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周在台灣周邊進行實彈演習,這是在模擬為封鎖台灣可能採取的行動。這意味著中國在未來衝突中可能採取風險較小的逼迫策略,而非直接入侵。周四,一架中國軍用直升機在台灣周邊的演習中飛過一個中國島嶼。
中國本周在台灣周邊進行實彈演習,這是在模擬為封鎖台灣可能採取的行動,對中共領導人在未來衝突中可能採取的脅迫性策略進行預演。
此次為期四天的演習於周四中午在六個區域啟動,這些區域實際上包圍了台灣。其中幾個演習區面對台灣一些最大的商業港口,與台北方面所稱的領海有所重迭,距離台灣海岸線不到12英里(約合19公里),一些軍事分析人士認為這相當於一次暫時性的封鎖。此次演習是為抗議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本周早些時候的訪台之行。
北京方面將台灣視為中國的領土,必要時可通過武力收復。北京方面數十年來不斷增強軍備,以實現這一目標並威懾台灣長期以來的安全夥伴美國。儘管如此,許多軍事分析人士和中國問題專家認為,北京方面缺乏發動直接入侵的能力,未來幾年若採取這樣的行動將過於複雜和冒險。
他們認為,若台海爆發危機,北京方面會試圖逼迫而不是打垮台灣使其屈服。
華盛頓保守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Bryan Clark說:「他們正在集結部隊,使其看起來像是一次封鎖,目的是顯示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Clark說:「這是一次釋放信號的演習。」
中共軍方周四開始進行此次有戰機和艦艇參與的演訓,並向台灣周邊水域發射了多枚彈道飛彈。一些軍事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幾天將進行大規模的海空演習,以展示對台灣周邊水域的控制。
軍事演習靠近港口和航道,導致貨船和航空航班出現一些延誤,這可能是中國剛剛讓台灣和全球市場嘗到的一點小苦頭。台灣是先進位程半導體的主要產地,這些半導體對於從汽車到先進武器裝備等各種產品的製造至關重要。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少將周四上午在軍演前對中央電視台表示,這對台灣島形成了包圍之勢,實際上為未來重新塑造有利於統一的戰略格局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周三,北京的一個屏幕播放了一張計劃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演習的地點的地圖。
軍事分析人士和中國問題專家說,演習結束後,他們將觀察中共軍方是否會持續在該地區展示武力,或者靠近台灣的演習是否會常態化。分析人士說,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演習可能會成為一種工具,間歇性地擾亂台灣經濟以及台灣與世界的聯繫,從而削弱民眾對台灣政府的支持和對中國政府的抵抗。
「中國可能不想通過戰爭來達到目的,」退伍海軍軍官、蘭德公司(Rand Corp.)研究員Bradley Martin說。「我們認為,中國更有可能是以某種不構成直接衝突的程度來運用武力。」
這種夠不上直接對抗的衝突,有時被一些專家稱為「灰色地帶」戰爭,是中國對台灣和該地區內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採用的策略之一。
在爭議水域,中國捕魚船隊曾集結在鄰國船隻附近,有時這種集結得到了中國海岸警衛隊或海軍的護航。網絡攻擊是另一種常見操作,此類攻擊經常針對台灣,比如,本周台灣總統府和國防部的網站遭到了拒絕服務攻擊(即DoS攻擊),台灣政府認為是海外黑客所為。
在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分歧中,中國還採用了不同形式的經濟脅迫手段,比如實施進口禁令。佩洛西訪台的一個直接犧牲品是出口到中國的台灣柑橘和其他農產品。
圖為台灣的漁船。中國的海軍封鎖將對該島造成經濟壓力。
如果採取禁止所有船隻通行的全面海上封鎖,將被視為一種戰爭行為。Martin說,中國更有可能採取選擇性隔離(quarantine)。中國的軍事期刊上討論過這個選項。這樣一來,中共當局將可以在允許食品等物資通過的同時,攔截一些船隻。
根據Martin在蘭德公司與人合著的一篇關於使用強制隔離的研究論文,這種做法會讓進入劃定區域的船隻承擔矛盾升級的責任,這些船隻需要決定是配合還是抵抗。
中國投入了大量資金髮展海軍力量,艦艇數量已超過美國,並且在反潛戰方面取得了進展。蘭德公司的這篇研究論文稱,面對中國的警戒線,美國可能不得不決定是甘冒交火的風險還是讓步。
該論文說,(美國)不採取行動就等於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動。
分析人士稱,隔離台灣是一種可能會讓美國感到棘手的低強度挑戰。按照法律,美國有責任確保台灣能夠自衛。但除此之外,美國一直維持所謂的戰略模糊政策,這意味著美國有可能干預,但又不明確承諾實施干預,以此希望北京與台北方面均不訴諸武力。拜登曾承諾,如果中國攻台,美國將保衛台灣。但分析人士指出,在其他情境下,美國仍會遵循「戰略模糊性」政策。
美國國家安全機構成員和一些國會議員表示,無論是美國軍方還是台灣軍隊,都沒有做好應對封鎖或隔離的準備。他們呼籲美國擴充海軍並投資軍事基地,向亞太地區部署軍事資產。
蘭德的這篇論文指出,如果中國的隔離做法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被壓縮,歐洲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對台灣的支持可能難以為繼,美國面對的風險將上升。隨著俄羅斯扼住歐洲天然氣供應的「咽喉」,歐洲企業和消費者的能源成本上升,歐洲在反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問題上的團結已顯示出破裂跡象。
美國最近通過立法提供數百億美元補貼以鼓勵半導體行業在美國擴大晶片生產,原因之一就是擔心擔心台灣容易遭到中國的入侵和其他脅迫。
今年年初,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的美國威斯康星州共和黨眾議員Mike Gallagher警告稱,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軍事力量平衡正在向有利於北京的方向傾斜。他提出一項題為《2025年戰鬥力》(Battle Force2025)的計劃,呼籲美國武裝台灣以應對任何封鎖行動。
他說,這意味著美國必須確保台灣有足夠的食物和水供應。蘭德那篇論文的建議還提到了藥品原料和充足的石油儲備。
華盛頓國家安全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問題專家孫雲稱,無論中國做什麼,台灣的負擔將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