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2024)2月底,一艘名為「比亞迪探索者1號」(BYD Explorer1)的貨輪首航北海的不萊梅港(Bremerhaven),近200米長的巨大船身停靠在碼頭上,3.000輛電動車從船艙卸貨用的開口魚貫下岸,宛如日本黑船事件,象徵中國電動車對汽車工業大國的進攻,在德國引起轟動。
不萊梅港每年轉口逾170萬輛車,德國製造的高級車就是經由這座歐洲最大汽車碼頭行銷世界,堪稱是歐洲汽車市場的風向球。如今第一次有中國汽車製造商專屬的船靠岸,而且船隊未來幾年將擴大到8艘,展現進軍歐洲的野心。
比亞迪的首航讓汽車大國德國如臨大敵。德國全國性媒體《世界報》(Die Welt)評論說,這些車性能與德國車相當,價格卻親民許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進攻的前兆」;電動車只是開始,為了消化過剩產能,中國工業產品的浪潮將席捲德國,政府和業者得找到新方法應對。
===============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國和市場。據德國智庫「汽車管理中心」(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研究,2023年全球一共賣出900萬輛純電動車,光中國市場就占了57%,其次是歐洲的22%、美國13%。從品牌來看,中國比亞迪賣出158萬輛,幾乎與龍頭特斯拉(Tesla)的181萬輛平起平坐;以成長率來看,比亞迪2023年成長73%,遠高於特斯拉的38%,更把第三名的大眾汽車集團(VW Group,年成長率34%)遠遠拋在後頭。
歐洲杯足球場上,與可口可樂並列贊助的中國電動車商
兩年一度的慕尼黑車展(IAA MOBILITY)是歐洲汽車工業的盛事。最近一屆車展於2023年9月舉行,中國是最大參展國,占廠商總數的4成,比亞迪、寧德時代(CATL)、蔚來(Nio)、零跑(Leapmotor)在會場上搶盡風頭。比亞迪更展示6種不同等級的車款,攤位規模甚至比本地豪華車大廠奔馳(Mercedes-Benz)還大,開幕第一天記者會上萬頭攢動,似乎預告汽車工業板塊的位移。
當天,比亞迪歐洲分公司總經理舒酉星一開始就強調比亞迪掌握電池、電機等電動車重要環節的技術,且引進歐洲不到一年,已在15國開設100多家門市,未來將在歐洲全面布局。隨後,他還宣布將首度在歐洲設廠和引進入門車款,目標是成為領先的跨國汽車製造商。
比亞迪歐洲分公司總經理舒酉星在慕尼黑車展宣布進軍歐洲的計劃。(照片提供/VDA/IAA MOBILITY)
歐盟是世界第二大電動車市場,自然成了早一步電動化的中國車廠必爭之地,相形之下,歐洲傳統車廠電動化轉型的腳步慢一拍。法國雷諾(Renault)總裁德梅奧(Luca de Meo)坦言,中國投身電動車比歐洲整整早了一代,歐洲有必要在成本上縮小與中國同行的差距,推出更便宜的電動車。
歐洲杯足球賽是歐洲四年一次的足球饗宴,今年輪到德國主辦,年初傳出比亞迪取代本地最大汽車製造商大眾(Volkswagen),成為本屆贊助商唯一的汽車業者,一時引起輿論熱議。儘管歐盟正在對中國電動車的不公平競爭進行調查,比亞迪仍把握機會打響知名度,這個歐洲消費者陌生的品牌頓時聲名大噪。
然而,仿佛對比亞迪下馬威,就在6月12日、即歐洲杯開踢前兩天,歐盟宣布針對中國生產外銷的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結果,決定7月4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征臨時性平衡稅,稅率平均20.8%。消息傳出不僅德國汽車業者跳腳(註:在中國設廠的德國汽車業者因受惠於中國政府政策,也會被課以平衡稅外,更擔心北京報復,對德國進口車也課徵高額關稅),中國也第一時間宣布採取反擊措施,醞釀對歐洲的豬肉、白蘭地開刀,一場圍繞著汽車的貿易戰從此拉開帷幕。
對中國電動車加徵稅,歐、美決策因素和影響各不同
這場反補貼的貿易調查起自於2023年秋天,歐盟首度對北京發出警告。9月13日,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歐洲議會發布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她首先強調保護歐洲製造業和公平競爭的重要性,提醒歐洲的太陽能產業當年如何因為中國的補貼和不公平競爭被逐出市場,警告全球市場正被廉價的中國電動車「淹沒」,價格由於「巨額國家補貼」被人為壓低。
她指出,歐洲願意面對競爭,但反對不公平的價格戰,必須自我捍衛,宣布針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馮德萊恩語畢,全場響起掌聲,可見中國大手筆扶植本國車企取得競爭優勢的作法,歐洲已不願再容忍。
歷經9個月的調查,歐盟終於出手,對中國電動車加征平衡稅。調查報告指出,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獲政府巨額補貼,尤其廉價車大量出口將對歐洲製造業造成「可預期且直接的傷害」,因此對比亞迪、吉利汽車(Geely)和上海汽車集團(SAIC)3家重點調查的車商加征17.4%、20%和38.1%的關稅。其中上汽因配合調查度低,稅率最高;歐盟原本就對進口車徵收10%的關稅,等於上汽繳的關稅將近一半。其他配合調查的車企平均加征21%,包括BMW、特斯拉等歐美廠商在中國生產的車款。
美國以保看護人和企業為由,5月將中國電動車關稅從25%調高到100%。全球前兩大市場相繼祭出貿易壁壘,阻止中國電動車湧入,有媒體通稱美歐對中國電動車收高額進口稅的措施為「懲罰性關稅」,不過歐盟相較於美國態度和緩許多,本質上也有所不同。
除了電動車,美國同時對中國的鋼、鋁、半導體、醫療用品下重手,目的除了保護本國產業,也與大選年拉選民有關。2023年,中國一共出口150萬輛電動車,美國僅占1.2萬輛,可以說美國調高關稅的政治宣示意義大於實質。
相較之下,歐盟2023年從中國進口50萬輛電動車,數量節節攀升,歐盟著眼的是不公平競爭,措施較為精準。歐盟參考2020年至2023年的數據,詳細說明徵稅的理由和證據,根據每家業者獲得的便宜融資和土地、銷售獎勵、政府補貼和採購電池的優惠算出平衡稅稅率,目的是抵銷歐洲汽車工業因中國不當補貼所受的傷害。
也就是說,美國將關稅調到100%,等於幾乎關上市場大門;歐盟仍歡迎中國電動車進口,只要中國車企先繳關稅,抵銷來自政府補貼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