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楊絳《將飲茶》:當你看透了無常,世事盡可原諒

1983年,秋。

一位老人手握車票,匆忙擠上一輛向前馳行的火車。

坐定後,不辨方向的她悄聲問管事員,這車去往何方?

只見對方指指後頭,又抬眼看向前方。

「那邊是紅塵世界,咱們正往西去。孟婆店快到了,請做好準備!」

擠滿乘客的寂靜車廂,瞬間爆發出陣陣議論。

「上孟婆店喝茶去!一了百了!什麼事都忘得一乾二淨。」

「我可不喝!多大的浪費啊!一杯茶衝掉了一輩子的經驗,一輩子不都是白活了?」

老人一想到自己辛苦攢下的前塵往事即將清零,便不顧危險往車下跳。

一陣眩暈後,老人睜眼,發覺自己竟安然躺在床上。

大夢初醒,原是虛驚一場。

老人深感萬幸,也暗下決心,來日痛飲孟婆茶之前,定要先「憶往昔,述舊聞」,方不負此生。

這本記錄了點滴往事的隨筆,就是《將飲茶》。

這位可愛的老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楊絳先生。

翻開這本不足十萬字的小書,仿若看盡楊絳一生的起落悲歡。

但不管命運如何莫測,她總能把境遇當試煉,視無常為風景,一一笑著應對,活出豁達從容。

人這一生,風光得意總是僥倖,遺憾痛苦才是尋常。

細品《將飲茶》終於明白,對於那樁樁件件的世間無常事,看透是修行,原諒是智慧。

1

看透境遇無常,原諒世事難料

1911年,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富足優渥的書香之家。

父親楊蔭杭是受人敬仰的京師高等檢察廳長,母親是眾人誇讚的知識女性。

可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現世安穩。

一個不留神,命運路上的凜冽寒風便呼嘯刮來。

有一天,年幼的楊絳突然發現自家馬車連同兩個馬夫,不見了蹤影。

她這才知道,父親因堅守道義得罪權勢,一夜之間遭遇停職,家裡斷了收入,才不得已賣掉馬車。

但父親卻沒有因境遇起落而惶恐難安。

沒馬車坐,他就改乘人力車;沒工作干,他就躲進書房擺弄植物標本,怡然自得。

受父親影響,楊絳漸漸對無常世事多了淡然處之的氣度。

1919年,楊絳父親辭官回鄉,準備重新開啟事業。

剛到家,正值壯年的他就染上傷寒,燒得直說胡話,連醫生都覺無力回天,拒絕開藥方救人。

父親病情最危急的那一夜,親友們各個為命運的莫測憤慨哀嘆。

只有楊絳不哭不悲,鎮定自若地盤算著,若父親真的一病不起,她就立即退學去工廠做工,擔起養活一家人的重擔。

好在,父親身體底子尚好,慢慢掙扎著復原過來。

後來戰爭爆發,楊絳一家外出逃難。

他們東逃西逃仍無處安身,只好又冒死逃回老屋。

誰知此時,留守看房的奶媽一家早已鳩占鵲巢。

大堂上的紅木家具不知去向,家中珍藏的工藝品、古錢悉數不見。

四處破敗狼藉不堪,跟當年燈光璀璨的盛景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不過短短數月便物移境遷,眾人心酸垂淚。

唯有楊絳不哀不嘆,只是淡然在書中寫道:「盛衰的交替,財物的聚散,也就是那麼一剎那間,我算是親眼看見了。」

《佛說無常經》中云: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活在這世上,誰不期盼生活能永遠花常好,月常圓。

奈何再苦心籌謀,你我仍如沉浮於孤海上的扁舟,抵不過命運巨浪的沖刷拍打。

上一刻順風順水,下一刻就觸礁遇險;

上一刻還挺立潮頭,下一刻就可能歸於沉寂。

世事無常,生活難免會起起落落。

若事與願違時,一味耿耿於懷,處處難以釋然,苦的是自己,傷的也是自己。

不如與苦樂握手言和,在無常中坦然放下,在遺憾中學會原諒。

2

看透人情無常,原諒人性薄涼

聽過一句話:「這世上最難猜的是人心,最難看的也是人心。」

繞是楊絳自小見多識廣,也對這莫測的人心百態,瞠目結舌。

在書中,她記錄過這樣一段往事。

當年,父親還是遠近聞名的大律師,慕名找他打官司的人數不勝數。

不少當事人在結案後,仍對楊父感恩戴德,對楊絳親如姐妹。

楊絳的一個小學同學,是例外。

她仰仗在楊父的幫助下,爭回千畝田產,從窮學生搖身變成闊小姐。

事畢,她卻裝作一副不懂人情世故的模樣,對楊父一句感謝話不說,一文訴訟費不付。

若干年後,楊父因中風不得已放棄律師工作,榮光不再,收入寥寥。

小學同學再次厚著臉皮登門諮詢法律問題,末了,絲毫不提酬勞問題。

只將楊絳拉到自己家中,逼著楊絳吞下2隻湯圓

楊絳深感不可思議,不禁在書中慨嘆:「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竟這麼大?」

世路坎坷,人心難料。

人心的無窮變幻與莫測深淺,是誰也無法控制的。

特殊時期,楊絳突然被安上莫須有的罪名。

鄰居大娘率先變了臉色。

她一會兒命令楊絳光腳繞著院子跑圈,一會兒逼她爬進鐵絲網,用手指去摳角落裡發臭的蛋殼和爛果皮。

還有楊絳昔日同事的女兒。

對方一個不開心,就用柳枝抽打人撒氣,還用鋒利推子剃去楊絳的半邊頭髮。

人生在世,誰不被詭譎的人心刺痛過,誰不為無常的人情悲戚過。

但心是一個容器,裝得下仇恨就裝不下寬容,長滿了荊棘就開不出美麗的花。

唯有看透人心,原諒人情,才有機緣透過烏雲蔽天的歲月,窺見人性的光輝,遇見含蘊光和熱的美好。

在那個人人傾軋的年代,楊絳就用一雙寬恕的慧眼,發現世上原來還有很多好心人。

那個負責審核檢討書的監管員,外表嚴厲,卻在楊絳用修煤爐做藉口請假偷閒時,不盤問就點頭答應。

一個頗有膽量的女同志,邀請楊絳到自己的屋裡睡午覺,還在楊絳手上扎了尖刺後耐心幫著挑出來。

還有那個監管楊絳做工的小將,無償幫她做了300塊磚,還不肯收一件手打的毛衣做酬勞。

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楊絳的生活得以喘息,心頭的暖意感激,遠遠超過了那些年對人或事的惱怒與失望。

季羨林說:

如果不能「忘」,或者沒有「忘」這個本能,那麼痛苦就會時時刻刻都新鮮生動,時時刻刻像一開始那樣殘酷地折磨著你。

人生虛無苦短,實在不必為炎涼世態愁容滿面,更無需跟反覆人情撕扯不清。

怨恨是座監牢,若不能破牆而出,心靈將永遠困死其中。

原諒不可原諒的,過去曾經過不去的。

回過頭來你會發現,真正治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你對人情世態的包容與釋懷。

3

看透生死無常,原諒浮沉過往

《時光錄》中說:「相逢都是猝不及防,其實別離也是一樣。」

人生如夢幻泡影,須臾即變。

我們還來不及好好告別,就被倉促推上人生渡口,面對一場又一場撕心裂肺的分開。

在書中,楊絳就記錄了數樁難過往事。

1917年,楊絳6歲。

她在上海啟明女校讀書的二姐,不幸得了傷寒。

待到母親趕去照料時,二姐已經目光渙散看不清人臉。沒多久,她就拉著母親的手過世了,當時還不到15歲。

原以為,那次別離只是命運的一時捉弄。

沒承想,生離死別仿佛不打招呼就來的驚雷,劈頭蓋臉砸得人措手不及。

1930年,17歲的大弟弟風華正茂,卻因肺病轉成腦膜炎離開人世。

接著,一向身體康健的母親莫名染上惡性瘧疾,無奈撒手人寰。

到最後,父親還沒等到楊絳回到身邊陪伴,也因中風發作倉促離開了。

生命遠比想像的脆弱,死神也遠比以為的更殘忍。

不管承不承認,生命的逝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1994年起,錢鍾書的身體頻頻出現問題,終日纏綿病榻。

楊絳日夜照料,勉力支撐,卻仍力不從心。

禍不單行,不久之後女兒錢瑗又被查出患了癌症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最終,楊絳的「畢生傑作」錢瑗還是離去了,年僅59歲。

摯愛伴侶錢鍾書在留下一句「好好活」後,也停止了呼吸。

身邊的朋友傷心難過,也為經歷了錐心之痛的她擔憂不已。

而楊絳在遭遇種種生死幻滅後,反倒滋生出一股無畏無懼的坦蕩氣概。

她擦乾眼淚,把錢鍾書的學術遺稿整理出版,她平和迎接每一天,在忙碌充實中從容打掃人間戰場。

周國平說:

「在這世界上,苦難和死亡是尋常事,人人必須接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無論多麼不情願,生和死,悲與歡,都如一股莫能御之的洪流,潛伏在命運深處,等待你我的遭逢。

怨憎逃避,化解不開生命的無奈倉皇。

歲序流轉,再深重的悲痛,也得慢慢學會放下。

生死離合面前,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多珍惜一分此刻的擁有,未來就會少一分遺憾。

很喜歡楊絳的一段話: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楊絳這一生,狼狽有時,輝煌有時,掙扎有時,絕望有時。

但她從未在殘缺蒼白的回憶里沉溺,更沒有在世事無常的痛苦中停留。

正如木心所說:「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面對無法控制的人與事,楊絳以一顆從容的心態,饒有滋味地作書讀,當戲看。

人世榮枯有定,歲月幻滅無聲。

成年人的世界,轉個念是希望,回過頭是新生。

當你修煉出一份世事盡可原諒的心境,一切得與失,苦與樂,是風景,亦是風情。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每晚一卷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01/194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