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12個身體信號,可能預示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是一種基於遺傳與環境的慢性代謝紊亂,可導致微血管、大血管等組織受損,對眼睛、足部、心、腦部等器官造成損害。

患者的身體因為持續高血糖而產生一些相應症狀,如果醫生和患者能早期識別到這些改變,並及時進行干預,可以有效延緩糖尿病向更嚴重程度發展。

皮膚:泌汗異常、色素沉著

皮膚病變可發生在全身各部位皮膚,發生於糖尿病的各個時期。表現為軀幹部位多汗,四肢少汗,皮膚乾燥和瘙癢,手足開裂,小腿脛前出現紅斑,逐漸進展為圓形的色素沉著區(脛前斑)。

機制:自主神經不能正常調節汗腺,導致汗腺分泌異常。加上長時間代謝紊亂,造成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動脈硬化和皮膚感染,進而導致皮膚病變。

眼:視物模糊、疼痛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出現視力下降、視物模糊,還有部分患者出現顏色識別能力障礙或眼睛疼痛。

機制:患者眼基底膜加厚、微血管堵塞、經血視網膜屏障功能受損所造成的滲透,時間長了,導致視網膜水腫,引起新生血管的形成。

骨:骨痛、骨質疏鬆

糖尿病合併骨質疏鬆會出現多發性骨痛,由於尿鈣排泄增加,可出現四肢抽搐現象。骨質疏鬆症程度嚴重者易發生骨折,如發生脊椎明顯的壓縮性骨折,會出現駝背、身高變矮、肋緣和髂脊的距離縮小。

機制:血糖控制不佳,尿糖排泄增加,血液中的鈣隨尿大量流失,抑制骨形成,骨轉化處於較低水平;糖基化終末產物可能增加骨脆性。

足:潰爛、感染

糖尿病足表現是嚴重度不一的神經病症、潰爛、感染,足部軟組織與骨關節的受損或病變,嚴重者需要截肢。糖尿病病人出現足部潰爛或壞死的概率是20~30%。

機制:由於周圍神經病變、感染和血管狹窄或閉塞等共同發揮作用而引起糖尿病足。

口腔:牙周炎、牙周膿腫

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牙周組織的炎症較重,齦緣紅腫可呈肉芽狀增生,易於出血,常有牙周袋溢膿,並常發生牙周膿腫,嚴重時可發生多發性牙周膿腫,牙槽骨破壞迅速。

機制:糖尿病和牙周炎會相互影響。糖尿病患者高糖分的環境會造成口腔內的微生物快速繁殖生長,引起多種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導致糖尿病病情進一步惡化。

關節:疼痛、活動受限

表現為關節疼痛及壓痛、關節腫大、晨僵、關節摩擦音(感)、關節活動受限。

機制:糖尿病會引起關節神經病變,導致感覺減退和營養血管功能障礙,出現關節軟骨損害,骨質破壞,甚至骨折。

下肢:麻木、疼痛

糖尿病病程達10年以上者,易出現明顯的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灼熱或針刺感,症狀往往兩側對稱,在手足末端更明顯。

一側下肢近端嚴重疼痛為多見,可與雙側遠端運動神經同時受累,伴迅速進展的肌無力和肌萎縮。

機制:發生風險與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等因素有關,病變的發生涉及多元醇、氧化應激、微循環障礙等多種機制。

尿液:泡沫尿、特殊氣味

尿里泡沫增多,形似啤酒泡沫;尿液中出現特殊氣味;尿頻、尿不盡。

機制:泡沫尿是由於尿白蛋白排泄增加,造成尿液張力增加而出現泡沫;尿液中的特殊氣味是由於受到高血糖的影響身體產生的酮體量增多,見於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尿頻、尿不儘可能是自主神經病變在泌尿系統的表現。

胃腸:呃逆、腹瀉便秘

患者會出現吞咽困難、呃逆、上腹飽脹、胃部不適、便秘、腹瀉及排便障礙等胃部症狀。

機制: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可表現在人體多個系統,進而出現相應症狀。

周圍大血管:皮膚冰涼,走路乏力

足背動脈搏動消失,下肢皮膚冰涼,走路乏力,休息2~3分鐘消失,之後可出現行走時小腿疼痛,休息後緩解(間歇性跛行)。

機制:糖尿病導致周圍血管病變,即除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外的其他血管發生狹窄、閉塞,遠端組織出現相應缺血性痙攣或壞死,主要累及下肢動脈。

心血管:直立性低血壓、暈

表現為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冠狀動脈舒縮功能異常、無痛性心肌梗死、心臟驟停或猝死等。

機制:糖尿病由於血糖、血脂增高,並因高血壓及心臟冠狀動脈有較多的脂質和鈣鹽沉著,使動脈血管硬化、狹窄引發的心血管併發症。

性功能障礙

性功能障礙,男性表現為勃起功能障礙、早泄、延遲射精、不射精、逆行射精等。女性表現為性慾低下、陰道潤滑度下降、性興奮障礙和性交困難等症狀。

機制:男性是由於自主神經疾病導致勃起和射精障礙,血管疾病導致勃起障礙;女性是由於機體處於慢性高血糖狀態,體內抗氧化防禦效力下降,導致病程加重引起各種性功能障礙。

但是,糖尿病併發症早期症狀不明顯或沒有特異性,糖尿病患者遵醫囑定期篩查是防治併發症的有效手段。

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檢查的推薦頻率

圖源: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製作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26/176748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