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劉瑜:歷史上無數悲劇源於集體沉默

作者:

《論語》"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教導著人們要變得含蓄內斂,因此古代很少有人會侃侃而談。什麼"說話是金,沉默是銀"什麼"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都是在鼓勵大家三緘其口。

(一)、敢於發聲,社會才能進步

"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不論古今都充斥著大量提倡沉默的經典名句。的確沉默會令人看起來高深莫測,它讓人看不透彼此的情緒,也無法將一個人看得"一絲不掛"。

同時,沉默又表達了國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不為其申冤吶喊奔走呼號,就不會把禍水引到自己身上。

清華大學的教授劉瑜寫了很多關於社會熱點的書,她慧眼獨具,總是能一針見血的看到並說出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關於沉默,劉瑜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並不一樣。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曾寫了一本名為《房間裡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認一書》,而劉瑜在為該書作序言時寫道:"歷史上無數的悲劇,源於集體沉默"。

可見不論是劉瑜,還是賓州大學的那位博士,都對沉默表示極大的不贊同。其實房間裡的大象是一句諺語,它的表意是那些很顯而易見的問題卻總是被忽略,或者明目張胆的否認被害者的感受,而深層次的含義則是"我們知道這件事的存在,但更知道它不該為我們所知"。

這種現象在傳播學中定義為"沉默的螺旋",當有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並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讚許時,就會有更多人參與進來;當人們提前知悉自己發表觀點不會引起共鳴和巨大反響時,即使自己認同這一觀點,也會選擇沉默不語。一方的沉默,使得另一方增長,所以這種趨勢就呈螺旋式發展。

因此出現"房間裡的大象",更多時候是人們害怕得不到認同,或者自己發表的觀點與社會的主流觀點相悖,所以就選擇了三緘其口,寧願不說,也不願意說了還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而社會要想發展,就需要更多人發表不同意見,不能因為害怕或者恐懼而沉默寡言。

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先知或者帶領社會進步的人,都不是沉默寡言者。縱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言論或者行為,一時之間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還是選擇了說真話,做實事敢於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遠的不說,就說魯迅,在他的筆下永遠充滿著對禮教的批判、對自由的渴望、對未來的歡欣,然而這些事情是當時所有人都正在經歷著的,可大家都不願搖旗吶喊,反而還對魯迅充滿敵意。

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抱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心態在沉默中選擇爆發。即使知道輿論界能理解自己但反對自己的言論,但他還是要說。因此魯迅才成為20世紀到21世紀中國文學的天花板。

(二)、不畏一切,只求真理

《皇帝的新衣》這則寓言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那個國王什麼也不穿走在街上還無人敢拆穿他,眾人皆知道真相卻都選擇沉默,這是為何?因為大家都畏懼強權,只求明哲保身而不願說出實情。

當年趙高指鹿為馬,試問滿朝文武誰不清楚那是鹿是馬,為何還有人贊同他?因為大家都想趨炎附勢,不想得罪這位權勢滔天的佞臣。

社會想要進步國家想要發展,就必須有知道真相併敢於說出之人。儘管在提出之時,不獲得認可但時間終究會證明一切。即使到頭來一無所獲,至少也不枉來世上走著一遭。那麼,當在什麼時候選擇不沉默?什麼時候應該發聲?

首先,遵循自己內心的意願。只要覺得這件事情對,即使世人都認為它是錯誤的,也無妨。不論如何都要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讚許。如果人人都可以抱著這種心態,那謬誤就會越來越少,真理就會越來越多。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

其次,敢於為弱者發聲。每當遇見生活中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即使是個陌生人也該毫不猶豫的為其奔走呼號。社會是不公平的,但人們可以將其慢慢地變得相對公平。

網絡將所有人都串連起來,就應該好好的利用這個平台。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慢慢的積少成多總歸可以將公平公正還於實踐。如若當其他人遭受困難之時,我們充耳不聞,不聞不問,

那當有一天厄運降臨到你我的頭上,其他人也會如此。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應該學會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盲目站隊。應當在確定自己了解了事情真相的基礎上,再去發聲。

(三)、因時而異,學會變通

萬事萬物都非絕對的,並不是說碰到自己看不慣的事情就要說出來,應當在沉默與發聲之間掌握好尺寸。知道什麼時候該沉默,什麼時候該發聲。敢於說真話是好的,但不代表沉默就是不好的。那麼,什麼時候該選擇沉默呢?

首先,話不投機半句多。不能為了討好一個人,就有意無意的去找話題。這種情況是很容易造成彼此尷尬,往往會適得其反。

還有人與人相處的時候,總是會說一句"你幫我保密",英國有句諺語叫做"如真欲保密,無須人幫忙",很多事情只要自己保持沉默不說出來其他人就不知道。

其次,在場合不對的時候要保持沉默。比如說商務應酬的酒桌,一定不能亂說話。尤其是借著酒勁,會說出很多平日裡不敢說的話開一些平常沒法開的玩笑。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就會因為一兩句話而自毀前程。

還有碰見比自己層次高的人時,要少說多聽,只要張口必須得是有營養的話。而聽的不僅是人家為人處世的經驗,更是他們說話的方式方法。

不論是沉默還是表達自己,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該沉默時沉默該發聲時發聲。主要還是遵循自己內心的原則,凡事都該三思而後行。極端的沉默和極端的表現自己,都是很不可取的。總而言之,還是要自己掌握尺度。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05/167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