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史中,李嘉誠是一個充滿爭議卻也不可忽視的名字。關於他在海外投資和撤資的消息層出不窮,最近更有傳聞稱李嘉誠在美國壓力下出售其在巴拿馬運河的管理權,再度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許多針對他的謾罵和攻擊,從之前高喊"別讓李嘉誠跑了",到今天將他貼上"賣國賊"的標籤。然而,在情緒化的爭論之外,值得我們回顧的,是李嘉誠在改革開放時期乃至此後四十多年裡,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出的獨特貢獻,以及作為一位商人,他承擔了怎樣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賣港"與"賣國"的詰責
李嘉誠多年來一直被冠以"地產大亨"的頭銜,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地都擁有大量投資和不動產項目。由於他的產業分布極為廣泛,從早年的地產業務到後來的港口、能源、基礎設施、零售業等,都能看到他旗下企業的布局。因此,"李嘉誠賣出資產"對於許多人來說就成了一種敏感信號,似乎只要他在某地出售產業或撤出資金,就意味著他不看好那裡的前景,或者在"耍手段"將利潤拿走;再加上大眾往往對於富商的國際性資金流動知之甚少,因此只要一有與"撤資""出售"相關的消息,便容易被冠以"看衰中國""賣港""賣國"的標籤。
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幻,美國在地緣政治、經貿衝突和戰略布局上頻繁施加壓力,無論是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法國還是英國等發達經濟體,也無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美國的種種掣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跨國企業和投資人調整海外業務布局、尋找更安全或更具成長性的市場,本身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某些人以"民族氣節"或"愛國情懷"來要求一家企業家族獨立對抗一個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這固然不代表我們就此否定愛國主義,也不意味著商業邏輯高於一切;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企業的本質是經濟組織,自身運轉所依賴的就是市場和資金的流動。讓一家企業僅憑一己之力抗衡強權,並不符合現實邏輯,反而容易讓出資人和投資者陷入更大風險。
被忽略的歷史功績
在李嘉誠身上,存在著被公眾經年累月忽視的另一面。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在航運和國際貿易上曾經面臨相當多的困難。由於中國當時與西方國家缺乏深入的經濟合作,外界對中國的國有航運企業並不熟悉,甚至存在種種疑慮與限制。很多外國港口對中國的遠洋貨船並不友善,或拒絕停靠,或提高泊位費用等,給中國出口貿易帶來相當大的阻力。然而,李嘉誠卻在那個年代大膽地抓住機會,通過個人及其企業的力量投資、興建、收購多個海外港口,為中國遠洋貨輪提供便利的停泊和裝卸貨設施,減少了阻礙與額外成本。
從長遠看,這既為李嘉誠的企業帶來了商業回報,也實實在在地為處於"閉關"多年、渴望打通世界市場的中國拓寬了航運渠道。有人或許會質疑"他賺了不少錢",但不能簡單忽略,這些商業投資在那個尚未完全融入全球化的時代起到了什麼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嘉誠為中國在國際航運業上邁出關鍵一步,提供了"敲門磚"式的幫助,也讓國人對國際海運模式有了更直觀的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