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東北人絕技 「寧可褲襠撕裂也不能在冰面滑倒」

世界上最穩定的東西有兩樣,一是雞頭,二是東北人胯骨軸。

每年冬天,這句真理都能得到最讓人信服的驗證。

前陣子,吉林長白山一景區在冰面上挖了一個淺淺的冰坑,生生變成了「南方人誘捕器」。

多少人抱著嘴裡塞燈泡、高鐵玻璃上貼手錶的好奇心走進來,結果在冰面上立刻像是改了鍵位,手腳根本不聽控制。

「東北3日游,冰坑裡就呆了2天。」

(順便提醒南方朋友真的不要輕易嘗試,不然有可能摔倒嗑松門牙。)

這邊網友們還在圍觀遊客的狼狽,那邊東北人卻已經默默給出正確答案。

只見一位大哥在冰坑底部來回橫跳,很快就利用慣性和離心力,從坑邊迅速逃脫。

@小江暢玩長白山延吉

@波浪玻璃店

在這一套讓人震驚的熟練操作中,大哥的動作和重心絲毫不亂。腳下的冰不像冰,倒像是橡膠跑道。

「東北人一到冬天自帶防滑系統,汽車有ABS,東北人有KBS(胯骨軸子穩定系統)。」

胯骨軸,學名髖關節,別稱大轉子。

或者可以稱之為東北人的外掛系統,讓他們能夠擁有在冰面上大步前行、絕對不摔的能力。

這技能原本並不顯眼,直到這兩年東北旅遊爆火。

跟南方朋友們見面一對帳,才知道這裡面的門道有多深。

東北明星魏大勛就曾在綜藝上被要求只穿襪子,在鋪滿了「雪」的光滑地面上追逐,還要完成轉圈等複雜動作。

眼看著對方隊伍的范丞丞都被滑到站不住了,魏大勛卻靈活得仿佛八音盒裡的小人。

在後來的雙人項目中,他更是堪稱頂樑柱、壓艙石,全程「端著秦霄賢在走」。

……不過我後來發現秦霄賢其實是瀋陽人。

至於為什麼沒有習得東北人的防滑天賦,可能確實是遼寧還不夠冷、冰面不夠多吧。

都說東北的地很滑,但「滑」其實是一種相對概念。

比如同樣是冰天雪地里的一段大理石下坡路,在南方朋友看來堪稱牛頓第一定律的天選實驗基地。

「踩上去的瞬間摩擦力仿佛消失了,如果不是旁邊的同伴扶我一把,我就會始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一直溜到江里去。」

扶著樹、邁著步,顫顫巍巍下了半天。結果發現旁邊的本地大爺徑直從自己身邊經過,腳和地面之間沒有發生絲毫滑動。

@不是吧文藝

仔細看,大爺在臨近下坡的時候,身體重心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調整。

大爺內心be like:「前面這小姑娘走得這么小心翼翼,這地一定很滑,我出溜過去吧。」

沒想到走過去一看——啊,不滑啊,那我還是走過去吧。

正如外網認為中國人都會功夫那樣,合理懷疑每個東北人在醫院出生時,都被接生大夫提前調試好了靈敏度。

不然你無法解釋為什麼上到7旬老人,下至3歲小孩,都能在冰面上保持動態平衡。

之前有南方遊客在哈爾濱景區玩雪圈,每次滑下來都需要自己提溜著雪圈,爬一段由被踩實的雪組成的上坡路。

雖說景區已經貼心在上坡上鑿出了一些方便踏腳的台階,但很多人走起來還是步履艱難。

前面的遊客正在「掙扎」,此時一位東北小孩哥從後面路過。

雲淡風輕地快走兩步,就輕鬆幫忙抬起了雪圈。

@羊城晚報

結果發現對方依然在腳底打滑,乾脆直接拿著雪圈大步流星爬上了坡頂,淡定得仿佛在走一段平路。

網友:「擱我,滑兩圈再給她送過去也來得及。」

@羊城晚報

東北人的防滑天賦,不僅表現為單純的穩定、不容易摔倒。

還在於從不受天氣和場地條件的影響,敢於迎難而上。

早八上課遇到大風天,再搭配前一晚剛剛凍實的冰面,看起來堪稱地獄級別的通勤難度——

但東北大學生們不語,只是一味地滑行。

@看齊新聞

結了冰的台階,普通人第一反應通常是繞道而行、防止摔倒。

但在東北,你很可能看到大批人群正在緩慢移動,仿佛在Cosplay大戰植物的殭屍。

「每次抬腳之後垂直落下,再移動重心踩實,只要腳與冰面沒有產生橫向的力,就不會失去平衡。」

@Lv嘚瑟一下

不過建議沒有豐富經驗的朋友還是別輕易嘗試,否則厚羽絨服可能也無法拯救你的波楞蓋和胳膊肘。

至於真的高手,已經不屑於用雙腿馴服冰面。

剛下過雪的玻璃棧道,沒經驗的人每跨出一步都得儘量收緊臀大肌,防止冷不丁來個劈叉。

這時一位騎自行車的大爺從容路過,車輪的扭動是他對慣性的馴服,手中的車把始終指向要去的方向。

@龍視新聞

聽到路邊小年輕操著南方口音的驚嘆「叔你好厲害」,大爺報以羞澀一笑。

眾所周知,在東北如果下完雪之後沒有及時清雪,積雪會在反覆的踩踏中變成一種白色的硬雪路面。

而在硬雪中間,會隨機刷新出一些條形的冰面。

這是南方人的障礙道,東北人的傳送帶。

也讓東北人掌握了自己防滑技能中的頂級招數——打出溜滑。

@海淀融媒

最近,經常會有南方朋友試圖在東北感受這一樂趣。

但通常以剛起步就腳滑、摔到七葷八素而告終。

(這裡提醒南方朋友不要輕易嘗試,預防受傷風險!)

看得很多東北網友一臉迷茫:「在我的印象中這個技能與生俱來,從小就會沒人教啊,沒摔過呀。」

@咦醬魚

不過咱們拍著良心說,這很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摔多了,早早形成了肌肉記憶。

畢竟很多東北人童年時習慣走的路面,經常是這樣的——

打從不記事兒的時候,就被爸媽帶著一跟頭一跟頭摔出來了。

五歲之前摔過的屁墩兒,練就了東北人非凡的胯骨軸。

@瀋陽新聞頻道

是的,胯、骨、軸。

就是,寶石老舅歌里唱的、一邊捂住腦門兒一邊晃的那個胯骨軸,能讓東北人瞬間變成人體冰壺。

@MR小劉

遇到冰面時收緊,用於保持平衡;快要摔倒時適當擺動,可以精準調節肉多不怕摔的屁股蛋率先落地減震。

「北方痔瘡少是因為整個冬天都在提肛。」

最近網上每個失敗出溜滑視頻底下,評論區里都有一大群東北人在給出自己的專業建議。

畢竟看著南方網友們咣咣往地上摔,任誰都忍不住嘬起牙花子。

@我的小雞毛叫七喜

只不過大家都在努力把肌肉記憶總結成理論知識的樣子,仿佛是中國人在教外國人學中文語法。

首先要掌握好助跑時機,確保在開始滑行的時候,前腳能準確地踩到條形冰面的起始點。

滑早了容易被摩擦力絆倒,滑晚了又會因為在冰面上跑步而失去平衡。

@小鶴鶴

在滑行過程中,要兩腳一前一後側滑、重心微微前傾。

兩手可以張開,但身體的其他關節一定要保持穩定。

一旦失去平衡,前摔要順勢展開身體,用手緩衝;後摔則用屁股著地,儘量側身。

重中之重是,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後腦勺,以及尾(Yi)巴根。

是的,作為一項複雜、成體系的高級技能,「在冰面上能維持平衡」絕不是東北人防滑修煉的終點。

更重要的,即使失去了平衡,也摔不壞。

很多東北人在看南方遊客摔倒時的樣子,會感到心驚肉跳。

「就這麼很平靜,沒有任何掙扎直不楞登的摔倒,也不知道轉個胯、邁個步!」

比推倒不倒翁更難的是推倒一個東北人。

因為無論他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觸碰冰面,都有可能借勢翻身而起,來上一段冰面街舞。(bushi

先來10米向前「連續傾跌」,再做兩個托馬斯迴旋,最後以滾輪伏地挺身的姿勢重新站起。

正如滑板界、滑雪界的那句名言:只要最後能站起來,中間的都可以算是「活兒」。

如果不是腳上只剩下了一隻鞋,你不會發現他剛剛摔得其實如此狼狽。

在應對摔倒這件事上,東北人甚至開發出了組合技。

在東北什麼才算好哥們、好姐們?就是當你在路上稍有趔趄,朋友玩命都得給你拽回來。

請欣賞下面這段經典的「教學畫面」,兩個女孩從斜坡上「打出溜」而下,領頭的女生因為速度太快失去平衡。

眼看著下一秒就要摔個劈叉+滑鏟——此刻她和她的同伴展現出了驚人的配合力。

@吳門府香童

失去平衡的黑褲子女生瞬間壓低底盤,原本高高抬起的右腿用力踩下,試圖完成重心從左到右的轉移;

而她的白褲子同伴原本都已經停止滑行開始邁腿了,發現手裡的同伴要摔,就又跟著右滑了一步。

同時右手巧妙地往下一拉,一邊給同伴借力一邊順著她的勁兒。

怪不得是南拳北腿,東北人寧可褲襠掙開線也不肯輕易倒下。

話說回來,東北人胯骨軸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所謂的「很防滑」,不過就是因為從小冰面走得多摔得多,所以天然有一些應對經驗。

有東北網友開玩笑:「咵嚓一下子、匡敞一下子、噗通一下子、啪嘰一下子、嘎巴一下子,我一聽就知道是以什麼姿勢摔的,嚴重程度如何。」

在網上各種段子背後,反而是東北人對待「滑倒」這件事的嚴肅態度。

事實上,每年冬天東北都會有不少人因為路面太滑而摔傷,其中不乏年紀大的老人。

正因為大家都知道冬天的冰雪路面是個多麼「要命」的東西,才會拿出十二分的態度對待。

你問一個東北人如何應對冰面,他或許會先像模像樣地教你「遇到冰面要么小步慢挪,要麼直接往前出溜」。

但最後肯定不忘補上一句——買一雙防滑的鞋吧。

如果說東北人真有什麼「冬天防滑竅門」,這或許才是真實的答案。

很多南方遊客到東北玩都會買UGG之類的羊毛靴,覺得好看又保溫;只有東北人最愛笨重大皮靴、大棉鞋,鞋底的防滑花紋深得堪比馬里亞納海溝。

從小摔過無數個屁股墩、大劈叉,深知自己的骨頭和韌帶才是最值錢的玩意。

前段時間網上還有個新聞,兩位東北大姨嫌鞋子不夠防滑,乾脆把兩個水果防磕碰網套捆在了鞋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或許也是每年都有1/4時間行走在冰面上的東北人的另類智慧。

就像最近在網上看到的「東北人教你出冰坑」,大多數人嘗試的也都是小冰坑。

畢竟當冰坑直徑大到一定程度,任誰也很難獨立擺脫地心引力的影響。

而拋開所有搞笑「作死」的行為藝術,東北人從小學到的防滑第一課就是——

「不要沒事挑戰大自然,這塊冰面感覺太滑踩不住,就換個地方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Vista看天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205/217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