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人到中年,開始廢掉的5個跡象

人到中年,一切都開始打明牌了,你的生活境遇,你的身份實力,都如同頭上的發量、身上的啤酒肚一樣,讓人一覽無餘,藏不了、遮不住,都能從蛛絲馬跡中見真章,見真相。

一個人是不是要走下坡路、開始廢掉,也是如此,都能透過一些跡象中看出端倪。

 

01. 外表開始變得油膩

楊瀾說過:形象永遠走在能力前面,沒有人有義務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是說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很大,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先入為主」所產生的效果。

我們不用計較第一印象是否準確,但它確實會給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帶來很大影響。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做過一個街頭實驗:

讓同一個小女孩,分別以漂亮和邋遢的形象出現在大街上,以此觀察人們的態度變化。

結果,當這個小女孩以整潔漂亮的形象站在大街上時,很多路人會主動表示愛心,上前詢問她是否需要什麼幫助;而當小女孩以邋遢襤褸的形象出現時,來來往往的行人幾乎沒人會正眼看她,更不用說主動提出幫助,在她走近餐廳時,甚至還被人趕走。

 

 

不用拷問人性,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不論男女老幼,外在形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一個人的個人品牌。

一個看上去蓬頭垢面、邋裡邋遢的人,他說他能做好一份需要耐心和細心才能勝任的工作,你敢信嗎?一個衣服上滿是污漬,鼻毛鬍鬚肆意生長的人,說自己有多高級的人脈圈,分分鐘能幫你搞定某個重要項目,你不會打心裡覺得好笑嗎?

人到中年,工作忙碌、時間緊張,都可以理解,但這絕不是讓你完全放棄形象管理的藉口。

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藏著太多人生的蛛絲馬跡,他受到的教育如何、他的家庭是不是和睦幸福、他在職場中受不受歡迎和重視、他現在的經濟狀態和生活狀態是不是很糟糕……大家都可以從一些細節中得出判斷。

英國著名形象設計師羅伯特·龐德說過一句名言:「這是一個兩分鐘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鐘展示給人們你是誰,另一分鐘讓他們喜歡你。」

你想成為成功者,首先要表現得像一個成功者。不要去計較別人是不是有刻板偏見,這絲毫不重要,一個連自我管理形象都管理不好的人,又憑什麼要求別人相信你能管理好工作、帶領好團隊、經營好人生呢?

 

02. 迷戀多巴胺的快樂

作家李尚龍說過:「在大城市裡,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沒錯,這些東西完全可以給一個人提供足夠多的多巴胺了。可以沒日沒夜地刷手機,可以廢寢忘食地打遊戲,可以毫無顧忌地看爽文……

這些東西就像一些充滿科技與狠活的外賣預製菜,它們可以充分刺激你的味蕾,讓你大呼過癮,欲罷不能。

不少中年人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自己不是孩子,什麼道理都懂,不會沉溺其中,但事實證明,在很多時候,他們確實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本來想刷2分鐘手機放鬆一下,放下手機才發現2個小時過去了,相信有這種經歷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矽谷有家公司,名字就叫「多巴胺實驗室」,他們堅信「世界上肯定存在讓人上癮的代碼」,公司的官網也赤裸裸地寫著,他們將運用神經科學理論,結合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用多巴胺讓你的 App令人上癮」。

所以,面對多巴胺,別高估自己,別低估「對手」。

任何東西,只要有人需要,就會有人生產。而且,人很容易對快感脫敏,當一個人習慣了反覆被刺激和滿足的時候,就會不斷升高產生快感的閾值,進入不斷螺旋的無底洞。

最有代表的案例就是那個著名的小白鼠實驗。

在小白鼠腦中埋入電極,讓它通過踩踏板放電,每踩一次,電極就會刺激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興奮,結果這隻小白鼠被刺激上癮,以每分鐘幾百次的速度瘋狂踩踏,直到把自己累死才停止。

該怎樣讓自己避免成為那只可憐的「小白鼠」?

一句話:控制多巴胺,追逐內啡肽。

雖然兩者都是人體內的快樂分子,但他們產生的機理卻很不一樣。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它能給你即時爽感,通常廉價易得,比如追劇、刷短視頻,都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但內啡肽是一種補償機制,它的獲取就沒有這麼容易,往往要經歷痛苦和考驗才能得到,屬於延遲滿足的成就感。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和華大基因CEO尹燁曾就「多巴胺和內啡肽」的話題,展開過對話。在對話中,大佬們把過度的多巴胺稱為「勾魂毒藥」,而對內啡呔推崇有加,認為內啡肽獎勵的是成就,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愉悅感。

真正的高手,早就遠離了多巴胺爽感,而是更享受內啡肽激勵。

美國作家、教育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道:「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泰戈爾也曾說過:「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鍊,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

中年人,是選擇被「熱愛」的東西毀掉;還是選擇歷經磨鍊後,創造天堂?

 

03. 停止學習新知識

著名編劇、作家石康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時間,是從停止學習開始的。」

在知識更新、技術疊代快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今天,這句話更具現實意義。

心理學上有個「花盆效應」,是說一個人如果在舒適的「花盆」中待久了,就容易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從而讓自己變得很脆弱,稍微換個環境就可能凋零敗落。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有熟悉的人,有自己做著順手的事,似乎外面的風吹雨打都和自己無關,只要把自己的每一天「複製粘貼」就可以優哉游哉、安度餘生了。

但事實很可能並非如此。

最近聽一位朋友說起他愛人下崗的事。

朋友老婆原來在一個國有單位的檔案室工作,每天的工作都很輕鬆,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聊天網購,自己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總以為是國企鐵飯碗,怎麼著都能混到退休。

沒想到這兩年不景氣,她所在的單位也在改革求生,其中一項就是把集團下屬分公司的檔案集中管理,並優化相關崗位人員。

朋友的老婆就這樣失去了她的「鐵飯碗」。

更讓朋友發愁的是,老婆在原來的崗位上摸了十來年魚,沒學到任何技能,而且跟外部職場嚴重脫節,離開原來的平台,就如同「廢人」一樣,想再就業都不知道該找什麼樣的工作。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每個人都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時代同頻,不斷獲取新知,進行自我疊代,而不是把自己禁錮在舒適圈,放棄學習,停止成長。

畢竟,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且你還可能退無可退。

 

04. 困在信息繭房裡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抖音上你不需要告訴我你想要什麼,你也不需要去搜索,只要你點讚評論超過20個,我比你的同事更了解你;點讚評論超過50個,我比你的同學朋友親戚了解你;點讚評論超過100個,我比你媽還了解你;點讚評論超過200個,我比你老婆還了解你;點讚評論超過300個,我比你自己還了解你……

這個說法也許有些誇張,但卻反映了一個細思極恐的真相,我們正在被算法裹挾,一步步陷入自己和代碼共同編織的信息繭房裡。

所謂信息繭房,是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在信息傳播中,一個人只會關注自己想要的或者能使自己愉悅的信息,久而久之接觸的信息就越來越局限、越來越窄,如同蠶吐出來的絲一樣,把自己包裹起來,最終像蠶一樣被封閉在「信息繭房」內,失去對其他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觸機會。

我們在網際網路世界,「才夾一筷子,被推一桌子」,其本質就是自己被鎖定在由算法精準推送的某類固定信息中,久而久之,會造成認知單一、思維固化甚至還會模糊、淡化對現實社會的真實感知,從而間接剝奪了我們對其他信息的「知情權」。

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時候「作繭自縛」還不自知,不但感覺不到自己的局限和狹隘,甚至還會用這些被算法推來的、跟自己觀點「不謀而合」的信息,作為自證的素材,為自己完成一個並不靠譜也不真實的「邏輯閉環」,讓自己永遠認識不到自身的問題,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完善和成長。

某種意義來說,信息繭房就是成年人另一種形式的「奶頭樂」大放送,通過強大的算力和大數據分析,投餵給有相關偏好的受眾。

一個人一旦被這些淺表化、庸俗化、碎片化的東西包圍,並沉溺不可自拔的時候,那麼他離廢掉也就不遠了。

 

05. 沉迷無效社交

卡耐基說過一句話:「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

鋼鐵大王的這句名言,成了無數人推崇社交和人際關係的最佳背書。

社交確實重要,是一個增長見聞、結交朋友、破圈提升的重要手段,但有個前提,要看你的社交是真正有意義的社交,還是浪費時間的無效社交。

什麼是無效社交?

簡單來說,就是無法給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帶來任何愉悅感和提升的社交活動。

社交的本質是交換,包括精神層面和利益層面的交換,通過這些交換讓雙方獲得心理、物質和其他層面的收穫。

如果這些都得不到,你通過「社交」要來的名片、電話和微信,都變得毫無意義。

在《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你忙於交際,疲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社交場如同牌局,每個人上桌前都必須備好籌碼,有什麼樣的實力入什麼樣的牌局,自己一定要掂量清楚。

除非你覺得自己運氣極好,否則就不要總被雞湯忽悠,老想著窮小子連結頂級大佬,靠三寸不爛之舌就能空手套白狼,那是爽文,不是現實。

作家劉同曾說過:「以前覺得取悅了別人才能成功,現在發現只有做一個更真實、更投入的自己,才是有可能成功的前提。」

歸根結底,還是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內省和自我成長上,而不是讓自己成為貌似熱鬧的社交局中的透明人和路人甲。

巴西著名作家保羅·戈埃羅在他的寓言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有這樣一段話:「好像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別人該怎樣生活,但卻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該怎樣,就像釋夢的老婦人,不知道如何把夢變為現實」。

希望我們每一位都能掌握自己人生的遙控器,積極燦爛,不荒蕪不頹廢。

共勉!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技術領導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3/196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