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古代也有「零食」嗎?貴族引領「零食風尚」

在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從春秋戰國起就基本齊備的豆麻黍麥,雞豚狗彘等五穀六畜為古人的日常飲食提供了保障。

到了漢時,古人已經可以種植多種經濟作物和瓜果蔬菜,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就有「瓜、苜蓿、芋頭韭菜、生薑、蕪菁、青蔥」等等菜蔬佐料。而後,歷朝歷代均有外來的瓜果輸入中國,推動了古代水果種植的推廣種植。

與此同時古人的食譜也在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風味,直到一些鹹甜點心和小食從膳食體系中分立出來,滿足古人日常口腹之慾,成就了我國源遠流長,品類豐富的零食文化。

總而言之,農作物的種植髮展促進了飲食文化的革新,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則帶動了各種零食零嘴的應時而生,給古人增添了獨特的童年味道和味蕾享受。

古代貴族引領的「零食風尚」

1.零食的淵源

說起中國古代零食的演化,很多人都會想到唐宋時期,人們普遍認為,經濟文化繁盛的時期更能孕育豐富的飲食文化,而基本溫飽都成問題的時代,自然也不會有主食之外的零食能讓人們解饞。

實際並非如此,這要從零食的起源說起。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文明讓百姓的飲食結構趨於穩定,如果不是遇上大災戰亂和苛捐雜稅的年份,基本也不會有什麼挨餓的風險。

這時候吃喝不愁的貴族不滿足於單調的餐食,於是率先引領了飲食的革新,他們的創新包括且不限於:肉脯,果乾,蜜餞,糕點等。

先秦古籍《周禮.天官》中就有了「糗餌粉粢」這類關於稻米磨粉製成粉糕的記載,這是和糕點有關的最早的文字記錄。

無獨有偶,《楚辭.招魂》中也有「粔敉蜜餌,有鰉些」的有關蜜餞甜點的描寫,看來貴族們的零食創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東漢時期記錄農事活動的古籍中有寒食蒸餅的記錄佐證了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發麵的技術,這使得真正意義上的「糕點」製作有了現實依據。當原料和技術條件都具備後,各色零食的誕生和繁榮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2古代「最受歡迎」的童年零食

要說古往今來最受歡迎的兒時零食,非冰糖葫蘆莫屬。可以說自糖葫蘆誕生起就牢牢占據了街頭巷尾最受兒童矚目的一席之地。

南宋年間誕生的冰糖葫蘆作為中國傳統小吃,又被叫做糖墩兒或糖球,是將山楂串起後裹上一層麥芽糖稀,冷卻,在山楂上形成一層薄脆的糖層,一口下去甜脆可口,酸甜適宜。

《燕京歲時記》裡寫到:冰糖葫蘆,乃用竹籤,貫以山里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

若說是比歷史悠久,酸梅湯也不遑多讓。誕生在商周時期的酸梅湯是中國最古老的飲料,那時的人們將梅子的酸汁提取,製成酸味飲料解渴,老少皆宜,夏季的鄉間阡陌人手一碗。

後經清代御膳房改進,酸梅湯成為宮廷御用飲品,所謂「士貢梅煎」即是。烈日炎炎的季節拿冰塊那麼一鎮,霎時清熱送涼,生津止渴,傳入民間一時風行。

漢代時中原已經引進了石榴、葡萄、西瓜和核桃等作物,關於水果及其加工製品的製作手法和工藝也一直流傳下來。

說起水果加工製品,就不得不提起「其品厥伙,不能枚述」的蜜餞了。古代的防腐工藝與今天不能相比,很多時令水果的存儲是個大問題,唐朝時宮裡有人用蜂蜜將進貢的水果包裹防腐,既保留了水果的新鮮也為其增加了甜蜜的口感,這應該是早期蜜餞的雛形。

據《陶庵夢憶》和地方志《杭州府志》記載,清代時的蜜餞已經有糖水枇杷、糖水青梅、金桔、話梅、杏脯等幾十味,糖制和蜜漬是主要的加工方法。尤其是糖水青梅最受小孩喜愛,無論是當時的戲園子還是說書堂,均有這類休閒小吃供應。

既登大雅之堂,也入尋常百姓家的休閒食品

1.誕生於「茶文化」的佐茶點心,賦予美味以精緻

韋應物有詩云:茶果邀真侶,觴酌洽同心。這詩里的「茶果」就是佐茶點心,一類無論是明堂宴飲還是佛門茶齋,亦或者是街市上的茶坊茶肆都司空見慣的零食。

事實上,唐以前的茶文化中是茶、食不分的,很多人都把果菜和茶湯一同煮了,作羹飲食之。後來茶聖陸羽提出煎飲法,在《茶經》中規定了茶果的概念和範圍,有「蒲桃、宛柰、齊柿、燕栗、恆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荼子、西極石蜜」等水果或其加工製品。

自此茶果和茶點也各立門戶,以水果蜜餞和以唐果子為首的麵食點心為樣式,風靡唐宋,成為了當時飲茶時的零食主力軍。

2.古代「零食鋪子」,古人的童年天堂

俗話說,有需求就會用供應。古代的零食鋪子一開始是隱藏在糧店或雜貨店裡的,有時候貨郎會在雜貨鋪里購進糖塊加工,然後挑在擔子裡走街串巷地叫賣。

隨著零食文化的日益壯大,一些商人就開設了專門的店鋪,比如蜜飴甘果鋪子,點心鋪子和專賣各色飴糖的鋪子,售賣人們愛吃的糖果糕點。甜品糕點的製作也區分了不同的等級,人們可以根據待客自用的不同的需要購買適宜的點心。

一般來說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就是飴糖鋪了,一些描繪商業市鎮的古人作品裡時常會出現一群垂髫小兒,在糖鋪門前或賣貨郎身邊舉著糖畫糖人鬧做一團。可見我們中國人的「吃貨」屬性是不分時代的。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文章里的琳琅滿目

1.一部紅樓半部吃

初看《紅樓夢》,除了寶黛可歌可泣的愛情,剩下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種類繁複的各色美食,其中不必贅述宴席上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單單是大觀園裡的精緻零食都能讓人垂涎欲滴,恨不得早生幾百年嘗個滋味。

《紅樓夢》第十九回寫:李嬤嬤又問道,「這蓋碗裡是酥酪,怎不送與我去?我就吃了罷」。寶玉回來後見留給襲人的酥酪被吃,大發雷霆。那這碗元妃所賜的酥酪到底是個什麼吃食呢?

原來這糖蒸酥酪是由牛奶製成,清代沈太侔的《東華瑣錄》稱「市肆亦有市牛乳者,有凝如膏,所謂酪也。或飾之以瓜子之屬,謂之八寶,紅白紫綠,斑斕可觀。

溶之如湯,則白如餳,沃如沸雪,所謂奶茶也。炙奶令熱,熟卷為片,有酥皮、火皮之目,實以山楂、核桃,雜以諸果,雙卷兩端,切為寸斷,奶卷也。其餘或凝而范以模,如棋子,以為餅;或屑為面,實以餡而為餑,其實皆所謂酥酪而已。」

另說第十一回,秦可卿說『』昨日老太太賞的那棗泥餡的山藥糕,我倒是吃了兩塊"。這裡還體現了飲食養生的觀念不僅存在於賈府正式的三餐,即使是日常的點心也貫徹著藥食同源的養生執念。這棗泥山藥糕易於消化,滋味酸甜可口,正合了病中的秦可卿的口味。

有人統計過紅樓美食樣式,曹公寫到的佳肴有186種之多,這186道美食中只零食點心就有上百種。有受歡迎程度堪比今天麻辣鴨脖的糟鵝掌鴨信,有美容滋補的牛奶茯苓霜,潤腸通便的奶油松瓤卷酥,止渴生津的藕粉桂糖糕......

2.吃零食也是讀書人的樂趣

雖說古人對零食的追捧是不分時代的,但每個時期流行的零食風尚也不盡相同。例如宋代流行的羊頭簽,就像今天的薯片一般,是看書賞文的佐食。

顧棟高的《王荊國公遺事》中寫:(王安石)喜食羊頭簽,家人供,或直看文字,信手撮入口中,不瑕用筋。堂堂大文學家政治家,竟也不顧形象地對零食愛不釋手,可見羊頭簽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

還有《東京夢華錄》裡的「飲食果子」條也是文人騷客宴會和百姓集市上的一大主角。看來古時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尋常百姓,都有自己時代風靡廟堂鄉野的小零食。

總結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里,食品加工工藝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的吃食應是單調乏味的。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古人對吃的文化研究是一脈相承,歷代創新,生存環境的簡陋惡劣沒有磨滅人們對美好味蕾享受的嚮往。

翻閱古籍我們會發現古人不僅創造了零食文化,將帶給人們童年和日常生活樂趣的美食生活化休閒化,還可以吃的精緻,吃的健康,流行的休閒食品也能呈現風俗各異的區域特色。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是智慧的,我們有在不發達的年代裡尋求「打牙祭」的愛好和樂趣。

古人的零食大多數時候只是加工粗陋的小吃,但這並不妨礙它們給古人的童年增添美好的回憶,零食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追求,零食也是一種飲食藝術的衍生和塑造,寄託著吃貨們對過去的追憶和享受美食的嚮往。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三炮講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507/189893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