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饒毅戳破了華大基因的圈錢謊言?起底暴利益生菌

從「承包這一屆年輕人的腸胃」到被質疑「最新收割消費者智商稅代表」,益生菌產業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7月26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其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文《太厲害的忽悠會忽悠自己:因為太逼真了》,質疑華大集團CEO、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推廣的益生菌是假藥,稱目前「全中國現在推廣的益生菌無一不是假藥。腸道細菌研究很熱門,但迄今沒有拿出可以有效應用的產品。」

7月28日,尹燁在其個人公眾號「尹哥聊基因」發文《華大到底發過多少篇菌群文章》,疑似回應饒毅言論。文中指出,截至2022年6月,華大申請了疾病相關微生物標記物、功能益生菌株等相關發明專利300餘項,申請進入歐洲、日本、美國、澳大利亞以及中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獲批140餘項。

7月30日,饒毅再次發表文章《表揚尹燁證明自己賣假藥:公布幾十篇論文無一檢驗過其益生菌的任何生物學作用》稱,華大自己的文章基本不解決科學問題、也不解決應用問題,以堆砌數據為己任。

益生菌到底是企業圈錢利器還是真對健康有益?

益生菌的前生今世

益生菌這一概念最早源自希臘語「for life」,意思為:對生命有益。

資料顯示,酸奶發酵產生的益生菌可能是最早被人類食用的益生菌。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資料記載在人類保存並運送馬奶的過程中,產生了酸奶及其他奶製品,例如奶酪、酸奶等。

20世紀初,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俄國細菌學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Ilya IlyichMetchnikoff)第一個將「益生菌」和「健康」結合起來,他研究36個國家的人口數據時發現,彼時保加利亞百歲老人的數目居各國之首。經過進一步研究保加利亞人的生活與其他因素後,梅契尼可夫認為,保加利亞人長壽的原因在於他們長期、大量地飲用酸奶。因此,梅契尼可夫也被稱作「益生菌之父」。

梅契尼可夫一邊鼓吹人們食用乳酸菌,一邊在巴黎投資開設了4家「乳酸菌工廠」。在上個世紀,人們對長壽極度渴望,尤其是聽到酸奶有如此功效,紛紛前去購買,梅契尼可夫賺得盆滿缽滿。

從此之後,「益生菌」概念被全世界大量乳企銘記並且運用,成為酸奶營銷的經典案例,例如上海光明乳業莫斯利安酸奶就曾在官網描述長壽村的故事。

在中國的益生菌飲品市場中,認知度最高的企業無疑是日本品牌養樂多。

20世紀初,養樂多集團創始人代田稔在京都大學醫學部的微生物學教研室里,成功分離並強化培育出可以活著到達腸道並發揮有益作用的乳酸菌。這種乳酸菌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乾酪乳桿菌代田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這是目前應用歷史最為悠久的菌株之一。

攝影:《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侯雋

之後,代田開始生產「養樂多活菌型乳酸菌乳飲品」,1955年,株式會社養樂多(Yakult)本社在日本成立。2002年,養樂多開始在中國進行活菌型乳酸菌乳飲品的推廣事業,目前中國在養樂多全球市場份額的占比已接近20%。

養樂多案例目前也是全球益生菌領域在商業上應用最成功的案例。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松浦祐司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益生菌產業迎來了發展良機。與此同時,消費者的健康意識也一直在變化、提升,對益生菌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將「益生菌」明確規定為「當攝入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產生健康益處的活性微生物」。

全球調研機構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補充劑收入61億美元,同比增長7.5%;中國益生菌補充劑市場收入4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已成為全球益生菌補充劑第二大消費市場。另外,中國益生菌在乳製品中的應用約占全球益生菌產品的66%。

熱心腸生物科技研究院創始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腸道菌群分會副會長藍燦輝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現在回溯,儘管梅契尼可夫的研究樣本並不準確,但近年來,益生菌無疑成為最受關注的靶向腸道菌群干預方式。一方面,由於腸道菌群對宿主健康可產生廣泛影響,越來越多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開始探索益生菌對腸內腸外的作用;另一方面,人們對腸道菌群的認知大大拓展了潛在益生菌的資源。各種研究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顯著推動了益生菌作用機制的研究。」

當科普達人開始直播:科學的盡頭是帶貨?

「我就是賣貨呀,我家冰箱專門一層放的就是益生菌,喝之前來一袋,喝幾杯後再來一袋。喝到10杯、8杯後再來一袋,會讓你感覺不太一樣。」

「很多人問我早餐吃啥,唯一不變的是華大營養的益生菌——優美達。」

「應酬完了喝它,可以改善睡眠,還能治療抑鬱。」

尹燁在各種社交媒體中為華大的益生菌產品推銷。

尹燁在各種視頻中多次聲稱服用益生菌產品具有減肥、改善睡眠、抗抑鬱,甚至呵護女性私處健康等不同作用。目前,尹燁在幾個頭部社交平台共計有超400萬以上粉絲,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抖音號櫥窗里銷售的46款產品,共計已獲得超2000萬元以上的銷售收入,其中包括華大集團自營的益生菌產品「優美達」,單盒售價188元。

尹燁還在評論區回復網友時表示:「益生菌是華大集團旗下華大營養的主要業務之一,這不是不相關的帶貨。作為集團CEO,連自家這麼有實力的好產品都不賣,那還合格嗎?」「好東西肯定要推薦給大家。」

目前,企業高管帶貨直播是個很普遍的現象。

例如,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在全國各地直播賣空調,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推薦酒店套房,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賣書賣農產品,網易創始人丁磊賣豬肉等,但與這些企業創始人、高管不同的是,尹燁最開始給自己的「人設」和標籤,一直是「科普大佬」。

在抖音等帳號,尹燁的簡介也是「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基因體研究員、科普者、說你聽得懂的生命科學」等,而且開設了個人微信公眾號,經常參加演講、訪談,並活躍在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平台,在業內有「生物界網紅」之稱。

但是,7月23日,饒毅開始對尹燁從學術到科研再到產品「全方位打假」,讓他的「人設」備受質疑。

接連兩天,饒毅連續發文,批評尹燁作為公眾人物、生物科學從業者,向公眾傳播的科普信息存在諸多漏洞。

饒毅表示:「尹燁的視頻基本是個個都有錯,但有些錯誤需要懂一些專業的人才知道。因為涉及量大、面廣,恐怕心理和精神正常的科學家沒有人願意出來費時費力、具體指出科學基礎差的人所犯的大量錯誤和其編造的大量謊言。」

接著7月25日,他在《陳春花和尹燁:相隔二十年競賽誰的博士更「水」?》一文中又從質疑尹燁的科普身份延伸到了其博士學位。「如果是不用上課的博士,那麼尹燁的博士與陳春花的博士,哪一個更水,就可以爭議。」

「饒毅是一個邏輯非常嚴謹的人,拋開學歷問題不談,他質疑尹燁的益生菌產品是假藥,背後有幾個邏輯:第一,如果宣傳產品有功效,就要證明這是經過臨床驗證、是正規藥品,才可以進行這樣博眼球的宣傳,目前拿到益生菌藥品批號進行臨床應用的益生菌藥品只有31個,而其中並沒有華大的產品;第二,業內對服用益生菌產品是否能治病,還沒有足夠的臨床驗證,因此饒毅認為華大僅僅經過單方面的數據研究,而且沒有生物學分子機制論證就聲稱其產品有功能性作用,違背科學原理;第三,尹燁直播時一方面進行科普一方面放購物車,這種銷售方式非常具有煽動性。」藍燦輝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認為,饒毅站在科學家角度,從科學角度和倫理上質疑華大和尹燁,而尹燁和華大則是從產業閉環論證自己正確。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一位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饒毅在學術上是無可爭議的有建樹的生物學家,性格剛硬,多次進行學術打假。「華大公司一直爭議很大,從創始人汪建到原華大基因CEO王俊,再到現在的CEO尹燁,都是語不驚人不罷休。一直打著學院旗號進行商業營銷的風格,在業內也有很多爭議,難道科學的盡頭也是帶貨?!」

2012年,饒毅與原華大基因CEO王俊在當年北大舉辦的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上,就華大基因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華大基因如何做學術等議題公開辯論,曾經引發業內高度關注。

「目前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華大的益生菌不是藥,但是也不是『三無』產品。從產品描述上來看,華大把它定義為食品範疇,並非用以治療疾病的藥品,如益暢、益動是壓片糖果,益休、密蜜是固體飲料,益舒是益生菌粉。」藍燦輝說,「饒毅說它是假藥,有點偏頗。但尹燁的問題是在帶貨的時候太絕對了,益生菌到底有什麼屬性,行業還沒定論,這樣不嚴謹地推銷對減肥、抑鬱都有用的觀點,缺乏科學循證,很容易誤導消費者,這或許就超出了生意的底線。」

暴利益生菌?

其實,益生菌產品是華大集團近幾年新開發的產品線,主打口號是「民族的基因,民族的菌」。

對華大入局益生菌以及生產規模研發等問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多次聯繫華大基因,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有媒體分析稱,華大入局是因為近年來主營業績下滑,而益生菌產業大爆發。

一方面,華大基因(300676.SZ)財報顯示,2018年和2019年,華大基因淨利潤連續兩年下降。2020年,受新冠核酸檢測試劑市場需求激增的影響,公司業績回暖;2021年,公司再陷淨利潤下滑的局面,同比下滑幅度也持續擴大,從2018年的2.88%擴大到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中的46.59%。

另一方面,「減肥瘦身」「提升免疫力」「美容護膚」,益生菌這些常見宣傳功效正好撞到消費者的心坎兒上。

除華大集團外,眾多玩家都盯上了益生菌市場的「蛋糕」。

攝影:《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侯雋

攝影:《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侯雋

《2022年全球益生菌產學研發動向白皮書》顯示,中國益生菌研究領域高歌猛進,是全球發表論文最多的國家。中國市場規模呈持續增長趨勢,產品達到上萬種,在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的健康意願強烈,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以上。

目前,中國益生菌在食品領域的應用主要是添加於嬰幼兒奶粉、酸奶、飲料中。此外,益生菌還可以直接作為沖劑、固體飲料、壓片糖果等終端消費品。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3000多家益生菌相關企業,45%的相關企業成立於5年內。分區域看,山東省、湖北省、江蘇省擁有的相關企業最多,占比分別為16.1%、12.7%及10.8%。益生菌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賽道。

攝影:《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侯雋攝影:《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侯雋

記者梳理發現,在益生菌賽道上,有蒙牛、伊利、澳優等乳企;也有善存、媽咪愛、合生元、湯臣倍健等保健品頭部品牌;還有零食消費品牌,例如來伊份推出了益生菌奶片糖,三隻松鼠上線了益生菌堅果水果燕麥片,江中猴姑有益生菌餅乾;還有不少品牌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益生菌洗面乳、益生菌面膜、益生菌牙膏等。此外,Wonderlab、每日的菌等新銳消費品牌,也入局益生菌賽道。

根據A股「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的招股書顯示,其向蒙牛等乳企售賣原料菌粉業務的毛利率超過60%。

記者在1688等平台發現,很多工廠都表示,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定製任何益生菌產品。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按照公斤計算,國產的腸道健康功能的菌粉是6000元/公斤,進口的則要達到1萬至2萬元/公斤不等。

在1688平台,有代工廠客服明確表示,一款代工生產的益生菌產品一般一盒裡有10小袋,每袋有5克內容物,每袋的益生菌含量不足2g,原料生產成本5毛錢左右,單純從生產環節來看,每盒(規格:10袋)成本僅5元,「包裝如果漂亮點,每盒成本也就5到8元,銷售好的話可以賣到50元/盒左右。」

缺乏國標的益生菌市場亟待規範為什麼益生菌市場會顯得如此混亂?

目前,國內還沒有對「益生菌」的規範定義,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益生菌行業國家標準。為了規範企業使用益生菌,衛生主管部門發布了《可用於食品的菌種名單》和《可用於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2021年的修訂版中規定,可用菌種有16種。

「通常情況下我們選用標準時的順序為國標行標團標。有國標和行標時優先選用國標和行標;沒有國標和行標時,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可以自主牽頭制定團體標準。」澳優乳業中國區副總裁、錦旗生物董事長劉學聰對記者表示。

2021年4月,由錦旗生物研發團隊研發的鼠李糖乳桿菌MP108(Lactobacillus rhamnosusMP108)獲得國家衛健委批准,是目前《可用於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中唯一的中國專利菌株。這也是中國嬰幼兒益生菌菌株本土化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劉學聰對記者表示,一株優勢功能益生菌從自然界中篩選、分離到通過安全評價、功能評價,直至應用開發成終端產品,耗時很長,需要大量研發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一般地,一個菌株的開發成本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目前益生菌賽道是爆發階段,益生菌產品價格也有很大差異。益生菌產品與使用的菌株、添加量、工藝等相關,並不能簡單拿價格衡量。標準的缺失,讓專業益生菌生產企業不得不和固體飲料、糖果生產企業在同一賽道同台競技,哪怕產品都按照固體飲料標準生產,但企業之間研發和質控能力、原料菌株和劑量的選擇都完全不同,對應的成本和售價自然就有所差異。」劉學聰表示。

他認為,益生菌最主要的核心特徵是有益健康的功能屬性,這需要建立在科學嚴謹的臨床試驗評價和循證醫學證據基礎上。對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評價,是一個長期、嚴謹、科學的過程。

「部分低端代工品牌湧入市場帶來了產品同質化,隨之而來的價格戰讓部分代工品牌盲目降低成本,導致產品品質難以保證。同時,為了促進市場銷售,往往在銷售過程存在誇大功效的情況,造成惡性循環,給國內益生菌產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益生菌行業是新興產業,儘管存在市場發展的一些亂象,但整體呈現健康良好的態勢,行業需要更多的培育和支持。」劉學聰如是表示。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13/178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