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黃瑩:心臟支架背後的暴利江湖

作者:

但即便如此,從研發成本上來看,其2019年研發支出只占到營收的8%左右。在Wind醫療保健類全部上市公司中,樂普醫療的研發支出只能排到100名開外。

毛利奇高,研發成本又少,由此​​可見,曾經的心臟支架行業是個一本萬利的行業。

二、帶金銷售為王

此次集采之後,心臟支架直接打了0.5折。有人會疑惑,畢竟是用在心血管裡面的產品,降價會不會影響到產品質量。但其實,砍下去的是流通環節的高額營銷成本,和產品本身並沒有太大關係。

在醫藥行業,高營銷費用是共性。

市界對2019年A股362家上市醫藥保健類企業進行統計發現,銷售費用在營收中占比50%以上的有41家。有10家醫藥保健企業2019年銷售費用超過40億元,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復星醫藥、恆瑞醫藥、步長製藥、白雲山、雲南白藥等。

這種高銷售費用的模式,究其原因,和以前我國醫藥企業的銷售模式相關。

過去,醫藥行業銷售模式主要採取「低價發貨代理」的模式,即總代理低價從醫藥生產企業進貨,多級代理商多次開票,逐級加價,最終藥品到達醫院。

這中間就涉及到我們經常聽說的「帶金銷售」,醫藥代表為了多銷售藥品,給具有處方權的醫生進行掛金促銷,利用醫生的權威和用藥的決定權進行產品銷售。

2018年,「兩票制」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開。「兩票制」改革是指藥品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再開一次發票,意圖從一頭一尾杜絕代理加價的模式。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量掛著諮詢管理服務、醫藥科技諮詢、資訊科技等頭銜的第三方服務企業出現,即所謂的合同銷售組織,其實還是銷售支出。

最終反應到了財務報表中,是玲琅滿目的銷售費用支出明目,營銷費用仍然是居高不下。

從2019年年報來看,樂普醫療的銷售費用21.72億元,占營收的27.86%,位居所有費用支出的第一位。其中包括市場費12.39億元、人工費4.18億元、差旅費1.61億元、參展費0.83億元、業務招待費0.76億元等。

對於樂普醫療來說,銷售模式並非剛開始就如此,而是在實踐中慢慢形成的。

作為中國最早介入心臟支架的企業之一,樂普醫療的創業之路其實並不順利,差一點夭折在了搖籃里,而銷售出現問題占大半原因。

《名人傳記》雜誌對蒲忠傑的專訪提到,「在2004年之前,樂普醫療苦熬了足足五年,每年賠足幾百萬,不僅』嚇』走了多位高管,還差點關張大吉。」

原因在於樂普的控股股東中船重工沒有醫療企業的運作經驗,雖然樂普醫療很快生產出了心臟支架,但8000元的出廠價定價比進口產品還要貴,沒有渠道商願意接受這一價格,樂普只能依賴自己的銷售團隊來推廣市場。

結果是最初的幾年,一年只能賣幾百個產品,樂普醫療遲遲無法盈利。

後來,樂普換了創始人蒲忠傑做總經理,北京樂普增資收購了當​​時由蒲忠傑投資並主導的另一家企業天地和協,利用天地和協成熟的銷售網絡和技術團隊進行下一代支架的開發,最終獲得了成功。

把營銷方式轉變和新產品誕生擺在同等位置,營銷在醫藥企業的地位可見一斑。

不過,問題也來了。如果不用這種銷售模式,東西可能就賣不出去;如果採用這種銷售模式,營銷成本又上升,醫藥企業自身也左右為難,最終導致冠脈支架的價格憑空抬高了20倍之多。

三、對於醫藥企業來說是好還是壞?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報告2019》顯示,2018年我國冠狀動脈支架手術為91.53萬例,按人均支架使用量1.5個計算,支架使用量在137萬個,2019年全國使用冠脈支架數量在150萬個以上。

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多,心血管疾病在中國的發病率越來越多,成為我國的第二大致死病因。高額的心臟支架費用,醫保和個人都負擔不起,催生了集中採購的方式。

集中採購的規則很簡單,價低者得,全國報價最低的10名得到這筆訂單。同時,為了防止中選產品差價過大,設置了最低產品申報價,1.8倍的熔斷價和2850元的限價。

這樣一來,競拍方之間相當於非合作博弈競爭,在成本基礎上合理報價是最優選擇。

集中採購對於患者來說獲益良多,但是對於醫療器械類企業卻影響巨大。

醫療器械和藥品還不一樣,藥品如果在集中採購中沒有中標還可以到藥店銷售,但是醫用耗材基本只有醫院內的市場,如果失去這筆訂單,其實也意味著失去了市場。

為了活下來,冠脈支架企業可能會報出超出預期的低價。但到底是少賺點,還是賠本賺吆喝,因企業而異。

以樂普醫療為例,2019年其支架毛利率為78.2%。據貝殼投研的報導,內部人士透露樂普價格均價1.3萬元的冠脈支架,實際上打包給代理商的價格也就約2000多元。

如果按照2000元的出廠價計算,那麼成本價約440元,這樣相比集中採購給出的645元,還能有205多元的盈利。按120560元的首年意向採購量計算,將有2470萬元的利潤。

此外,一位醫療健康研究員也對市界表示,此次集采的鈷鉻金屬塗層支架,整體屬於第三代冠脈支架企業,三代冠脈支架已經歷將近十年的市場,此前的創新研發成本早已填補。但如果是近幾年進入三代冠脈支架領域的企業,研發投入損失就比較大。

對於行業龍頭企業來說,此次的集中採購並不會傷經動骨,可能會削減掉一些代理商以及銷售人員。不過相比以前,利潤下降不可避免。

那麼,集采之後,冠脈支架企業將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醫學界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式,可能一定程度上給未來冠脈支架企業指路。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學副教授孫海舒對市界表示,冠狀動脈支架的作用是提高心梗後患者的生活品質。但畢竟裝了支架的健康是打了折扣的,預防心血管疾病更為重要。

所以,這次集采也驅動著冠脈支架研發生產企業將研發的重心前移。

其實在上一輪的藥品集采之後,醫藥企業也曾和現在的冠狀支架企業面臨同樣困境。

2018年12月6日,在採集結果公布後,華東醫藥股價便慘遭跌停,並且在隨後19個交易日下跌達37%,另外像麗珠集團、中國生物製藥、貝達醫藥也都出現了大幅的下跌。但在隨後的兩年裡,很多醫藥公司都創了新高。

有研究員分析,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些企業真正具備創新實力,通過創新藥的研發成功地實現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有」的產品差異化。

對於醫藥行業而言,天下苦帶金銷售久已,降價是大勢所趨。對於企業來說,經歷集采的大浪淘沙,留下的一定是有研發實力和遠見的那幾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市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27/16766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