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中年以後,好運,都是自己修來的

作者:
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了凡四訓》云:「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人過中年,嘗遍世事艱辛,方知人生沒有從天而降的幸運。

那些看似偶然的柳暗花明,背後皆是日復一日的修行。

有人怨天尤人,在瑣碎中耗盡福氣;

有人靜心耕耘,於無聲處修出福田。

往後餘生,修好這三樣,福氣自來。

修得從容,平靜自在

《菜根譚》有言:「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中年人的累,三分在肩上,七分在心頭。

日子越往前趕,人越容易困在焦慮里。

可生活從來不會因為害怕而變好。

那些被慌亂打亂的節奏,最終都成了扎向自己的刀。

作家林清玄曾分享過一段往事。

有一年他遭遇事業低谷,新書滯銷,報社解約,一家人擠在老舊的公寓裡。

妻子抱怨米缸見底,孩子哭鬧著要買新書包,他整夜失眠,頭髮大把脫落。

一天清晨,他偶然路過菜市場,見一位賣豆腐的老伯,推著吱呀作響的板車,哼著小調緩緩前行。

老伯的豆腐被路人撞碎了一塊,他卻笑呵呵道:「碎了好,碎碎平安!」

林清玄怔在原地,突然明白:

人生如豆腐,碎了也能活出滋味。

他不再焦慮,每日清晨起床靜心,午後泡一壺粗茶,夜晚給孩子們講自己編的故事。

幾年後,他帶著《菩提系列》重返文壇,一舉成為暢銷書作家。

成年人的從容,是沮喪之後依然能笑對朝陽。

若遇事就慌,生活只會亂如麻;

若能靜下來,再難的日子也能理出頭緒。

中年人的智慧,不是看透世事,而是看淡得失。

曾以為過不去的坎,回頭再看時不過是鞋底沾的泥。

那些打不垮你的,終會讓你長出韌勁,磨出溫潤的光。

畢竟這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不肯轉彎的人。

當我們靜下心,沉住氣,前路自然開闊。

修得健康,體健神安

蔡元培說:"人的健全,不但靠飲食,尤靠運動。"

人到中年,身體是載著全家希望的船。

船漏了,再好的風景也成了險境;

身體垮了,再多的錢財也無濟於事。

清代江南有位佚名老郎中,留下過一張發黃的藥方。

他年輕時在藥鋪當學徒,見多了富貴人家求醫問藥。

五十歲那年,妻子突然咳血去世,他幡然醒悟:

治得了病,救不了命。

從此他每日寅時起床,先揉腹百下,再沿河岸慢走十里。

三伏天不開冰飲,三九天不烤炭火。

七十歲那年疾病橫行,城裡十戶九病。

他主動開棚施藥,在病人堆里穿梭三個月,愣是沒染疾。

有富商捧著銀子求長壽秘訣,他指著自己磨破的布鞋:「最好的藥不花錢,在你腳底下。」

臨終前,他將畢生所學的醫書付之一炬,只留下一句話:「日日勤動,勝過千年人參。」

健康是最欠不得的債。

那些省下來的鍛鍊時間,終會以另一種代價支付。

然而人們總在疼痛降臨時才會醒悟,有些失去無法彌補。

年輕時輕視的疲憊,會在某個清晨變成直不起的腰;

曾經忽略的隱痛,終將成為夜裡輾轉的刺。

世上最公平便的是時間,你如何對待身體,歲月便如何回饋你。

遲到的珍惜換不來失而復得,持久的自律才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負責。

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堅持鍛鍊,把自己活成一座不垮的山。

修得善良,福運常來

古語有言:「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

人活到一定年紀就會明白:

善良不是軟肋,而是護身的鎧甲。

你為旁人點亮的燈,遲早照亮自己的歸途。

晚清江南有位粥鋪掌柜,留下過一段佳話。

那年大旱,糧價飛漲,他的粥鋪本可趁機斂財,卻日日熬三大鍋薄粥施捨災民。

妻子哭著拽他衣袖:「米缸見底了,自家孩子都喝不上稠的!」

他低頭往灶膛添柴:「餓死別家娃,咱家娃也活不痛快。」

幾年後匪患肆虐,鎮子遭劫。

暴徒衝進粥鋪時,領頭的那人卻突然跪下。

原來他正是當年餓暈在街邊,被掌柜灌過半碗熱粥的少年。

全鎮店鋪皆被洗劫,唯這間破粥鋪秋毫無犯。

善念是渡人的舟,也是自渡的槳。

那些你予人的溫暖,不會即刻返程,但總會在某個雪夜,化成炭火送回你掌心。

中年人的善良不需驚天動地:

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電梯裡為別人多按一層樓。

這些沉默的體諒,比嘴上的祈福更能積攢福報。

正所謂金銀堆不出福氣,算計換不來平安。

世道再涼薄,也凍不僵滾燙的心。

《小窗幽記》中講:「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命運不由天定,而是藏在每一天的選擇里。

修從容者,跌宕起伏皆是風景;修健康者,風雪撲面猶能長歌;修善良者,跌落谷底亦有階梯。

當我們不再抱怨時運不濟,而是低頭修繕自身,終會明白:

所謂好運,不過是厚德載物的迴響。

願你我修好這三樣,往後餘生,日日是好日。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國學生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25/222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