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42歲的名校同學聚會,竟發現一大半女性都這樣…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在網上感慨:

「42歲的同學聚會,一大半女性都不上班了。」

她今年42歲,高中就讀於當地最好的中學之一。

同學們不是985院校,就是211大學。

畢業後也都曾有過體面的工作,過著不錯的生活。

但弔詭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很多女同學們都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唯獨,沒有了工作。

年過40的她們,1/3辭去了工作,主動或被動成為全職主婦,1/3像她一樣,做著沒有前途的工作混日子。

其餘1/3則在體制內混得風生水起,有當副行長的,有在央企做負責人的。

這背後,是一步都不能錯的謹慎和努力。

沒有因為錯誤換工作而喪失職業發展前景;

沒有因為無法平衡家庭和事業,中斷職場生活;

更沒有因為懷孕生子,在工作上有半點耽擱。

但凡行差踏錯,留給有職場晉升欲望的女性的選項,就只有前兩個,成為職場媽媽,或者放棄職業上升之路。

中年女性的職場之路,沒有暫停鍵。

01 生了孩子,保了家庭就保不了工作

網上有位媽媽記錄了自己的故事。

剛找到一份工作的她,入職時豪氣萬丈,一心想做出一番成績來。

但入職不到一個月,同期進來的44歲姐妹就被裁了。

因為人事說目前的項目不需要這麼多人。

而她的這位同事是大齡、是新人,自然難逃一劫。

但作為留下來的那個,她也沒有覺得很高興。

「我,比人家還要大一歲。」

但她沒想到,壞消息來得那麼快。

十幾天後,她也接到了部門主管的通知。

無外乎那些話,項目不需要那麼多人,她可以離開找更好的工作,或者留下來接受降薪。

命運何其相似,擺在44歲姐妹面前的選擇,也出現在她的面前。

雖然遲,但不會缺席。

中年女性的職場之路,似乎就是無路可走。

在評論區中,我也看到了不少其他女性身上相同的軌跡:

「我是一名全職寶媽,沒有手藝,沒有技術,感覺自己除了帶孩子,不知道還能幹什麼。」

「我49歲,現在在當保全,填學歷都只填高中。」

人到中年,大多數女性早已成為職場上的邊緣人。

仔細想想,這樣的事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是二十出頭,初入職場的時候開始的。

無論單身已婚,有沒有對象,永遠會被問到的面試問題:

「現在有對象嗎?」

「什麼時候結婚?」

「有沒有備孕計劃?」

是在三十左右,有了婚姻和孩子之後繼續的。

會擔心你生孩子會不會影響工作,會不會因為孩子頻繁請假。

會操心你因為孩子生病、上學等各種瑣事,不能接受隱形加班,隨時隨地完成工作。

更害怕你因為懷孕休產假,導致人手不足,損失太大。

而當你解決了公司以上所有顧慮,熬到孩子能走路了、上學了。

熬到只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養活一家老小的時候,人已臨近40歲。

有了最穩定的生活狀態和最迫切的賺錢欲望,職場卻需要更年輕的血液。

以至於中年女性卻被困在婚育里:

不生怕你生,生育即失業。

02 女性的簡歷,一大半都是「媽媽」

最近,身邊有一位朋友還在找工作。

她是一位寶媽,丈夫和孩子都沒有在身邊,暫時和家人分居兩地。

本以為無事一身輕的她,找工作能順利一點。

卻依舊沒有逃過職場上的各種歧視。

比如,前段時間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上班半個月以來,卻總被公司懷疑:

老公孩子不在身邊,她是否真能穩定待在公司。

即使她工作上再努力,這份懷疑和不滿依舊從言語延伸到行動上。

她被離職了。

重新投遞簡歷找工作,依舊也是如此。

對方總是詢問她的家庭問題,對專業能力一字不提。

仿佛有了家庭之後,她的簡歷上便只剩下大寫的兩個字:

「媽媽。」

女性本身就承擔著多重角色,在職場上是打工人,在朋友面前是夥伴。

在家裡是女兒、是媽媽,也是自己。

但有了孩子,所有的身份標籤淡去,女性做不了孩子,只能成長為「媽媽」。

在職場上,被用人單位擔心是否會無法平衡母職和工作問題。

在自己的身上,也常常會因為孩子捨棄職場來之不易的機會。

「工作沒了還能找,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不再」,這樣的觀念依舊紮根在不少寶媽的心中。

她們在職場上一步步往後退,最終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做個好媽媽,承擔應有的代價。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顯示,養育孩子需要付出直接的財務成本以外,還包括大量的時間和機會成本。

在孩子0-4歲時,這些成本的疊加,會讓女性工作時間減少2106小時,成本約為6.3萬元。

家不是一個人的家,這個情況本不應單獨出現在女性身上。

照顧孩子,建設家庭,本就是夫妻雙方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但最後還是女方一力扛下。

一方面是傳統的觀念。

默認男主外、女主內,照顧孩子本應當由媽媽完成。

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條件的限制。

不少家庭,男性能創造的收入更多,對家庭的經濟助力也更大。

在《事業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一書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總結:

「男人放棄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女人放棄了部分事業。」

男人成為了頂樑柱,女人成為了賢妻良母。

從此辦公桌變成了家裡,工作成了總也掃不完的地、做不完的飯。

曾經看到一個媽媽本有機會重返職場。

當了15年家庭主婦的她,找了一份在商場擺貨架的工作。

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周六天班,工資四千不到。

原本都談好了,既然夫妻雙方都在工作,那家務活也要一起分攤。

但一段時間後,家裡還是亂了起來。

一是生活開銷的增加。

由於家裡沒人做飯,一家人少不了點外賣、下館子,每個月開銷多出兩三千。

二是家務導致的夫妻摩擦。

原先答應做家務的丈夫做了一段時間後,便藉口公務應酬,不回家吃飯,做家務也是敷衍了事。

為了這事,夫妻倆產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爭吵。

爭到最後,她還是退了一步:辭職回家,繼續做家庭主婦。

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短期的離開職場最終演變成長期的選擇。

因為工作不好做,更因為家裡不能沒有人做家務。

家庭本不會阻礙女性成長,但繁忙的家務、育兒工作一定會困住一個人的腳步。

03 媽媽,是階段性角色 成為自己,是終生的事業

聊到現在不難發現,家庭主婦一直都不是一條坦途。

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女性,甚至是男性,因為種種現實因素,不得不進入這個身份之中。

但這並不意味著,家庭主婦就是充滿悲劇色彩的結局。

要知道一切危機,皆是轉機。

去年,廣東省人社廳就提出在全省廣泛開發「媽媽崗」,拓展女性就業空間,方便照顧工作和育兒。

同時,社會也在開放各類符合女性兼職的就業機會。

有人當上了社區工作者,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做起了自媒體

作家金惟純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寫道:

「要把中年危機轉化成中年機遇,換工作之前,先換一個自己。」

破局的途徑從不是賺一桶金,而是你要有改命的勇氣。

01學會放手,從家務中脫身

家務是永遠做不完的,但不一定只能由一個人來做。

和伴侶一起承擔家庭勞務,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要先騰出時間,才能用腳丈量新的未來。

02等價交換、增加自己的籌碼

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劣勢,發揮自己的長處或興趣愛好。

如果擅長針織,可以做點小手工。

如果擅長收納,也可以轉而成為職業收納整理師。

即使一無所長,也要給自己找一個努力的方向。

先付出精力、時間,才能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03把人生的挑戰當做一場體驗

常有人自嘲女性重回職場的盡頭是「吉祥三保」:

保險、保育員、保姆。

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

一個人需要的不是「面子」,而是從低谷中爬起的勇氣。

工作沒有貴賤,放下面子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48歲的陳女士在經歷公司破產之後,投遞了上百次簡歷,經歷了兩次離職。

她面試過教育機構的前台,被嫌棄年紀大。

當過房產仲介,見識過客戶的蠻不講理。

後來她看到了同齡人在網上賣毛線,直播教學織毛衣時,她想到了自己的愛好。

把自己製作的小包、小公仔和耳環帶上,到地鐵口售賣。

入帳190元。

錢雖少,但這是一個開始,她對未來已有了更多的信心。

向上走的家庭是各司其職,不互相計較。

向上走的女人,永遠不會放棄適應土壤的能力。

李安沒有成為「家庭煮夫」,女性的終點也未必只有全職媽媽一個選項。

人生,只是階段性的調整。

你可以是全職媽媽,也可以是職場媽媽。

不需要愧對孩子,也不需要放棄自己。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而女性在媽媽身份之外,也依舊擁有無限可能。

正如在被問到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時,噹噹董事長俞渝的回答:

「我沒有太追求,就是這段時間要專注什麼,就把這件事辦完。

等下一段時間,我緩過一口氣來了,我就干別的。」

生命很長,可以容納不同的人生選擇。

不需要劃決標准,更不需要為此設限。

女人的每一天,都是盡力而為。

無愧於心,做好自己就好。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0/205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