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華人的胃口,全球主要海參漁場遭到過度濫捕,這一場海參戰爭未有停火跡象。
非洲馬達加斯加坐落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在地球上生活6億多年的海參也在這片瑰麗大海傳宗接代,海味盛名卻招來殺身之禍,今年初,5名中國人在島嶼北部的塞席爾海域非法作業被逮個正著,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海參是中國人眼中的珍饈美味,馬達加斯加鄰國的專屬經濟海域持續發生非法捕撈海參事件,據報導,這些涉案的船隊背後金主來自中國,馬達加斯加是中國和香港在西南印度洋的最大海參供應國,2018年至2022年從該國進口了268公噸海參、價值940萬美元,隨著資源大幅銳減,海參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盤中「參」暗藏血淚
環境正義基金會(EJF)東亞經理邱劭琪指出,為了滿足華人的胃口,海參在西南印度洋沿海遭到嚴重濫捕,至今已經有幾個當地的海參物種面臨生存危機,而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貿易限制,一如魚翅,海參走上和鯊魚相似的命運。
東非珊瑚礁海域孕育豐富的海參資源,卻也招來大肆掠奪,送上中國餐桌。(環境正義基金會提供)
誰知盤中「參」,只只皆血淚。邱劭琪提起馬達加斯加的困境,「濫捕造成海參種群數量下降和生態破壞,同時也迫使當地漁民鋌而走險捕撈海參,像是使用製造不良的氣瓶潛入更深的海域,或是待得更久,對健康或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脅。」
中國人的胃口有多大?2018年至2022年,中國和香港平均每年約進口12,185公噸的海參,可說是全球最大的海參進口國和消費國,多種海參接連被吃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
台灣海洋大學及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邵廣昭指出,目前有10幾種海參被列為瀕危物種,中國人要負很大的責任,據了解在亞洲可以吃到的海參種類高達60幾種,高價的海參品種吃完就吃低價的,有些種類分布愈廣、愈有名氣,可能滅絕得更快;海參的利潤豐厚也是濫捕的誘因,曬乾的海參聽說一公斤可以賣到幾百美元,甚至上千元,在中國人的宴席上被追捧為名貴海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落後和低收入國家或是海參資源多的地區就拼命抓,像是東熱帶太平洋的厄瓜多、加拉巴戈群島,地處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的「珊瑚大三角」,例如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還有非洲地區、中西太平洋島國等,海參面臨過度捕撈的問題。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海參身價水漲船高,非法漁業問題嚴峻。(路透社)
海參不只是高級食材,近年也應用在藥品和化妝品。邵廣昭表示,海參的體軀70%是膠原蛋白,生物科技公司拿來作為護膚系列商品,在醫學上,因為海參含有硫酸軟骨素,研究發現對於治療關節和抗腫瘤也有一些功效,這些商業用途也進一步推高需求量。
禁令擋不住盜捕走私
面對海參浩劫,印度、坦尚尼亞、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等國家陸續祭出禁捕令或設置捕撈配額,試圖規範失控的海參漁業,不過成效似乎不彰。環境正義基金會在《不義的浪潮》調查報告中揭露,雖然馬達加斯加當局頒布了暫時禁止海參捕撈和貿易規範,以保護受威脅的種群,當地消息人士指稱,從事海參行業的外國人,尤其是亞洲參與者,在高官護航共謀下繼續違法經營。
海參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平衡至關重要。(路透社)
印度洋的另一端,2001年起,印度全面禁止海參貿易,2020年更在沙克沙群島成立全球第一個海參保護區,卻始終甩不開棘手的走私問題。2022年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印度分會公布《海水深處:印度非法海參貿易研究》,2010年至2021年間,至少有101.4公噸和6,976隻海參流入印度黑市,海參物種及其棲地正面臨巨大威脅。
這份報告發現,印度走私海參的出口熱點為斯里蘭卡、中國和東南亞。斯里蘭卡成為首要的出口站,因為當地仍核發捕撈許可證並允許出口,走私團伙透過「洗白」手法,再合法出口至主要消費國。
這一類不可持續的地下貿易,加劇了海參的生存危機。邵廣昭認為,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物種的保育評估,統計數字很重要,像是IUCN、CITES要評估哪個物種列入保育類,一定是因為它原來的分布範圍很廣,現在變得很窄,原來的數量很龐大,現在變得很少,但是「非法、不報告、不受管制」(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的IUU漁業活動存在很多黑數,沒有被統計在裡面,如果這些黑數沒辦法去禁止的話,資源量會快速下滑,到最後就是死路一條。
吃光海參吃出危機
當海參消失了,海洋生態也悄悄捲入風暴。邵廣昭指出,海參通常生活在靠近珊瑚礁、海草床的沙泥地帶,主要因為它會過濾沙子再排出去,吃裡面的有機物質,像是海里的「吸塵器」,它同時會把一些營養物質分解,再轉化為其他生物所需要的養分,所以海參對於海底的營養循環很重要,基本上生態系是平衡的,如果有些功能不能發揮,對其他生物都會有影響。
另外,還有研究發現海參有助於減緩海洋酸化,「因為它在吃東西的時候會透過生物擾動,讓周遭海水的pH值增加。」邵廣昭說,「這樣對於附近的珊瑚礁生物、有碳酸鈣介殼的生物都會有幫助,譬如小從浮游生物,大到甲殼類、珊瑚藻或貝類,因為海水愈酸,它的殼就會變得脆弱,嚴重的話甚至會溶解。」
小小海參更是海洋環境的救星,今年2月刊登在《自然通訊》的一篇研究顯示,當沙地上沒有海參,珊瑚容易生病,由於亞洲對海參的巨大市場需求,間接衝擊了珊瑚礁的整體健康。
邵廣昭表示,這篇實驗研究很有趣,海參因為攝食的關係,把沙子裡面的一些有害微生物過濾掉或消化殺掉了,所以有利於珊瑚成長,海參可能還有其他生態功能,只是現階段科學家還不是很了解,未來有待投入更多研究。
中國是海參最大消費國和養殖國,養殖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路透社)
養殖大國踢到鐵板
事實上,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海參養殖國,對野生海參的需求依然不減,養殖業是化解海參瀕危命運的解方嗎?邵廣昭認為,如果海里的野生種群幾乎被抓得差不多了,當然建議吃養殖的,等到野生族群恢復了再去利用,但是海參養殖供應的量還是有限,養殖很難取代野生,因為有環境容忍力的問題,養殖密度太高,容易生寄生蟲,你必須去下藥,甚至於造成海洋污染,所以很多國家發展淺海養殖太過頭,現在都後悔了,因為不但破壞了海岸環境,還間接傷害到其他野生魚類的棲息繁殖場所。
中國的海參養殖基地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河北及福建,一些區域養殖密度過大,海域水質惡化,2020年中國官媒曾踢爆,山東的海參養殖戶使用大量農藥、抗生素,養殖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從過度捕撈到養殖弊病叢生,這一部中國海鮮濃縮史不停更換物種主角,卻有著相同的發展脈絡和結局。
日本學者赤嶺淳在《海參戰爭》書中強調,海參作為全球共有財,應對海參給予保護。邱劭琪提醒,海參保育可以從消費端著手,在其他野生動物貿易或是利用也普遍出現相似的狀況,所以要減少消費需求,來降低傷害。
邵廣昭認為,現在大家都在談生態系的管理,以及生態系服務的功能和價值,海洋保育最好的方法是把整個棲地、所有物種都保護起來,而不是只有保護那些頂級的掠食者,或是明星動物、保育類動物,因為棲地環境破壞了,食物沒有了,它也活不下來,拿海參來說,如果發現一個海域海參非常多,甚至整個生態系還算是健康,可以劃設海洋保護區,全世界正在推動2030年前全球海洋有30%劃入保護區的範圍,這是現在國際的共識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