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狐大醫|密密麻麻看懵圈?教你五分鐘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當你面對化驗單上密密麻麻的20多項檢測項目,還有那滿滿的數字和箭頭的高高低低,是不是覺得相當懵圈呢?下面就教大家如何五分鐘快速看懂一張血常規報告單。

對於大眾來說,需要掌握血常規的核心指標有:白細胞(WBC)、C反應蛋白(CRP)、血紅蛋白(HGB)和血小板(PLT)。

首先,看白細胞(WBC),它是我們人體的「保鏢」,是我們判斷細菌還是病毒感染的最常用指標。

當病菌侵入人體時,白細胞收到身體發出的信號,繼而變形,然後透過微血管壁,聚集在病菌入侵的部位,將他們包圍、吞噬。由於要參與這場戰鬥,體內白細胞的數量會增高,可能會高於正常值,身體就有了炎症、發燒。

白細胞是一類細胞的總稱,分別是: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他們各司其職,對付不同的入侵者。

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主要看白細胞總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

當病菌侵入人體時,白細胞收到身體發出的信號,繼而變形,然後透過微血管壁,聚集在病菌入侵的部位,將他們包圍、吞噬。由於要參與這場戰鬥,體內白細胞的數量會增高,可能會高於正常值,身體就有了炎症、發燒。

一般來說,當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都明顯增高時,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當白細胞正常或減少,分類中淋巴細胞比例增加時候,則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TIPS:

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症候群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也可能會增高。因此,還需要臨床醫生根據病情、體檢情況作出正確判斷,以免發生濫用抗生素的問題。

白細胞↑:常見於細菌感染,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造血系統疾病。

白細胞↓:病毒感染常見,嚴重肝病、造血系統疾病衰竭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細菌感染: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CRP)值↑,出現任一數值↑,提示可能存在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CRP)數值正常或↓,伴有淋巴細胞值↑,則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第二,看C反應蛋白(CRP)。

它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組織損傷後會迅速增加,但是CRP無論在病毒性還是細菌性感染時都會升高,它並不能作為判斷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的準確依據。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可以做為早期感染依據。一般認為CRP高於20mg/L以上時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但還是要結合白細胞的變化來綜合判斷。

第三,看血紅蛋白(HGB),這是判斷貧血的常用指標。血紅蛋白是紅血球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我們血液之所以是鮮紅色就是因為紅血球裡面含有結合氧的血紅蛋白。所以常常用血紅蛋白(HGB)跟紅血球數量(RBC)結合來判斷貧血的情況。

紅血球、血紅蛋白的參考值

紅血球和血紅蛋白減少的原因:急、慢性失血;各種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等疾病。需要聽從醫生建議,做進一步檢查。

最後,看血小板(PLT),它是人體的「維修隊」,當血管出現破損和傷口,血小板是第一個趕赴的工程兵,他們聚集一起,修補破損,起到凝血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參考範圍

血小板增高↑:於化膿性感染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血小板太高有血栓風險,要及時就醫。

血小板降低↓:分生理狀態,如劇烈運動、女性月經期和分娩期和非生理狀態,如全身性出血性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規報告只是醫生診斷病情的依據之一。簡單來說,不能單憑一張血常規化驗單就100%斷定是哪種類型的感染。真正靠譜的醫生,會綜合化驗單數據和臨床的症狀,結合實際的臨床經驗,做出準確的診斷。

另外,採血時還有幾點注意:

①採血前要避免劇烈運動,如跑跳等。激烈的運動後,應該靜止15-20分鐘再採血。

②發熱24小時後的化驗數據最有參考價值,因為白細胞增高是在發熱一段時間以後才會出現。所以,當生病發燒時,不用急著立馬去做血常規的化驗。

③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熱,出現發燒時儘量避免接種,待病情恢復後再接種。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搜狐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10/186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