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多動手指會讓大腦更靈活!保養大腦的8個好習慣,防失智小處做起

作者:

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失智症占8%。失智症該如何預防?如已確診,又該如何延緩認知功能退化?中醫師羅明宇提供日常可做的8件事,並分享健腦聰明茶,以及保健大腦的頭部、腳背與耳部穴位,經常按一按,為自己與家人保養大腦。

常聽大家說,要多做腦部運動預防老了會得阿茲海默症,但阿茲海默症其實只是失智症的一種。依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及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失智症約占8%,而確診失智症老年人的平均生存期為7至12年。因此,失智症被列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症之後,危及老人壽命的第四大殺手。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有3種:

1.由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導致的退化性因素。

2.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的血管性因素。

3.腦部疾病、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酗酒等導致的其他因素。

中醫對失智症認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都曾提及失智症的核心症狀「善忘」或「喜忘」等。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心主神明」、「頭者,精明之府」,可見心與大腦功能有很大關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腦為元神之府」,以及清代王清任:「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之說。綜合上面論述,中醫普遍認為失智症的原因,多由腎虛脾虛、心虛而導致衰老所引起。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但透過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根據統計,在台灣失智症患者尋求中西醫合併治療的比例高達4成,而衛福部推動中醫社區(含預防醫學)有成,由中醫師教授民眾「醫學八段錦」、「調氣和神法」等中醫養生運動,配合西醫的復健、藥物治療,能有效減緩失智症患者的認知退化、精神症狀,延緩失能的情況。亦有研究顯示,僅接受西醫治療的患者,比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的患者,因為嚴重的失能而需住進安養中心的比率高約1成

失智症的常見證型

1.肝腎陰虧型

症狀行動較遲緩,雙眼無神,形體瘦弱,沉默寡言,記憶力減退,詞不達意,衣著起居皆需要他人料理。指甲蒼白,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象弱。

治則補益肝腎,填精益髓。

2.氣滯血瘀型

症狀面無表情,健忘,話少,容易迷路,反應遲鈍,容易有恐懼感或妄想幻聽。患者多有中風或心臟病史。舌質紫暗有瘀斑、舌苔薄白,脈象澀。

治則理氣活血,通竅健腦。

3.陰虛火旺型

症狀情緒急躁不安,言語混亂,口齒不清,生活常不能自理,雙眼無神,形體瘦弱,伴有失眠及盜汗,臉色泛紅,躁動不安,睡眠驚醒。舌質偏紅,脈象滑。

治則滋陰清熱,寧心安神。

減緩認知功能障礙常喝健腦聰明茶

健腦聰明茶

材料石菖蒲、茯神、遠志各15克,黃精、益智仁各10克(亦可各加10克的核桃仁、黑芝麻

做法將材料加水一千毫升,以中火煮開成藥茶後,可於白天當茶水飲用。

使用須知

‧上述一包藥可用同樣水量再回煮一次。一日一包,一周約服用二至五包。當日未服用完的可放於冰箱冷藏。

‧前述介紹的3種證型都可選用。

功效健腦聰明茶是減緩認知功能障礙的典型方劑。其中,遠志可以減少β類澱粉蛋白(此蛋白質與阿茲海默症的形成有關)的生成,而黃精、石菖蒲和茯神具有抑制β類澱粉蛋白質毒性,發揮神經保護的作用,為益智抗老佳品

另研究顯示,益智仁對神經生長因數有明顯的增強作用,可有效對抗神經元的早衰和老年失智的發生。核桃仁所含的脂肪非常適合大腦的需求,其中富含的磷,對腦神經有良好的營養作用,是構成腦磷脂的重要成分之一。黑芝麻自古便是滋補肝腎、填精健腦食品,它所含的蛋白質、胺基酸、卵磷脂、磷鐵鈣等礦物質及維生素A、D、E,均為營養大腦、對抗大腦老化不可缺少的物質。

常按頭部、腳背與耳朵醒腦開竅提升生活品質

‧按揉頭頂部、後部和兩側

選取風池、太陽、百會、神庭穴,使用中指或食指指腹按壓穴位,力度逐漸增加,先按1分鐘再揉2分鐘,一天約2次(早餐後和入睡前),使人感到放鬆,如果出現情緒激動或疲勞等情況應停止按摩。

風池穴

位於後頸部枕骨之下,髮際線直上約一寸(大拇指寬的距離)的位置,也就是兩側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間的凹陷處。可緩解頭痛、眩暈、耳鳴及感冒等症狀。

太陽穴

位於前額兩側眼睛旁邊的凹陷處。頭部重要的穴位,能夠緩解疲勞、振奮精神、保持注意力集中。

百會穴

位於在兩耳尖直上交會至頭頂處。為人體經絡上重要的穴道之一,具有安神定志、緩解頭暈失眠、醒腦開竅等作用。

神庭穴

在髮際線正中央直上零點五寸(約一小指指幅寬)。可緩解失眠、記憶力減退、頭痛等。

‧掐腳背太沖穴

按壓太沖穴可提高大腦的空間位置感知能力,延緩老年失智。做法是以拇指掐太沖穴,力道微重,以感覺輕微疼痛為佳,每次3分鐘,之後換邊,每日2次。

太沖穴

足部第一、二趾骨接合部前凹陷處。

‧耳穴按摩

研究指出,耳穴貼豆對老年失智症患者有積極影響,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取腎、肝、心、枕等相關耳穴,以探棒壓定耳穴,力量均勻,酒精消毒後於有壓痛感的反應點上貼王不留行籽膠布。並以食指與大拇指按壓所貼穴位,每次2分鐘,以患者感覺疼痛、麻木、酸脹為宜,每日3次(晨起、午餐前、入睡前)。3天換一次膠布,兩耳輪流交替進行。

保養大腦的8個好習慣延緩失智進程

1.多吃好飲食

研究證實,攝取較少的紅肉、內臟或高脂乳製品,攝取較多的橄欖油、堅果類、魚類、薑黃、番茄、十字花科蔬菜,較不易患失智症。這些食物對心血管有益、能預防腦中風,且營養成分如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抗氧化劑和葉酸,可以對腦部產生保護作用。

2.做手指運動

因為腦部控管手指運動的區域範圍,相對於控管其他器官的區域大,因此,多鍛鍊手部會使大腦反應更加迅速、靈敏。建議可以唱歌、下棋、織毛衣、使用電腦等,有事沒事就活動手指。

3.充足的陽光

充足的光線可以維持生理時鐘的規律性,減少時間的錯亂感。建議若情況允許,每天出門曬太陽,或打開窗戶讓光線照進室內。

4.規律運動

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使人精神愉悅,有助於維持思考能力和記憶功能,儘量每天安排足夠的外出活動時間,如散步、慢跑、騎單車等,適度的消耗、保持健康活力,有助於夜晚順利入睡。

5.減少讓晚上睡不著的活動

飯後不午睡,若有午覺習慣也應控制在一個小時內,以免晚上睡不著,導致日夜顛倒。午後不食用咖啡、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或食物。

6.理性飲酒

應該儘量避免飲酒,甚至是完全杜絕,因酒精可能使患者對於時間、空間更加混亂,衍生後續問題。

7.多動腦

讀書看報能活躍大腦思維、豐富知識,延緩大腦的衰退。或是做其他能刺激大腦的事,避免大腦功能下降或者萎縮。

8.常與人聊天

有醫學研究指出,老年人多說話能刺激大腦,對抗腦神經退化和衰老、增強記憶力有益處。因此,廣交朋友、在交流中接觸新事物,對失智症的延緩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本病發病緩慢,不易引起他人注意,所以對家中老年人應多關照,發現有早期症狀就及時治療。

羅醫師看診案例筆記

患者主訴

現年71歲的陳女士,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已4年。根據家人敘述,陳女士平時容易恍神,和家人少對談,記憶力幾乎完全消失,不能正確計算數字,甚至閱讀書寫能力喪失,常在路上走失,回不了家,所以家人將她的姓名、電話都寫在衣服上。

對陳女士望診時發現,她的神情冷漠,說話很小聲,構音吃力困難,眼神完全無焦點。家人也提到她平時食慾不佳,走路時腳步緩慢不穩,嗜睡,性格孤獨。陳女士的舌質偏淡、舌體稍胖大、舌苔薄白,脈象緩。辨證為「肝腎不足,髓海虧虛」,宜補益肝腎、填精養神。

診療建議

我為陳女士開立的處方為左歸丸、杞菊地黃丸。同時做頭皮針針刺和艾草溫灸,隔天交替使用,選穴如四神聰、百會、人中、內關、三陰交、風池、風府等穴。並幫患者進行穴位敷貼,分別於大椎、神門、足三里、三陰交共4穴,以達到昇陽益氣、調理脾胃、培元固本的功效。

另外,囑咐家屬回家後,常幫陳女士做按摩全頭部和掐腳背太沖穴的穴位刺激,適當刺激頭部和四肢神經血管循環。平時也可以煮健腦聰明茶當茶飲用。

陳女士經4、5個月的中醫藥調養,以及家屬全力協助和陪伴陳女士進行認知功能鍛鍊,已漸漸看出成效,陳女士有時能簡單對話、時而微笑、肢體動作稍微協調,家人攙扶起身已沒那麼費力,心智和肌力退化似乎沒那麼嚴重了。持續中西醫結合治療。

醫學解析

大腦的額葉、顳葉、枕葉和海馬區正是老年失智患者大腦萎縮的地方,這些部位控制著人的感情和記憶。當針刺手或腳上的穴位時,額葉、顳葉和枕葉就會起反應,也就是說,針刺這些穴位能夠啟動這部位的腦細胞活性。

中醫艾灸和穴位按壓等手法,對預防和延緩失智也有一定作用,可常操作使用。溫灸時,將艾條一端點燃,懸於百會穴(頭頂正中)上端,距離約2、3公分,每次10分鐘,每日一次。艾灸百會穴有醒腦開竅的功效,可增強記憶力,提高大腦靈敏度,預防保健、遠離老年失智風險。

(本文摘自羅明宇著,《中醫對症調理居家養生寶典:藥膳食療X外治秘方X穴道按摩,羅明宇博士的30年醫案筆記&日常保健療法》,蘋果屋出版)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fiftyplu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16/172157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