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服用中藥時,切記不能與這4種食物同吃,否則藥效白白浪費

在我國,中醫藥文化深入人心,很多人生病時都會去看中醫、喝中藥,平時也崇尚中醫養生,會喝點中藥來調理體質。

中藥可以長期喝嗎?喝中藥可以加糖嗎?中藥不能和什麼一起同服?對於喝中藥這件事,人們有著很多疑問,這次小妙就來給大家一一解答,告訴你喝中藥需要注意哪些事。

一、長期喝中藥,會有副作用嗎?

各種藥物進入體內後,大部分都需要經由肝臟代謝。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物在治病的同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中藥也不例外。

各種實驗室和臨床研究數據表明,某些中藥成分具有肝毒性,會引起藥物性肝損傷,進而引發肝衰竭,嚴重時更可致命。據統計,我國有26.8%的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單一致病因素跟服用中藥有關。

引起肝損傷的中藥成分主要包括了生物鹼類(如雷公藤、川烏頭等)、苷類(如何首烏、黃藥子等)、毒蛋白類(如相思子、蒼耳子等)、萜類和內酯類(如苦楝子、川楝子等),以及礦物質類(如雄黃、硃砂等)。

有研究發現,引發肝損傷的主要原因可能跟中藥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部分中間產物有關,這些物質會損傷肝細胞膜和線粒體等,破壞掉肝細胞的骨架,進而導致肝細胞凋亡。

另外,中藥在種植、炮製、煎煮等環節如果操作不當,也會增加其引發肝損傷的風險。

除了肝毒性外,中藥也具有腎毒性,有可能會導致腎損害,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馬兜鈴酸腎病。馬兜鈴酸腎病的病因跟服用馬兜鈴、青木香、細辛等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有關。

服用這類中藥後會損害腎臟健康,造成腎間質纖維化,進入引發急性或慢性腎小管間質性病變,如急性腎衰、慢性腎衰。除此馬兜鈴酸類外,中藥的生物鹼類、毒蛋白類、礦物質類、萜類和內酯類等成分也可引發腎損傷。

因此,長期服用中藥及含有中藥成分的保健品或藥膳,有可能會引發肝、腎損傷。建議平時千萬不要擅自長期服用中藥來保健,如有需要,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藥。

二、喝中藥怕苦,能不能加糖?

雖然俗話說「苦口良藥」,但很多人喝中藥的時候都很怕苦,於是就會在湯藥里加點糖,以減少中藥的苦味。但其實,喝中藥是不能加糖的。

中醫用藥講究「酸、苦、辛、甘、咸」五味和「寒、熱、溫、涼」四氣。不同的藥味,其藥性和療效也會有所不同。

中醫認為,苦味具有健胃、燥濕、堅陰、清瀉火熱、通泄大便、泄降氣逆等功效,糖類的甘味則具有補脾、潤肺、益氣等功效。而糖類又可細分為白糖和紅糖,兩者藥性不同,白糖性涼、紅糖性溫。

如果在溫熱的藥劑中加入白糖,或者在寒涼的藥劑中加入紅糖,都會減弱藥劑的藥性,影響治療的效果

另外,紅糖中鐵、鈣等化學元素含量較高,可能會與中藥中的鞣質、蛋白質等成分發生反應,導致藥劑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出現凝固變性,進而導致湯藥變得渾濁、有沉澱物,不僅會影響藥效,還會損害健康。

研究發現,口服湯藥的溫度在36.2℃左右,可減輕其苦味。建議在服用湯藥時,可等剛煎煮好的中藥藥液溫度降到溫熱、不燙嘴的時候再喝。

三、服用中藥,有哪些注意事項?

除了不能長期服用和加糖外,中藥的服藥時間、服藥頻次和服藥溫度等都有一定的講究。

服藥時間

服藥的時間取決於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如果是感冒、頭痛、眩暈、咽痛等胸腹以上的疾病,以及某些會刺激胃腸的中藥,應在飯後服用藥液;如果是胃部、肝臟和腎臟等胸腹以下的疾病,則應在飯前服用藥液。

功效為瀉下或滋補的湯藥建議空腹服用,而功效為安神、催眠的湯藥則應在睡前服用。另外,如果屬於急病、重病的話,服藥時間不受拘束,慢性病患者則需要定時服藥,而特殊方劑則要按醫囑服藥。

服藥頻次

一般來說,中藥湯劑是每天一劑,煎煮的時候需煮兩次,大約可煎出400毫升左右的藥液,早晚各服一次,每次200毫升

服藥溫度

中藥湯劑通常建議要溫服,煎煮好藥劑後濾出藥湯,放在常溫下,待溫度下降至40℃左右即可服用。而丸類和散類的中成藥,一般也是建議溫水送服。如果對服藥溫度有特殊的要求,建議應先諮詢醫生後再按醫囑服用。

忌口問題

很多人認為喝中藥時不能吃蘿蔔、海鮮、酒、辛辣食物和油膩食物,然然實際上是需要分情況來看的。白蘿蔔具有破氣、消食的功效,如果吃的中藥含有人參等補氣類藥材,就要忌吃白蘿蔔,以免降低藥效。

而其他情況,適量吃點白蘿蔔是不會有太大影響的,而且白蘿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治療胃脹氣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酒類以及蔥、蒜、辣椒胡椒咖哩等辛辣食物,大多性味溫燥,吃了容易傷津動火。如果服用黃連、桔梗、金銀花等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等功效的中藥,服藥期間應儘量避免食用;如果喝的中藥屬於溫性,適量食用酒類和辛辣食物能有助於加強藥效和溫經通絡。

海鮮性味寒涼,而且含有較多的嘌呤,如果本身體質虛寒或者患有痛風的疾病,建議不要吃海鮮。

大部分的魚肉和魚湯被中醫認為是粘膩生濕的東西,如果服用的中藥功效為健脾、祛濕,建議不要食用,以免影響藥物作用。而其他情況,一般在服用中藥期間少量吃點魚或蟹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動物油脂以及煎炸類等油膩食物,中醫認為它們會有損脾胃健運,因此如果黃疸、外感和泄瀉等疾病患者服用中藥時應禁食油膩食物。另外,油膩食物的質地比較硬,也比較燥熱,「上火」及胃腸疾病患者應避免食用。

另外,喝中藥的時候也不宜喝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含量較高,容易與中藥中的成分發生反應,進而減弱藥效。建議喜歡喝茶的朋友應將喝湯藥和喝茶的時間間隔開1小時以上。

補充閱讀:煎煮中藥有哪些講究?

煎煮中藥,對用具、水質和水量等也有一定的講究。煎煮中藥不可以使用鋁或鐵製的容器,因為這些金屬的化學性質活躍,容易與中藥里的有效成分發生反應,影響藥效。

建議煎煮中藥最好是用砂鍋,不僅化學性能穩定,而且還具有傳熱性好、保溫等優點。煎煮中藥的水最好是用純淨水、涼開水,因為自來水中通常會含有餘氯,而礦泉水、井水等可能會含有礦物質,會與中藥成分發生反應,影響藥效。

中藥藥劑第一次煎煮時,加水要沒過藥材表面3厘米左右,第二次煎煮則沒過2厘米即可。具體加水量以藥物吸水性、煎煮時間長短為準,例如容易吸水、煎煮時間較長的藥材可適量多加點水。

一般來說,煎藥前應先用生水浸泡藥材30分鐘左右,然後將藥材放入容器中加水,先用較強的火力煎開,然後轉為較弱的活力慢煎。

一般先煎甲殼類、金石類等具有特殊性的藥材,後煎葉、花和鉤藤等藥材,有的則需要保煎、烊化後加入或另煎兌入,煎煮的順序最好根據醫囑。

第一次煎煮的時間最好是20-30分鐘,第二次則最好15-20分鐘,煎好後將兩次煎煮的藥液混合一起,然後分次服用。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奇妙的本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20/181875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