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這個與吃相關的幫派,生生吃出一個知名菜系

常有人說:「吃在四川,味在自貢。」自貢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地級市,卻擁有一個自成體系的菜系,號稱「中國鹽幫菜之鄉」。

但問題是,鹽幫興起於江淮,為什麼鹽幫菜卻是地地道道的「川菜」?

財大氣粗的鹽幫

在中國歷史上,各行各業的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都會相互抱團,結成行會組織,這種組織簡稱行幫。鹽幫,就是販賣私鹽的走私者組成的行幫。這個鹽幫只能在暗處活動,不能在光天化日下招搖過市。

食鹽是所有人食物所必須,誰能壟斷它,誰就能牟取暴利。對於這一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統治者就已經意識到了。齊相管仲便向齊桓公建議「官山海」,由政府來壟斷山川海澤等自然資源,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齊桓公聽從建議,但採取了一種靈活的政策,即「民制官購官銷」,依然允許老百姓採鹽製鹽,只是他們要將所有的鹽賣給官府,並由官府來統一調配、運輸和售賣。齊國因此國力大增,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像。

西漢時期,漢武帝聽從了桑弘羊的建議,實施鹽鐵官營的政策。此後,鹽鐵專營成了歷朝歷代朝廷獲取財源的主要手段,只是在壟斷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有的是政府完全壟斷,民間一概不得參與,有的是政府壟斷幾個主要的產業鏈環節,其他環節向民間商人開放。這些商人要麼是給朝廷興修水利工程捐了款,要麼是直接把工程承包過來。朝廷為了獎勵他們,就會頒發給他們一個販鹽許可證,准許其參與食鹽生意。

因此,鹽幫本就是朝廷正式承認的合法行幫。但是,食鹽的利潤實在太大,民間販賣私鹽情況還是有的。《神探狄仁傑》第四部的「邗溝覆船案」,就是江湖上最大的殺手幫鐵手團與一些地方官員聯手策劃的陰謀,為的就是將官鹽據為己有,然後高價賣出。

鹽幫。來源/電視劇《神探狄仁傑》截圖

鹽幫通常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安史之亂後,大唐首都長安賣的青海鹽,成本不過5文錢一斤,可售價卻高達44文錢一斤。朝廷為了徹底壟斷食鹽,嚴厲打壓私鹽販子,一經抓捕,立即死刑。如果私鹽販子的鄰居知情不報,也要連坐。朝廷對鹽幫的嚴厲打擊,反倒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鹽商世家出身的黃巢率先舉起起義大旗。元朝末年,張士誠、方國珍這些起義軍領袖,都是私鹽販子,就連明太祖朱元璋的軍費也受到鹽幫的支持。

食不厭精的鹽商

鹽幫自漢朝起,興起於江淮流域。他們的活動軌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南北線沿著大運河北上至漠北,東西線沿著長江西至青藏地區。

兩千多年前,在四川雲陽雲安,一個叫扶嘉的人,無意中開採出一口鹽井——「白兔井」。此後,鹽井在四川遍地開花。這種井鹽,均來自侏羅紀地質年代的天然滷水和岩鹽礦床,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無污染、品質一流。據說西漢年間,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就是四川當地的一個大鹽商,這才有能力將女兒培養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大才女。

四川井鹽

自貢,東漢時就開始生產井鹽,唐宋時就已經因井鹽在蜀地聲名遐邇,這裡的鹽不僅能供給本地人食用,還能遠銷到湖北西部。這個產鹽勝地,自然會像吸鐵石般吸引江淮地區的鹽幫們。他們爭先恐後前往自貢做生意,史籍稱自貢「商旅輻輳」「邦賦彌崇」,一派繁榮昌盛的景況。據記載,歷朝歷代,自貢一共鑽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甚至達到1000米。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這樣的鑽井深度可謂驚為天人。到了晚清咸豐同治年間,自貢一地的產鹽量居然高達三百多萬擔,滿足整個清代十分之一人口的食鹽需求。

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和發揚,離不開地域歷史文化的特徵和脈搏。文化特點和歷史資源造就了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基礎。正如揚州的美食文化就是由鹽商們培養起來的一樣,自貢這個鹽幫菜系也由盤踞在此的鹽商們培養起來。

清朝的鹽商們個個富可敵國,據史記載,19世紀初,清朝爆發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鹽商們捐輸給朝廷用來平叛的軍費高達3000萬兩白銀。鹽商們錢多到花不完,自然會生活奢侈、講求排場,尤其是飲食方面,更是變著花樣求精求奢。乾隆年間的李鬥所著的《揚州畫舫錄》便記載江南的鹽商們,每家都豢養好幾支家廚隊伍,用來相互爭奇鬥艷:「烹飪之技,家皰最勝。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汪南溪拌鱘鰉,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沒骨魚,汪文密車螯餅,管大骨董湯、鱟魚糊塗,孔切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喬,風味皆臻絕勝。」鹽商們相互之間請客也是極盡奢華之能事,只有你想不到的菜,沒有他們的家廚做不出來的菜。他們每次請客的菜品數量之多,估計連慈禧太后都要甘拜下風。

鹽商們在飲食上求精求奢,逐漸開始追求新鮮、精細、刺激的吃食。此時,自貢鹽場已經是鹽幫們的重要據點之一,常年聚集在此地的鹽商和鹽工的人數多達20餘萬,並形成各種各樣的行幫。當地酒肆林立、會館密布,各個階層的飲食嗜好、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水乳交融,逐漸形成獨具自貢特色的鹽幫菜系。鹽幫菜系以味道濃厚、色彩鮮明為特點,除了具有傳統的辣味,還別具一層香濃味道。這種「重口味」深得鹽商喜愛,並被他們發揚光大,成為川菜中別具一格的翹楚,中華餐飲界中異軍突起的新秀。

干煸牛肉絲

自貢鹽幫菜的崛起

自貢鹽幫菜系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撐體系,味道分為三大類:麻辣味、辛辣味、甜辣味。鹽幫菜跟其他川菜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會用當地特產的井鹽、曬醋、辣椒、豆瓣、泡菜等作為主要輔助材料,使得鹽幫菜更「味厚香濃、辣鮮刺激」,足以刺激鹽商們吃慣山珍海味的味蕾。鹽幫菜除了川菜中常見的烹調章法,還尤其擅長水煮與活渡。這一切都讓鹽幫菜特色鮮明,迅速紅遍大江南北,食者傾心,聞者傾慕。

很多鹽幫菜還很「奇葩」,譬如「豬血泡」,就是將活肥豬捆得結結實實,將煮得滾開的糯米稀飯強行灌進豬的嘴巴里,然後殺豬拔毛、開膛破肚,用刀子將豬的口腔、食道、腸胃裡被燙起的血泡割下,配上鮮美的佐料進行烹炒。還譬如「泡青蛙」,就是將活青蛙丟入一口裝有佐料和鹽水的罈子中,用黃泥將其「封印」,數月或是數年後再打開罈子,將已經死去的青蛙去皮、蒸煮,味道十分濃郁。不得不說,這些鹽商在吃上可謂絞盡腦汁。

自貢鹽幫菜,泡椒牛蛙

鹽商們不但吃的花樣百出,而且特別執著於食材的新鮮感,尤其鍾情於兔蛙魚牛,最好是現殺。例如他們特別喜愛一種類似江團的魚類——退鰍,它的肉質特別鮮美細嫩。可是,它僅在每年的夏秋之交才可以捕撈,且出水後立即會死去。要想保持新鮮的口感,就必須在船上烹飪,出鍋後立即放入專門的食盒,外面裹上棉絮來保溫,然後將食盒通過專門搭建的退鰍驛站送到鹽商的碗裡。是的,你沒看錯,為了運送煮好的退鰍,還特意搭建一路驛站,真是財大氣粗。

正是因為鹽商天天都在琢磨怎麼吃出花來,所以鹽幫菜的菜品很多。清末,鹽商李瓊圃撰著了《瓊圃菜單》,對自貢鹽幫菜做了系統全面的記錄,是研究鹽幫菜起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資料,可惜該書已失傳。現代自貢的一些文學家在小說和散文中還能羅列出自貢菜品,例如羅成基在《漫論井河飲食文化》一文中羅列出47種自貢名菜,可惜它們只有名字,做法早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對自貢鹽幫菜研究最全面的學者宋良曦,在其撰寫的《中國鹽文化奇葩——自貢鹽幫菜》中,羅列出80種自貢鹽幫菜的代表菜品,可以說是傳統鹽幫菜的集大成者,其中就有水煮牛肉、粉蒸牛肉、螞蟻上樹、濃味冷吃兔、江南四寶、沙拉大蝦、四喜扣肉等等。

四川自貢鹽幫菜品干煸冷吃兔

鹽幫菜在近代不但火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民國時期,名廚董俊康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做了一道自貢名菜香酥鴨,當即讓喜劇大師卓別林讚嘆不已。20世紀中葉,名廚陳建民憑一己之力,讓鹽幫菜征服了日本上流社會。還有劉錫祿豆花,在日本成為全民皆愛的美食。據說,現在就連在模里西斯都有鹽幫菜菜館。

四川自貢鹽幫菜品火爆肥腸

其實,鹽幫菜這個概念,是2003年才提出來的,當年年底,《江南日報》以《「鹽幫菜」大旗誰來扛!》為題,第一次打出「鹽幫菜」的招牌。之前,自貢鹽幫菜的通常叫法為「小河幫菜」。而以成都為代表的川西地區的菜系,叫做「上河幫菜」,以重慶為代表的川東地區的菜系,叫做「下河幫菜」。小河幫菜、上河幫菜和下河幫菜,成為川菜的三大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鹽幫菜的新菜品也在不斷湧現。鹽幫菜,這個充滿江湖氣息的菜系,正在成為中華美食的一張亮眼的名片。

——————

部分參考資料:

1、宋良曦《中國鹽幫與鹽文化》,《中國鹽文化(第十輯)》,2018年

2、康珺《自貢鹽幫菜文化的發展與變遷》,《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

3、吳曉東,曾凡英《自貢井鹽對自貢鹽幫菜影響初探》,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21/171155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