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限電」在孟晚舟回國的第二天終於艱難地擠上了熱搜。微博話題下,東北居民紛紛吐槽,沒有事先通知就拉閘限電,在寒冷中喝不上熱水,孕婦搭不了電梯只能爬上20層樓,學生沒法上網課,老人沒法燒水做飯……
而根據網上流傳的一張9月23日的「東北電網事故拉閘限電預通知單」顯示,輸送山東454萬千瓦、輸送華北62萬千瓦後,東北電網已不具備調減空間,只能採取事故拉閘限電來保證電網安全運行。
不斷向全國輸送廉價資源的東北再一次被「犧牲」了。如果你在新媒體上嘗試搜索一下「東北」二字,或者再加上「人口外流」、「失落」、「衰退」等關鍵詞,那麼你一定會看到無數加了灰色濾鏡的工業廢都的圖片,抑或戴著八角帽的農民,站在苦寒的大地上一臉憂鬱。
人們很少對一個地區有著如此整齊劃一的看法——知識分子慨嘆其人口流失、經濟衰落,或者憤慨地抨擊其官本位文化;關心娛樂的人段子張口就來,「輕工業直播,重工業燒烤」,「你瞅啥,瞅你咋地」……似乎東北已然凝縮成了一個無比具象化的存在,那裡人人都喜歡搓澡,喜歡擼串,人人都嚮往南方,或者只能托關係找工作。那裡一年中大多數時間都處於極寒之中,大地荒蕪,冷風呼嘯。
當歷史的結果被景觀化,在沉醉於戲弄、憂嘆這種奇觀的同時,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歷史過程不斷被塗抹、遮蔽,政策因素似乎成了歷史必然,看客們也不難忘記,為了國家大局而做出局部犧牲,從來都不只是東北的遭遇。
改革開放前,「共和國長子」的輝煌
人口外流,加上對計劃生育的忠實執行,東北的老齡化在全國老齡化局面中尤為刺眼。全國的十大老齡化城市,東北已占去四席。而老齡化的同時帶來的,還有大家常常在新聞中看到的退休金問題。東北地區和一些中西部地區的地方財政除了中央的轉移支付,還要靠經濟相對發達的東南沿海結餘來填補。這一切都讓曾經的「共和國長子」如今看起來像個累贅,但是東北真的始終虧欠國家嗎?
首先,需要從東北亞的地緣政治開始回顧。
清朝,東北作為「龍興之地」被封禁起來,與山海關之內相隔絕,孤寂地沉睡了二百年。而沙俄的入侵打破了沉寂,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納入版圖,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也力圖擴張,發動甲午戰爭,控制了遼東半島。日俄兩國的勢力深入東北,衝突顯現,將東北分為了南滿和北滿,分別進行殖民開發。
而此時清政府也意識到兩百年的封禁導致了邊疆危機,開始逐步放鬆對東北的管制,形成了「闖關東」的人口遷徙大潮。到了1911年清朝滅亡前,東北總人口已經增加到了近2000萬,匯聚了土地、勞動力、資本和企業家四大生產要素,率先跨越進了近代工業社會。
俄國人修建的T字形中東鐵路以及其他支線,還有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修建的系列軍用鐵路,形成了東北鐵路的大動脈,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和資本,東北的貨物銷往了世界各地,各地海關一片繁榮興旺。
「T「字形中東鐵路
日俄擴張帶來的是殖民的恥辱記憶,但掠奪了東北的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大量鐵路、廠房、機器、技術和先進位度,奠定了東北工業化的基礎,這也直接促進1949年後國家將東北作為最重要的工業基地。
根據曲曉范的《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一書中的記述:
「東北曾擁有中國最強大的海空軍;哈爾濱的金融動態左右著遠東的金融形勢;北平、上海拍發到歐美的電報需轉經瀋陽;長春曾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隨著資源的開發,東北源源不斷地為國家輸送了大量鋼鐵、煤炭、石油、電力、木材、糧食等能源和材料;1945 年,東北占全中國工業總產值的 85%;國家最重要的企業和大學都在東北,5000 職工以上的企業最少有二三十家;90 年代之前,東北是全國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那裡更早地擁有了先進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