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顏純鉤:睽違百年的畢業禮,見證東西文化之優劣

作者:
中共獨裁體制糟蹋了多少精英,戕害了無數平頭百姓。中共惡行的源頭,正是共產主義思想中那種對於基本人性的鄙視。只有黨性沒有人性,只有「共同的事業」沒有個人的追求與價值,只有革命的幻覺沒有個人的理想。作為生命個體的人,在中共的語境裡是沒有價值的,人的價值要體現在他對黨的價值之上。 民國人才輩出,群星輝耀,那是中國新生時代的萌芽,可惜陰差陽錯,中國最終還是被共產主義鵲巢鳩占了。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劇,有其必然性與偶然性,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早前看到一個視頻,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的畢業禮上,賓州大學向她的老校友﹑中國民國才女林徽因正式頒發她的建築學學士學位。今年是林徽因誕生120周年紀念,也是她到賓大求學一百周年,這個補授學位的安排,表達了賓州大學對這位遠自中國來求學的前輩學人的敬意。

事後,前央視報導記者柴靜也做了一期林徽因的節目,柴靜全面細述了林徽因精采而苦難的一生,資料非常好,很多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

林徽因當年沒拿到正式建築學位,是因為當年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今日補發學位證書,是對當年制度的更正和補救。這種事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簡直有點小題大作。人都死了百年了,還補發個證書作什麼用?

這就是東西文化根本不同的地方,我們的傳統是講實用,他們的傳統是講規則;我們追求的是名利,他們在意的是是非。

賓州大學這個破格的安排,體現了美國文化中對人﹑對事實和對歷史的尊重。在他們的文化語境裡,對人的尊重不只是對他個人利害的關照,也不是基於他對母校的貢獻,而是他作為一個個體,對他的人格與價值的尊重。對每一個學生都用同一個標準,對在生與去世的人都有同樣的懷抱,這是西方人本主義的傳統,這種傳統在中國文化中相當稀薄。

尊重事實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依據,只要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就是不可否認的,不可以任何理由輕易抹煞。事實是一切判斷的基礎,任何判斷都不可以離開事實去推斷出來,先有事實,才有關於是非利害的認知。這與我們中國文化又是相互捍挌的,中國人可以單憑立場好惡,就無視甚至否認事實的存在,所謂事實,都要服從利害的考量。

至於對歷史的尊重,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最輕忽的。歷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從前發生的事,依政治需要隨時可以改寫,今日發生的事,明日就可以顛倒來說。古人說以史為鑑,但我們那面歷史的鏡子是變形的,可以照出不同的影像,今日一個樣,明日又是另一個樣,而且我們認為,歷史這樣不斷被修改正是一個正常社會需要的。

但一個社會如果失去對人﹑對事實與對歷史的尊重,這便是一個可以任人擺布的社會,這種社會便是最容易誕生獨裁者的沃土。因為獨裁者之存活,便建立在對所有人的不尊重,對一切事實的否認,對歷史的任意改寫。

中國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要重新設計自己的國家,一定要先從這些基本觀念上作出徹底的反省。林徽因重獲賓州大學建築學系畢業證書這件事,啟示我們去思索東西文化的差距,我們在根本上就錯了,要解放自己,先要從文化基因的根子上去尋求改變。

作家舒非女士曾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林徽因和冰心」。她編輯過林徽因選集和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和《圖像中國建築史》,對林徽因的身世非常熟悉。

舒非在文章中提及林徽因和梁思成自美國學成歸國後,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可以說是中國建築歷史與科學研究的開拓者。自1937年起,兩夫婦用九年時間踏勘十五個省二百多個縣,調查拍攝和測繪2738處唐宋元明清各代遺留下來的古建築遺址,他們的科研成果,凝聚成《中國建築史》這本劃時代著作。因為生活清簡﹑工作條件惡劣,林徽因肺病復發,由此種下未能長壽的前因。

林徽因1955年去世,雖已經歷中共泛政治為虐的時代,幸虧未趕上反右和文革;梁思成1972年去世,當正文革狂熱中,他被批鬥抄家,身心巨創。民國時代一對令人「只羨鴛鴦不羨仙」知識精英,雖然留下了不朽的專業貢獻,但他們的身世仍然令人唏噓。

中共獨裁體制糟蹋了多少精英,戕害了無數平頭百姓。中共惡行的源頭,正是共產主義思想中那種對於基本人性的鄙視。只有黨性沒有人性,只有「共同的事業」沒有個人的追求與價值,只有革命的幻覺沒有個人的理想。作為生命個體的人,在中共的語境裡是沒有價值的,人的價值要體現在他對黨的價值之上,這是中國人近一個世紀以來最荒謬的認知,至今還有很多人活在這個紅色太虛幻境裡。

民國人才輩出,群星輝耀,那是中國新生時代的萌芽,可惜陰差陽錯,中國最終還是被共產主義鵲巢鳩占了。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劇,有其必然性與偶然性,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臉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3/206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