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杜耀明:「動態清零」註定經濟遭殃 抗疫取向關乎香港前景

作者:
當大陸經濟前景走向不明朗,香港理應自求多福,更注重發展國際經濟,修好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保持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地位,以至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不過,香港與大陸通關的同時,正代表香港的國際色彩減退,因為通關條件當然是兩地防疫政策看齊,不容與病毒共存,在外防輸入的原則下,定必門禁深嚴,大大阻礙香港的國際交往。

中國最新經濟數據表現差勁,香港第六波疫情又快將臨門,特區當局若還防疫「清零」跟北京、經濟發展靠祖國,香港難免步入無法自拔的經濟困局,或未至破壞國家安全,也難免影響社會穩定。

Omicron無遠弗屆,展示人類別無選擇,只能與病毒共存,「清零」只是異想天開。以封城、檢疫、隔離為主的抗疫措施,不但社會及經濟成本高昂,直接拖垮經濟,更且即使一時奏效,但對外通關後,疫情又會捲土重來,如是者循環往復,沒完沒了,社會生活長期處於跌跌宕宕,中國經濟今年5.5%的增長目標還有望達到嗎?

四月份的中國經濟數據顯示,「清零」防疫措施的經濟代價不菲。封城之下,消費活動縮減,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同期減11.1%,比三月減3.5%,而一月至四月的零售總額近乎原地踏步。工業生產方面,四月份比三月減7.08%,比去年同期減2.9%,是兩年以來再次出現負成長的月份,其中汽車產量的跌幅誇張,比上年同期減了近四成半(43.5%)。過去,固定資產投資大力推高生產總值,如今也出現滑坡,四月份數值比上年減0.82%,導致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幅驟降,由第一季的9.3%,減至一至四月的6.8%。

隨住消費、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三方面同步下滑,加上有近三億人在四十一個城市處於封城狀態,一些金融機構遂調低中國第二季的增長率,由5.1%降至4.2%,與今年目標5.5%背道而馳。再者,經濟步向蕭條,全國城鎮失業率飆升至6.1%,是2020年二月以來的新高,其中年輕人(16-24歲)失業率更高達18.2%,加上今年新增的就業人口達到1,100萬左右,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卻大幅下降16.1%,如何厲行「動態清零」的嚴控手段,又可以撐住經濟和就業,相信考驗人類智慧的大挑戰。

再看香港,三個多月來,社會付出沉重代價,總算捱過第五波疫情。其他暫且不談,香港經濟更向後走,第一季經濟出現負成長(-4%),其中私人消費開支(-5%)、固定投資(-8%)、貨物出口(-4.5%)都表現堪虞,而三月份零售銷售額暴跌13.8%,餐飲業收益更創下有記錄以來新低,在在顯示社會必須儘速擺脫非常狀態,經濟才可望復甦。

特區當局近日逐步放寬社交距離管制,屬於短期措施,讓市面恢復正常,更長期的策略更在於確立防疫方針。然而,抗疫超過兩年,當局不作檢討,日後疫情再爆發會如何應對,仍屬未知之數。在兩大策略之中,香港究竟是「與病毒共存」,以防疫注射降低中重症、快速測試加口服藥應付新症、醫院系統留力集中應付重症等等措施,還是厲行大陸模式,用閉環式管理香港大部分地區,再以核酸檢測抽出病例,以嚴密隔離控制傳播,以方艙醫院治理病人,實在關乎公共衛生也關乎經濟民生,絕對不能見步行步。

其實前車可鑑的話,答案已寫在牆上。首先,大陸步步嚴防的「動態清零」政策,直接損害經濟發展,社會大眾也惶惶不可終日。同時,鐵腕手段脫離現實,無法「清零」斷尾(除非可以執行是連北朝鮮也辦不到的全面永久閉關),既不願面對病毒不會消失的現實,也不懂因勢利導,動態應變,減低疫症的破壞力,好讓大家免於恐懼,儘量如常生活。

不過,一些親北京政客卻主張反其道而行。他們寄望香港「動態清零」後,便能與大陸通關,從而推動經濟復甦,以至融入大陸經濟,為香港前景劃出一片彩虹。不幸是,大陸經濟受抗疫政策所累,除非改弦易轍,否則再加上中美角力,未來經濟能否在穩定環境下運行也成疑問,更不要說持續不斷的大幅增長,同時裨益香港。

當大陸經濟前景走向不明朗,香港理應自求多福,更注重發展國際經濟,修好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保持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地位,以至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不過,香港與大陸通關的同時,正代表香港的國際色彩減退,因為通關條件當然是兩地防疫政策看齊,不容與病毒共存,在外防輸入的原則下,定必門禁深嚴,大大阻礙香港的國際交往。

可見,香港的抗疫政策不僅是在「與病毒共存」與「動態清零」之間取捨,更代表一個歷史的選擇:究竟是與大陸經濟共榮辱,還是保留國際發展空間?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20/175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