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東惠州一房產項目;在房地產市場急劇下滑時努力克服通貨緊縮壓力並提振消費者信心之際,中國財政部公布的措施都是投資者敦促政府採取的舉措。
在中國政府罕見承認經濟遇到了困難後,當局在不到三周內發布了幾輪重啟經濟的政策公告。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在10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一系列「財政調節措施」,擬通過擴大發債化解地方債務風險、補充國銀資本、穩房市和保民生。
據藍佛安介紹,今年的財政赤字上限是4.06萬億人民幣(約5684億美元)、新增地方專債上限是3.9萬億人民幣,分別比去年增加了人民幣1800億和1000億的規模。其中,包括已發和待發專債還有2.3萬億人民幣的資金可於未來三個月、用來帶動地方投資等。此外,財政部也將發行一萬億人民幣超長期特別國債來刺激需求、補充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國銀的一級資本,以提高放貸能力,服務實體經濟,以及其他一系列推動房市止跌回穩、減稅、養老保險補助金和學生獎助學金等穩房市、保民生措施。
消息一出,引發不少網友的評論。有網友說,基本面沒變,騙子在做國家級的龐氏大騙局;禍國殃民胡折騰;繼續編,穩住韭菜;先吹個大泡泡,不讓韭菜跑掉;這次鴆酒管夠,喝!哪次不是啊,什麼時候語氣平和承認過自己的錯誤…
綜合國際媒體12日報導,北京的這一連番操作顯示中央政府決心不讓經濟進一步惡化。但有評論認為,儘管意圖十分明確,但缺乏「可衡量細節」,這可能讓投資者繼續猶豫觀望。
據路透社報導,近幾個月來,中國多種經濟數據均不及預期,引發經濟學家和投資者的擔憂,他們擔心政府今年約5%的增長目標面臨風險,而且可能出現長期結構性放緩。中共高層領導人認識到需要「採取積極措施」幫助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國家機構一直在輪流展示他們必須提供什麼。繼央行降息、多個城市取消購房限制措施、避免投機之後,現在輪到財政部表明將將其工具用於恢復服務。財長宣布將在未來三個月內投入相當於2.2兆元的債券來支持地方政府。
法新社的報導指出,在新聞發布會上,北京方面表示將發行特別債券,以增加銀行可用資本,並允許地方政府借入更多資金。這些舉措是對近幾周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的補充,包括降息和向銀行注入流動性,旨在重振中國疲軟的經濟。中共領導人最近表示,政府今年5%左右的官方增長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分析人士對中國周六宣布的新一輪財政刺激措施表示謹慎歡迎,但警告稱,需要更多細節和具體數字才能全面評估其效果。
穆迪分析經濟學家林師順( Heron Lim)在周六新聞發布會後告訴法新社:「今天令人驚訝的是沒有具體的數字。」他說,看起來政府「仍在研究財政刺激措施的細節......」「不幸的是,對中國來說,魔鬼藏在細節中。他們最好能有一些可供人們參考的總體數字。」「與此同時,投資者可能會退一步,直到他們完全確定財政支持措施的方向。」
對沖基金管理公司精準資產管理的一位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這些政策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的。」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將提高財政赤字,但他認為中國財長的言論暗示政府有可能在明年將財政赤字提高到3%以上。此舉將代表北京方面財政政策方針的「重大轉變」,有助於「刺激國內需求,緩解經濟中的通貨緊縮壓力」。但他同時表示,新政策對中國整體經濟前景的影響將取決於其「規模和構成」——但同樣,這些細節尚未公布。
周六新聞發布會的一大焦點是政府如何努力保護地方當局避免債務飆升,因為債務飆升可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法新社的報導援引澳新銀行高級中國策略師邢兆鵬表示,這些信息表明,官員們正致力於「降低地方政府風險」。預計未來幾年將公布新的國債和地方債券額度,以及可能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1.42萬億美元)的債務置換計劃。其他不利因素——包括消費低迷和青年失業率高——有可能削弱經濟活力。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失去增長動力,在房地產市場急劇下滑時努力克服通貨緊縮壓力並提振消費者信心之際,中國財政部公布的措施都是投資者敦促政府採取的舉措。與此同時,投資者會更加焦急地等待更清晰的政策路線圖,直到中國立法機關下次會議批准額外發債。會議日期尚未公布,但預計將在未來幾周舉行。
英國《金融時報》曾在周五發出預測,稱最有可能的是,一旦中國財政部在周六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新的財政支出細節,市場將重新獲得動力。那麼,哪種情緒更接近事實:興奮還是絕望?答案是,兩者都不是。有分析認為,市場低估了習近平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制定者不想重蹈覆轍的意願對刺激計劃的限制。
文章指出,習近平政府現在決心不過度刺激實體經濟,也不再製造股市泡沫。經濟目標是穩定增長,防止通貨緊縮加劇。這可能會奏效,中國決策者有很多工具,習近平終於允許他們使用。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習近平的長期願景所依賴的關鍵政策發生了轉變,因為習近平的戰略目標沒有改變。他希望將資本從房地產行業轉移到技術密集型製造業,他認為這是中國未來繁榮和強大的基礎。
《金融時報》的文章說,中國刺激計劃作為國家戰略是可行的,但對金融投資者來說並不友好。對投資的重視意味著供應將始終領先於需求,從而帶來通貨緊縮壓力,不利於企業利潤。即使是受青睞的高科技行業也面臨激烈的競爭,這將侵蝕利潤率。
但習近平並沒有放棄這一願景,而是接受了策略上的改變。刺激計劃的決定是受經濟數據不佳(包括製造業銷售和就業急劇惡化)、中國經濟學家的一致批評以及針對中國出口的保護主義風險上升等推動的。
《金融時報》的文章總結稱,總而言之,未來幾個月經濟和金融回報可能會回升。但從長遠來看,中國的願景沒有改變:即技術和自給自足比增長和利潤更重要。
美國華爾街日報周六的報導則稱,中國財政部在周六新聞發布會上給出的財政刺激計劃缺乏細節,中國股市投資者又回到周初的狀態:還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