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姚風:失敗者的勝利

作者:

(*本文轉載自《今天》總第133期)

北島自二〇一〇年開始創作長詩〈歧路行〉,期間因病患而停頓,病癒後又以頑強的毅力續寫,數易其稿,終於在二〇二一年底得以完成,在晚年以詩歌的形式對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了一次回溯、概括和總結。關於寫作此詩的緣由,北島曾說:「歧路行,我永遠在迷路。我個人的命運和當代史,有一種類似對話的關係。我經歷過這些年,見過的詩人們,朋友們,還包括一些小人物……我覺得對於這麼一段歷史,我一定要有個交代。」這是一個必須的「交代」,如果沒有這個「交代」,那麼對北島,對我們,對中國當代詩歌來說都會是巨大的損失。

先於詩人,北島首先是一個大寫的人,他身上有一個高貴脫俗的氣質,這種氣質無疑來自於他的人格魅力:曠達大度,堅毅勇敢,永遠保持著反思和批判精神,同時深懷一顆悲憫之心。這樣的精神與風骨決定了詩人作為人的高度,也決定了詩人寫作的高度。北島的寫作是不妥協的寫作,他有意讓自己的寫作充滿「古老的敵意」,他曾解釋說,「『古老的敵意』包括三組緊張關係:』一個作家和他所處時代的緊張關係』、『一個作家和他母語的緊張關係』、『一個作家和他本人寫作的緊張關係』」。用他通俗的概括來說,就是作家不僅要和世界過不去,還要和自己的母語過不去,跟自己過不去。正是在這樣的寫作原則的指引下,他哪怕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沒有放棄,他與世界、母語和自己較勁,終於寫出了〈歧路行〉。因此,閱讀這首長詩時,感覺北島還是那個北島,那個依舊秉持自己堅守的信念,以巨大的誠實和超凡的詩藝書寫生命之詩的詩人。

北島曾說:「歧路行,我永遠在迷路。我個人的命運和當代史,有一種類似對話的關係。我經歷過這些年,見過的詩人們,朋友們,還包括一些小人物……我覺得對於這麼一段歷史,我一定要有個交代。」

作為文革後中國詩歌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北島曾經面對那個個人尊嚴被肆意踐踏的瘋狂年代勇敢地發出「我不相信」的吶喊,可以說,北島在那個時期寫下的一系列詩作,都充分證明他沒有辜負那個苦難的時代交付給詩歌的使命,那些鏗鏘有力、富於哲思和批判、充滿受難與英雄氣息的詩篇,直到今天依舊迴蕩在我們耳畔,具有現實意義,因為我們依舊沒擺脫恐懼,依舊不能勇敢地喊出「我不相信」,巴金「講真話」的遺言依舊是人人心照不宣的禁忌。有人質疑北島對現實的批判,認為「當歷史行進至九十年代時,啟蒙的部分目標已經實現,民主自由理念也已為民眾普遍接受。啟蒙開始由精神世界走向世俗生活,從理論倡導轉向社會實踐,而實踐的主體也變為了已獲得自我啟蒙能力的市民階層。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還試圖將啟蒙限定在精神層面,並完全由知識分子掌控,本身就是對『啟蒙』的反動」。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一派胡言,啟蒙並沒有真正的開始,許多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匍匐於野蠻愚昧的黑暗中而不自知,既看不清楚歷史也看不清楚自己,因此我們會看到,面對重大的國際事件和社會事件,總會出現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描述的「烏合之眾」的表態和叫囂,他們盲從、狂熱、輕信,不會獨立思想,甚至沒有判斷是非的基本能力。就此而言,過去的北島依舊是「現在時」,並沒有過去,他的詩歌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他始終和我們走在一起,因為我們和他一樣,其實也走在漫漫的歧路上。詩人在這首長詩的〈序曲〉中提出一系列「為什麼」的發問:「為什麼此刻到遠古/歷史逆向而行/為什麼萬物循環/背離時間進程,」這些擲地有聲的發問正說明許多問題仍舊沒有答案,泱泱大國,歷史久遠,文化燦爛,但歷史的冊頁也寫滿了屈辱和苦難,先祖們沿著一條崎嶇之路一路走來(莫非他們走的也是一條歧路?為何如此多災多難?),走到今天與我們相遇,他們對那些問題並沒有給出答案,我們的尋找也充滿了茫然:「革命,哪兒是革命/用風暴彈奏地平線/哪兒是真理/在詞語中尋找火山。」〈序曲〉

北島的人生經歷跌宕起伏,繁複豐盈,即經歷了抗爭、漂泊、孤獨,也收穫了掌聲和榮譽,因此他擁有別人難以擁有的人生經驗,這是巨大的財富,本身也是一首長詩和大詩。〈歧路行〉書寫的不僅僅他個人的生活經驗,也詮釋著他不同時期的心靈密碼,記錄了文革和文革以後改變中國社會的重要的歷史事件。他以驚人的記憶力回溯往事,以敏銳的洞察力言說當下,並用歲月沉澱的睿智和思考以及躍動的意象捕捉詩意。這首長詩依舊與他慣有的寫作風格血脈相通,特別是在詞語的選擇和意象的營造上承繼了一貫的風格,但又凸顯出變化,自傳性和敘事性的言說打開了更為遼闊、開放和真實的空間與時間,同時對反思、質詢和拷問精神的堅守讓詩歌獲得了深度和厚度。

作為文革後中國詩歌最有影響力的詩人,北島曾經面對那個個人尊嚴被肆意踐踏的瘋狂年代勇敢地發出「我不相信」的吶喊

〈歧路行〉作為自傳體的長詩,北島把其曲折的生命軌跡作為主線,但並沒有完全遵循線性的敘事方式,而是通過平行、跳躍、交錯、剪接等方式呈現烙刻在他生命中最為深刻的經驗、事件、人物和場景,既有對事件真實的記錄,對人物的白描式的摹寫,也有內心的獨白,對歷史的反思,與古今中外智者和詩人的對話,甚至不乏對當今現實的省察和思考。詩人就像一個紀錄片的導演,引導讀者跟隨著充滿詩意的蒙太奇鏡頭,沿著詩人遍及世界各地的足跡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體察詩人對其波瀾起伏的人生歷程的生動敘事,從而感受詩人在思想的燭照下自我生命的抗爭、疼痛,哀嘆和思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今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09/187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