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又火了!中國歷史研究院:反對「階級鬥爭熄滅論」

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歷史研究雜誌社副社長王廣發表了一篇中國歷史研究院的有關階級分析方法的萬字文章。文中提到: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存在著迴避、遠離甚至排斥階級分析方法的現象。在階級尤其是階級鬥爭問題上,必須既要反對「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觀點,也要反對「階級鬥爭熄滅論」的觀點。聯繫到目前的中國現狀,也許會讓人不禁想到「文化大革命"。

二、階級分析方法對深化史學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宋儒朱熹曾雲,「事必有法,然後可成。」作為一種重要的史學分析方法和科學工具,階級分析方法無可替代。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日出,其對於史學研究的意義集中體現為,隨著唯物史觀的創立,「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一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階級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和研究方法,迄至當今時代,仍然是人們認識歷史、把握歷史的科學方法。階級分析方法當然不是史學研究的唯一方法,也不是隨處可用、隨手套用的丹方妙藥,但它作為一種突出強調從社會歷史的深層和宏觀結構出發來解釋歷史的科學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廓清在歷史發展的本質、規律、動力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迷思。離開了階級分析方法,我們就只能漂浮於歷史的表層而無法進抵歷史的深層和本質。

階級分析方法可以幫助人們科學地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一般而言,人們將歷史當作過往之事的總集,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出現,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在此之前則更多地屬於「歷史編纂」的範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曾比較歷史和詩,指出:「歷史學家和詩人的區別不在於是否用格律文寫作,而在於前者記述已經發生的事,後者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所以,詩是一種比歷史更富哲學性、更嚴肅的藝術,因為詩傾向於表現普遍性的事,而歷史卻傾向於記載具體事件。」作為過往事件總集的歷史,可謂包羅萬象,紛紜複雜。那麼,其間的本質是什麼,有無規律可循?歷史究竟是歷史人物和事件漫無目的、一團亂麻式的彙編,還是神秘的自在之物在人間的自我展現?如果像蘭克史學那樣只強調「如實直書」,那只不過是對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尚未進行理論上的抽象概括之前的經驗主義和直覺主義的做法,不啻是黑格爾所謂的「原始的歷史」。如果像黑格爾那樣,認為歷史的本質是「理念」在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環節上的展開,那麼所謂歷史規律只能是理念外化和運行的規律,但這種規律不過是思維強加給客觀歷史的頭足倒置的想像而已。如果像後現代主義史學那樣,認為歷史只是語言建構的產物,那麼就無所謂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可言。

應該說,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方法科學解答了這一問題。他們指出,歷史是人的活動,首先是生產活動,「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因此「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在生產中形成各種各樣的關係,依據是否占有生產資料,便可以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第一章標題「資產者和無產者」加的注釋中,明確規定了何為資產階級、何為無產階級——「資產階級是指占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僱傭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列寧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明確界定了階級概念的含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社會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係(這種關係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生活條件,因而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他們之間的競爭、博弈、鬥爭就構成了原始社會以來的全部人類歷史。

各階級之間的鬥爭形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隱蔽的;可以在直接的政治領域展開,也可以在其他領域通過曲折的形式反映出來,但本質上都是各階級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而進行的。與西方自由主義等思想譜系習慣將歷史主體理解為單子化的個人不同,唯物史觀秉持的是將社會劃分為不同階級的整體主義分析方法。正由於此,列寧強調,「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鬥爭的理論。」也就是說,一旦離開了階級鬥爭的理論和方法,人們所看到的仍然是呈現為一團混亂的歷史,唯有從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入手,才可以從根本上、從社會歷史的深層把握住歷史的本質和規律。 

階級分析方法可以引導人們更好把握歷史發展的動力。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構成一切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這種矛盾運動在階級社會中突出表現為階級鬥爭。不同階級之間形式多樣的博弈、較量、鬥爭,為社會歷史的發展開闢了道路。「至今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在全部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問題的中心僅僅是社會階級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統治,即舊的階級要保持統治,新興的階級要爭得統治。」在歷史動力問題上,恩格斯還提出了著名的歷史合力說。他指出,「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願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也就是說,以往的歷史研究者最多考察了歷史活動主體的動機,但止步於此,沒有更深一層地去探究在主體動機背後隱藏著的動力。舊唯物主義者由此就將行動的動機作為評判歷史的標準,而像黑格爾那樣的唯心主義者則是從世界之外、從哲學的意識形態給歷史輸入動力,因此,前者對歷史的理解是膚淺的,後者對歷史的理解是神秘的。這些理解都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資訊深一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5/179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