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我見過最令人討厭的說話方式:習慣性反問

德國作家海涅說過這樣一段話: 「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 人與人相處,少用懟人的反問句,多用平靜的陳述句。

微博上曾有一個討論:說話時,最令人反感的語氣是什麼?

毫無懸念排在第一的是,反問語氣。

心理學上也說,反問是攻擊性最強,最容易傷害、得罪人的語氣。

為什麼反問語氣如此傷人呢?

因為它通常包含著兩層意思:否定+貶低

一句帶有情緒的反問,言下之意是:你不僅錯了,還很無知和愚蠢。

人際交往中,習慣性反問是我見過最令人討厭的說話方式。

01

一位負責財務的網友,曬出了她和老闆的聊天截圖。

看完上面的對話,你有什麼感受?

是不是渾身難受,好像有一股無名的怒火壓在胸口,讓人極度無語又暴躁?

這種反問雖然落刀不見血,但刀刀致命。

弗洛伊德說:也許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講話方式不妥,可有些語言確實能給別人帶來痛苦。

明明一個簡單的答案就能結束對話,卻非得帶著輕視和不耐煩,用反問句來噎人。

習慣性反問,是一種有毒的溝通,也是一種無效溝通。

一開口就是諷刺和打擊,只會讓人失去溝通的欲望。

作家海明威在早期創作中,對自己的作品不是很有自信。

於是,他經常把作品拿給評論家朋友瀏覽,希望對方能給出一些誠懇的建議。

結果每次都遭到對方反問式的質疑:「你這樣的寫法也能叫文學?」

朋友的反應深深刺痛了海明威,讓他陷入了自我懷疑和焦慮之中,一度影響了他的創作熱情。

德國作家海涅說過這樣一段話:

「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

人與人相處,少用懟人的反問句,多用平靜的陳述句。

前者讓人覺得你有牴觸情緒,後者讓人覺得你在心平氣和地好好說話。

畢竟,溝通的藝術,在於傾聽、理解和尊重。

多用肯定句,慎用反問句,溝通舒展了,人際關係也就和諧了。

02

情感作家趙越分享過一段丈夫和妻子之間的對話。

一日,妻子正在廚房做飯。

丈夫準備出門應酬,在臥室翻箱倒櫃找領帶,找了很久,未果。

丈夫開口問妻子:「你看到我那條藍色領帶了嗎?」

妻子回答說:「你家很大麼,柜子裡面不會找嗎?」

「我要是能找到,我會問你嗎?」

「難道你沒長眼睛嗎?」

「難道幫我個忙,你會少塊肉嗎?」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段對話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但仔細想想,生活中的我們不經常也是這樣和親人對話的嗎?

這些反問,看似無心,實則傷人。

反問多了,傷害就多了,關係就遠了。

很早以前,我在一本雜誌中也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丈夫工作繁忙,經常加班、應酬到很晚。

一天深夜,丈夫一身酒氣地從外面回來。

妻子見狀,面色不悅地質問丈夫:這麼晚才回來,你心裡還有這個家嗎?

丈夫聽到這話,心裡也很委屈,自己辛苦工作是為了家庭,又不是跑出去鬼混。

因此,兩人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吵得不可開交。

其實,妻子的真實意圖,是希望丈夫能重視家庭,多抽點時間出來陪陪她。

但她使用反問語氣讓丈夫感受到了指責和不滿,從而引發了不必要的衝突。

相反,如果妻子換一種表達方式,直接表達出自己的真實需求,或許這場矛盾完全可以避免。

畢竟這世上,沒有人喜歡被他人否定、質疑、逼問和冒犯。

人和人之間,好好說話,儘量別用「帶刺」而又具有「攻擊性」的反問語氣。

懂得尊重別人,照顧他人的內心感受,這段關係才能越變越好。

03

《關鍵對話》一書中寫道:

「大部分影響生活的事情,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都是溝通不善而導致的。」

做有效、良好的溝通,把你的攻擊性收起來,這個世界才會對你溫柔以待。

博主@珮鳴分享說,多年前,他買了新車,因為技術太菜,所以拉朋友做陪練。

直線行駛和變道的時候,他開得都挺好的,唯獨倒車入庫,始終停不好。

有朋友就很著急,在一旁吐槽說:你怎麼這麼笨?每次都卡在這,太笨了。

他知道朋友是開玩笑的並沒有惡意,但聽得多了,內心難免還是會感到失落。

可有一位朋友卻不一樣,他雖然表面上也很著急,但嘴上卻說:

「你這樣,我們怎麼放心你開車上路,你這水平開車出去,我們不得擔心死。」

這句話任誰聽了心裡都是暖暖的。

同樣都是說話,有些人,開口的那一刻就輸了;有些人,開口的那一刻就贏了。

所以啊,說話的方式真的很重要。

軟舌無骨,卻能碎心。

如果你真的關心一個人,那就請心平氣和地好好說話。

作家房國晨認識一對夫妻,兩人都是急脾氣,以前經常吵架,後來竟然成了模範夫妻。

有一次,房國晨受邀前去做客。

男的是廚房小白,他準備炒一個醋熘白菜,切好白菜,發現沒醋了,在廚房喊:「媳婦,是不是不能用醬油代替醋啊?」

房國晨一聽這問題就笑了。

沒想到朋友的妻子卻認真地回應:「太對了,不能。」

朋友的妻子對房國晨說:

「你別笑,以前他要是問我這種問題,我肯定懟他『廢話,你沒腦子嗎』然後我們就會吵起來。」

後來兩個人吵完冷靜下來,發現真沒什麼深仇大恨,大多是話趕話導致的生氣。

於是,他們約法三章,誰也不能用反問句回答問題,要允許對方犯傻,包容彼此的毛病。

我特別贊成一個觀點:除非你是為了復仇或激怒對方,否則輕易不要使用反問句。

說話,反映了性格;語氣,透露了內心。

當你能做到出口不使用壞語氣,就可以避免一半的溝通麻煩。

還可以使自己的形象、教養、親和力、說服力至少提升一倍。

看過一張寓意深刻的圖片:說話之前,請確保大腦已經連接。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圖中那個人一樣,講話之前不假思索,任由話語脫口而出。

後果往往是,讓別人難堪,也折損了自己的顏面。

一個人有再漂亮的外表,再高的學識,再聰明的頭腦,但若是一出口就傷人,再美好的品質也會被掩蓋。

從今天開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用反問句傷人。

開口之前先停頓三秒,留出思考的時間,看看裡面有多少是反問句。

好好說話,真的沒有那麼難。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20/213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