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呂蓓卡金石:越來越多年輕人被送進ICU

作者:

今年7月,杭州一名22歲的女生因為連續熬夜加班,心臟驟停被送進了醫院,經過半個多月的搶救依然沒能挽救回來。這則消息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作為這位女孩的主治醫生,盧驍再度成為焦點人物。

盧驍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的副主任醫師,去年年底,因為在職場觀察類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裡擔任帶教導師走紅。真人秀中,發生在急診科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了很多人,盧驍理解,急診科是整個醫院生死和情感濃度最高的地方,而作為急診科的醫生,他展示了疲憊的中國醫生在專業技術之外難得的人文關懷。

節目播出之後,盧驍也開始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記錄急診科的故事,他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急診科醫生的工作,也希望給更多人健康忠告,尤其是年輕人——近幾年,盧驍能夠明顯感覺到,被送進急診科,甚至ICU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在這些年輕人身上,則有著一代人的時代生存圖景。

那些被送進ICU的年輕人究竟經歷了什麼,未來要面對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以下是盧驍的講述——

1

七月初,我們收了一個22歲的女孩。她大學剛畢業,才上班幾個月,做網絡營運這方面的工作,經常要熬夜,加班,結果在宿舍暈倒,來的時候發現已經沒有心跳了,我們進行了心肺復甦,還給她上了ECMO進行搶救。

理論上來講,按照她的年齡,如果能好起來的話,心臟功能在治療後三四天就能好起來,但她一個禮拜都沒有好起來。所以當時我們對她能救回來不是抱特別大的希望,因為她到急診的時候不僅心跳呼吸停了,後面我們發現她還有基礎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這是一種系統性免疫疾病。本身得這個病的人就不太適合做壓力大且勞累的工作,很容易導致病情急性發作,她可能更適合做朝九晚五,比較沒有壓力的工作,但凡稍微累一點,對她來說都會有風險。

她是知道自己有這個疾病的,但是也沒辦法,據她父母說她入學貸款欠了好幾萬,可能為了早點把這個錢還上,所以選擇了這樣的工作。

搶救到了第八天、第九天,她突然好起來了,到了第12天心功能恢復了百分之六七十,甚至順利撤了ECMO和呼吸機,我們覺得是個奇蹟,而且她的意識也是恢復了,還能說話,那天早上我還跟她說話問她感覺怎麼樣。我們都非常開心,我還特意發了條微博,說‌‌「歡迎你回到我們身邊‌‌」。但我心裡的石頭始終沒有放下,那條微博我也說了,‌‌「接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你一切順利‌‌」。因為我覺得她雖然好轉但病情和心臟功能不是特別穩定,也沒有轉到普通病房。

幾天後的夜裡,我接到她突然惡化的電話,凌晨三點趕過來搶救,但還是沒搶救過來,真的覺得很可惜。

很多人都看到了那個視頻,無力回天的時候,她爸爸求我們再搶救一下,我跟他說,不能再去按了,再按她的胸廓會整個塌下去,很難看,還是讓她安安靜靜地走吧。

小姑娘走了,我看著那張空著的床,覺得挺難受的。但是沒辦法,馬上又有新病人躺上去,你又得去治,你能放棄嗎?不能放棄。我那天中午自己開車回家,正好電台放的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聽著聽著眼淚就出來了。

其實,最近幾年在臨床上,我明顯能感受到,以前只有在中老年人身上發生的一些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梗,主動脈夾層,應該至少是40歲以上才會高發的,現在20多歲都很常見。

現在的生活節奏真的很快,特別是像杭州,這幾年有很多這種網絡營運公司,濱江周邊都是這種公司,在那裡工作的年輕人身體負擔普遍非常重。我記得之前還有一個做網絡主播的,低血糖進來,她說她是做直播帶貨的,直播的時候不能吃東西,結果就低血糖暈過去了。身上也沒錢,也不敢告訴爸媽。低血糖其實挺危險的,一旦錯過搶救最佳時間,大腦功能就會有影響。

這種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也造成了精神類疾病的高發。在急診科,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這幾年自殺的年輕人也很多,基本上聊下來,這些人大多數都會有輕中度的抑鬱症這些病史。我記得我剛工作那個時候(2010年)也會有,但好像沒有這麼多,一年也就十幾個,現在一個月多的時候就有十個左右,一年下來上百個都有。

我們今年上半年光喝百草枯沒搶救過來的就三到四個人,都是20多歲的。還有一些是想不通,把自己的抗抑鬱藥一把全吃下去了,還有一些人吃什麼頭孢,或者抗生素,兌酒喝。

我印象很深的之前有一個跳江的,20多歲,名牌大學博士。但他跳下去之後發現那個江退潮了,就摔到一個泥地里,全身骨折,送醫院來了,雖然搶救過來,但也殘疾了。還有一個18歲的小伙子,喝了老鼠藥和農藥,搶救過來後,我問他什麼事情想不通,他說他覺得自己性格不好,比較沉默,又很懶,下了班就不想幹活,就想躺著,我說那我和你一樣啊,所以我覺得大家都放鬆一些,儘量不要卷,不捲可能就不會有這些。

2

現在年輕人的身體素質真的很明顯地越來越弱,除了生活所迫,還有很多年輕人是生活習慣的問題。熬夜、吃夜宵、喝各種奶茶以及碳酸飲料,無節制地這麼吃,平時也不願意動,就會導致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很快身體的負擔到一定量,他心血管的年齡可能已經到40歲或者50歲以上了。

我記得我碰到過一個最年輕的心梗患者,19歲,剛開始我就想不明白,他很瘦,也不是個肥胖體質,來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他是個心梗。

後來又去問了一下,他說他從十歲就開始抽菸,老煙槍了。抽菸就會導致冠心病等疾病高發,而且他抽得還挺多,一天三包好像是。他雖然搶救回來了,但肯定要終身服藥了,而且這麼年輕心臟里就放了支架。

年輕人還有一個問題,有些人不愛動,整天坐著,這很容易出血栓

血栓是這樣的,我們叫深靜脈血栓,就是下肢靜脈血栓,這種就是久坐不動,腿部的血液不流動或者流動少,很容易形成高凝狀態了之後,血栓就形成了。大的血栓會通過血液被衝到肺動脈,造成肺栓塞,就把肺動脈給堵了,肺栓塞是很容易猝死的。

我記得印象最深的之前有一個病人大面積肺栓塞。這人才30歲左右,他就一天到晚躺著不動,玩玩遊戲,靠父母養著。來了搶救室沒有多久就心跳驟停,後來也沒搶救過來。

血栓這個是需要注意的,我之前坐全日航空的飛機,有個告知書,裡面專門有一欄就寫著:為了防止深靜脈血栓,如果是長途旅行,建議你隔一段時間在飛機上走一走,活動一下。

還有一些年輕人,哪怕知道自己有基礎病,也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習慣。就以為自己身體好,等到身體發出信號的時候也不在意,等到來醫院就真的不行了。

我們有太多血淋淋的實例。

前兩天有個26歲的小伙子,酮症酸中毒,這是糖尿病一個嚴重的併發症。他是二型糖尿病,屬於繼發性糖尿病。但最近四個月,他還每天喝三瓶碳酸飲料,每天喝,每天喝,終於把自己喝進急救室了。

之前有個女孩子也是,她知道自己是1型糖尿病,她還要去熬夜,然後吃夜宵,喝酒,那天去酒吧喝完之後送進來,血糖100mmol/L多(正常血糖值為餐後小於等於7.8mmol/L)。我們是第一次看到超過100(mmol/L)的血糖,也是驚呆了。氣管插管進監護室的時候病情非常危重,好在後來還是給她救回來了。

這兩年,因為過度減肥被送進急診室的也很多。

現在好像是叫容貌焦慮還是什麼,但其實很多人的體型我覺得還ok。目前醫美和減肥行業比較亂,也沒有標準。去年有一個小姑娘就是做抽脂手術死掉了,很慘,皮膚感染,嚴重的感染。因為手術的時候細菌進到血里,擴散出去,整個人就跟燒傷了一樣,整個皮膚都爛了。花了快一百萬也沒救回來。但我們看她生病前的照片,明明很瘦,但還是要追求完美。

被送進急診室的年輕人,還有一種,就是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

有些年輕人去高空彈跳,本來就有高度近視,在‌‌「高空彈跳‌‌」失重狀態下,很可能造成視網膜脫落,導致失明。所以高度近視的人就不要去高空彈跳了。

還有馬拉松比賽,很多人沒有經驗就去跑馬拉松,不少發生了猝死。馬拉松其實已經算是極限運動了,跑到後來對心肺功能的要求是很高的,很容易猝死。每年馬拉松都需要120救急員以及像我們這樣的急診醫師去進行醫療保障的,這個項目對普通人來說其實是非常危險的項目。

我覺得年輕人還是不要高估了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你非要突破這個極限,你要去看一看我到底能不能突破。我覺得極少天賦異稟的人可能能突破這個極限,但是大多數人突破可能會有慘痛的教訓的。

3

其實這些年輕人身上的問題,我們醫生自己也存在。

像我現在在急診監護室負責搶救工作,每五天要上一次24小時的班,但其實都不止24小時,第一天早上8點上班,第二天到中午才下班。有時候夜班,下了夜班也睡不著,這個對身體的傷害更大,補不回來。我們醫生自己也有心梗的、糖尿病的,還有頸椎病,腰間盤突出什麼的,因為很多操作都是趴著去做的。

精神壓力也很大。特別是年輕醫生,心理壓力更大。因為醫生基本上是對錯誤零容忍的一個職業,當然你不可能不犯錯,但是你會告訴自己不能犯錯誤,特別是急診科,一旦犯了錯誤,可能就是一條人命啊,很嚴重。

急診科其實是每個醫院的‌‌「門面‌‌」科室,急診科醫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在全院裡是排在最前列的,因為你需要去搶救最複雜、最危重的病人,也面臨著最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還包括,有時候連續一段時間,病人來一個走掉一個,來一個走掉一個(搶救失敗)。或者是夜班,一整晚都在搶救一個病人,最後還是走掉了,我們也會很沮喪。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我是不是不行?會很沮喪,導致一段時間內,再也不想收這樣的病人了。

所以急診科醫生也會有抑鬱症、焦慮。我們每年都會有同事受不了急診科的高壓環境離開。還有好多醫生脫髮,我已經是頭髮很多的了,我們科室很多醫生都是嚴重脫髮甚至已經禿了,有些20多歲就禿了。

我之所以會把急診室的一些故事,拍成視頻發在社交平台上,也是在拍了《令人心動的offer》之後想試試看的。除了給大家一些健康的提醒,也想讓更多人看到急診科醫生確實很辛苦,面對的壓力很大。

急診跟專科不一樣,專科是治病的,急診是救命的,我們經常說,只有先把命保下來,專科醫生才有機會把他的基礎疾病慢慢穩下來。但在中國,急診科醫生的地位並不高,很多患者康復之後也是更多感謝給他做手術的醫生,不太容易感謝急診科,但其實急診科也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沒有急診科,哪有機會送到手術台上。

但在拍視頻之後,也讓我去更多地了解一些患者背後的故事。這個過程中,我更能感受到病人家屬的不容易。他們始終都還是處於弱勢狀態,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聽你的,你始終是他緊緊抱住的那個木頭,大多數的人都是表現出無助和無力感。

所以我一直跟下級醫生講,跟家屬談話的時候,你不要講任何治療方案結局可能都是死,那還救啥呢?很多年輕醫生就是,他為了規避自己的風險,會說這個(方案)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這個要死了,那個也要死了。

其實這是年輕醫生在逃避,因為醫患關係的緊張,自身能力不足,經驗和資歷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所以他們對自己沒有特別大信心的情況下,會選擇把這個選擇的壓力轉嫁給家屬。但我覺得,談話還是需要給患者家屬希望,你還是得給病人爭取任何的希望甚至奇蹟。特別是我們監護室的病人,他是看不見家屬的,家屬也見不到他,都是靠我們醫生去跟他交流的,所以這個談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其實很多病人進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基本上救不活。就像我們常說的那句話,‌‌「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總是去安慰嘛,最後就算這個病人走掉了,家屬也能理解,他覺得你幫助了他很多,他還很感謝你。

但對我們醫生來說,尤其是急診科醫生,每天看這麼多的病人,你都搞不清楚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的疾病和痛苦。

特別是每次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被送來,我的感受會更不一樣。因為知道這些年輕人在家裡都是希望,有些上有父母,下有小孩,他走了,對整個家庭的打擊是非常非常大的。還有一些年輕人,太年輕了,人生很多美好的體驗他都還沒經歷,就像那個22歲的小姑娘,我聽她父母說,她好像是有一個差不多要成了的男朋友,剛剛想談戀愛,就離開了。

所以這種病人進來之後,我們是會120%的力量想搶救回來,就覺得走了很可惜。但有時候確實也沒有辦法,太重了,一點辦法沒有。

4

我們現在每天差不多收30個病人,每天都有救不回來的病人。所以在急診科呆過的人,是會有一些反思的。我之前常說一句話,進了急診科以後,出去就好好做個人吧。

很多影視劇都有一個情節,主角生了一場大病之後,就去跟喜歡的人表白了,我非常能理解。當你來過一次急診,你真的會有這種恐懼感,失去了全世界的那種感覺都會有。

所以我覺得進過急診科的年輕人,出去應該是會有所反思的。

我遇到過一些高脂血症胰腺炎的病人,就是吃多了,太胖了,血脂很高造成胰腺炎的,還有喝酒的,暴飲暴食造成胰腺炎的。這樣的病人有些重症,30多歲,多臟器功能衰竭,很難救的。有的病人出院之前我會問他,酒還喝嗎?奶茶還喝嗎?他們都說,‌‌「不喝了,再也不喝了。‌‌」因為他體驗過了,進過ICU的,基本上出去了就再也不想進來了。

對普通人來說,ICU最大的衝擊力除了他自己經歷的生死,還有他看到的。那是很有衝擊的。可能他旁邊的那張床進來的人,當天就去世了,他能看到。這個對於醫生來講可能還好,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我覺得心理壓力還是會很大的。所以出了急診室,他是會好好想想的。

其實,最理想的還是所有人都不要進急診監護室。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有一點很重要,不要仗著自己年輕硬扛。

來急診科的年輕人還有一個特點,年紀越輕,送過來的時間都很晚。年輕人本身身體好嘛,就覺得自己扛得住,以至於來的時候有些心梗都很嚴重了,一側的血管全堵了。

年輕人雖然身體比中老年人更好,但這個東西是有極限的,哪怕你再強,到了那個點也會崩掉。而且年輕人一旦崩潰了之後,他的死亡速度會更快。因為年輕人機體反應會非常快,比如細菌進入到血里,有非常嚴重的炎症反應以後,機體的抵抗力迅速啟動,是會出現過度反應的,殺死細菌的同時把自己的正常細胞也殺死了。所以有些年輕病人很快就出現休克啊、腎臟功能衰竭等等。

我覺得一個原則就是,你的身體會發出報警來告訴你不行了,這時候你要引起重視。比如說胸悶、胸痛。還有,發燒了,38度可能沒問題,但是發熱的同時有胸悶,心悸,胸痛,那肯定是有問題的。雖然熬一熬、扛一扛可能會稍微緩解一些,但最好還是來醫院看一下。

在急診科這麼多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健康這個東西,擁有它的時候會覺得完全沒有意義,但當你失去的時候,就會覺得它很寶貴。

我們一直很健康的情況下,你覺得健康對我來說不算什麼,我一直擁有嘛,但當你失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所有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沒有任何意義了,哪怕是你有再多的錢也好,你有大房子也好,你只能躺在這兒,看我們的天花板。你能體會到這句話的重要性,你就能知道我在說什麼了,但很多人是體會不到的。

在醫院裡,專科醫生可能會跟病人保持長期的聯繫,但我們急診科醫生不會。急診科醫生做的都是‌‌「一錘子買賣‌‌」,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有一句話,我們常會跟病人和病人家屬說,包括很多年輕人,這句話也適用——希望這輩子我再也不要見到你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人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1/179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