、莊園和軍隊。

刀郎人就產於難民和奴隸當中,為了反抗剝削,他們逃到葉爾羌河下游平原荒無人煙的胡楊林大漠裡,過起狩獵遊牧的生活。刀郎人將自身原本的回鶻、蒙古等傳統文化融合成刀郎文化,衍生出「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等歌舞。

據說,刀郎人開懷放歌都是興起而至,想什麼時間唱就什麼時間唱,想唱什麼就唱什麼——生死、情人、馬兒趕路、艱難的日子與輕盈的舞步……

遷徙、流浪,與氣候相搏,這是刀郎人的命運來處;但快暢、自由,在陌生的地方也能舞蹈,是刀郎人的生活去處。

刀郎人的性格,也融入了麥蓋提人民的生活日常當中。/ b站視頻@司徒建國秀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九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7/166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