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85%的腰痛找不出病因?5種動作容易閃到腰

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動作,比抬重物還容易閃到腰。

編者按:許多人都要腰痛的困擾,痛起來真的讓人很難受。作者羽原和則是日本知名物理治療師,他指出,有許多不經意的動作,比抬重物還容易閃腰,而解酸止痛的關鍵在於腰薦椎關節。

85%的腰痛找不出病因

很多人都為遲遲無法痊癒的腰痛而煩惱不已,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醫學進步的現代,腰痛仍是被稱為「神秘疼痛」的代表性疾病,其成因不明的機率高達85%。

有腰痛問題的人,會透過各種方式找出原因,試圖獲得進一步的治療。例如,他們可能會說:「我之所以腰痛,很有可能是高中參加社團時,傷到腰部的緣故。」或是表示:「我被骨科診斷為椎間盤突出。」

然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些治療往往都是白費力氣、徒勞無功。對於「舊傷發炎明明已經痊癒,為什麼疼痛的感覺還是存在?」這樣的問題,也很少有醫師能做出合理的說明。最常遇到的情況是,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後,大部分患者都會被建議:「請先好好靜養,如果疼痛無法改善,就動手術吧!」

的確,椎間盤突出在某些情況下,只要開刀處理壓迫到脊髓神經的部位就能痊癒,但術後無法治癒的案例也很多。

「腰部必須接受手術」,聽到醫師這樣的指示之後,一般人都會覺得害怕才是。但願意前往醫院動刀的病患依然絡繹不絕,因為大家都希望能徹底擺脫疼痛。遺憾的是,明明鼓起勇氣動了手術,最後以失望收場的人也不少。

很多人都為遲遲無法痊癒的腰痛而煩惱不已,腰痛成因不明的機率高達85%。

突如其來的「閃到腰」也能立刻治癒

在原因不明的腰痛症狀中,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應該是「閃到腰」吧。這是種突如其來的劇烈疼痛,所以又被稱為「魔女的一擊」。

其實不論是因舊傷引起的腰痛也好,做完椎間盤手術仍無法痊癒的疼痛也罷,應該沒有人能準確分辨兩者差異。大多都是在疼痛來襲的當下,籠統地以「閃到腰」稱之(但仍需以專業醫療人士的診斷為主)。

實際上,所謂「閃到腰」,說明白了就是腰薦椎關節的功能障礙,意即腰薦椎關節偏離原始路徑。

曾經閃到腰的人應該很清楚,這種突如其來的疼痛相當劇烈,有時甚至會讓人痛到喘不過氣。我也曾遇過有患者跑來說:「我閃到腰,完全動不了!請您幫幫我!」有時候我還會接到這樣的電話:「我老公好像閃到腰,從昨天開始就動不了。您可以來幫他看一下嗎?」我在電話這頭反問:「你們有辦法過來嗎?」對方說:「我想辦法帶他過去。」

一個小時後,患者被民間救難隊送來醫院,因為他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走進診療室,我只能在救護車上進行治療。

我照平常的方式,替患者矯正腰薦椎關節,對方表示:「啊!疼痛的感覺減輕了。」最後他終於能坐起身來並行動自如。果然如我所料,這的確是腰薦椎關節障礙所致。為了預防萬一,我請患者一星期後再到醫院回診。

回診當天,他是自己走進診療室的。

本書提倡的各種消除關節障礙的治療,皆屬於慢性疼痛的對症療法,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身體出現發炎反應時進行。本段說明的閃到腰儘管來得又急又快,但這是關節的物理性障礙所致,和發炎反應截然不同,因此能立即施作並治癒。

閃到腰就是腰薦椎關節偏離原始路徑。

生活中不經意的動作比抬重物更容易閃到腰

以下延續「閃到腰」這個主題。提到閃到腰,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這是抬重物時會發生的情況」,事實上並非如此。抬起重物時,人的肌肉會下意識地用力,反而相對安全。比較危險的其實是下列這些狀況:

●咳嗽或打噴嚏時。

●從床上坐起身時。

●準備彎腰洗臉時。

●轉身拿旁邊或身後的東西時。

●打高爾夫或棒球,輕輕揮桿時。

這類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動作,反而更容易閃到腰。因為人在完全沒有警戒心、毫無活動身體的心理準備下,一旦進行快速的動作,就有很高的機率引發關節障礙。此外,大家或許會覺得很意外,閃到腰與年齡完全無關。並沒有高齡者比較容易閃到腰,年輕人就不容易閃到腰這種慣例。

腰痛的時候,腰薦椎關節的障礙剛好就是產生疼痛的部位(意即疼痛處與病灶是一致的)。因此,透過矯正腰薦椎關節,就可有效減輕或消除疼痛。而當疼痛出現在腰部以外的部位時,同樣也得先矯正腰薦椎關節,並確實觀察疼痛是否減輕,再接著矯正疼痛發生部位的關節。

咳嗽或打噴嚏等不經意的動作,反而更容易閃到腰。

從「腰薦椎關節」下手才是重點

「把手放在這裡,用這種力道左右晃動。」當時,博田節夫醫師就是以這種幾乎是一對一的方式親自傳授治療技術,我真的十分感激。但從2000年開始,身為物理治療師的宇都宮初夫察覺到,如果薦髂關節有問題,只要透過物理方式解決,應該就能馬上消除疼痛才對,事實卻並非如此。

於是他猜想,或許主要原因不在薦髂關節,而在其他部分?會不會在腰薦椎關節呢?

過去,腰薦椎關節並沒有那麼受到矚目,但它確實是人體骨骼中,負責承受上半身重量的第一道關節,腰薦椎關節雖然體積很小,但對於朝各種方向進行大幅度動作的部位來說相當關鍵。

與此同時,宇都宮老師也開始思考,是否能有不同於過往的技術,能更加提高治療的效果?

過去的治療手法都是將關節和關節彼此拉開(關節分離法),但後來發展出的知識則是:關節之間靠得越近,軟骨越容易分泌出潤滑液。如此一來,關節就能順著潤滑液,更順暢地活動。⊙

過去的治療手法都是關節分離法,後來才發展出關節貼近法。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方言文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26/170092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