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凌晨四點的養老院不忍細看,人到晚年誰不是一場淒涼

人到晚年你就會明白,所有的家庭關係,都是有因果的。年輕時你為家庭付出多少,家人才會回饋你多少。 善待自己的家人,扛起應有的責任,才是我們年輕時為自己存下的養老金。

01

你見過養老院最真實的樣子嗎?

在博主@我叫胖靜呀的鏡頭下,凌晨四點養老院長長的走廊兩側都是緊閉的房門,慘白的燈光下,鴉雀無聲的院子裡,空氣仿佛都凝滯了。

拐角處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拄著拐杖,佝僂著身子在往返踱步。

不知是因為病痛,還是失眠,老人就這樣來回走著,一直走到天亮。

白天的養老院也是同樣的安靜。

除了偶爾響起的呼叫器,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剩下的時間老人們幾乎就一直在床上。

有的在床邊發呆,有的臥病在床,無法起身。

一天24個小時,有20個小時他們都在用睡覺打發時間。

在養老院工作的小高,也曾用視頻記錄下凌晨的養老院。

凌晨1:40,瘦削的奶奶做了個噩夢,驚醒後的她準備就這樣睜眼等到天亮,因為空蕩蕩的屋子裡,她一個人實在是害怕;

凌晨2:00,一個身材魁梧的爺爺,光著身子只穿一個紙尿褲站在門口,原來他是因為尿濕了床鋪,不好意思打擾護士;

凌晨三點,一個老人端著臉盆走到盥洗室,原來老人之前在部隊工作,十分注意儀表,只要一閒下來,就強迫症似的往洗漱間跑。

夜晚的養老院比白天更「熱鬧」。

因為漫漫長夜折磨著每一個難以入睡,卻又容易驚醒的老人。

我們總以為在養老院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人照顧,裡面的老人應該是悠閒的,是體面的。

但養老院最真實的樣子,其實是壓抑的,空虛的、無聊的。

那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遲暮之感,那是被疾病和衰老消耗的無可奈何,那是萬千心事在心頭卻無一人可言說的孤獨寂寞。

躺在床上的老人,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可他們卻得不到嬰兒擁有的那般關懷。

大小便不能自理,吃不下的飯菜從嘴角流出……

從他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晚年最殘酷的真相:人老了,失去的不僅是年華,還有尊嚴和希望。

02

不住在養老院情況會好嗎?

網友@廬西酒徒講過自己家的故事。

他說,自己的奶奶是84歲離世的,在此之前全家人整整照顧了十年。

他父親本身是一個特別愛旅遊的人,但為了照顧奶奶,這十年裡就出去過一兩次。

因為出去就要意味著委託別人照顧,玩不踏實。

而他媽媽不放心爸爸一個人住在那,便每天騎車往返。

直到有一天,他媽媽在下雪摔倒後,也開始小住。

就這樣,他父母每天下班後的生活,只能圍繞奶奶進行。

這位網友也每逢放假時,就回家陪奶奶。

按理說,這個被全家照顧的奶奶,應該過得很好吧。

其實也沒有。

他的父親每天晚上回來做完家務,把奶奶收拾利索就回屋看電腦。

母親則因為住不慣,經常抱怨。

而他奶奶本人,因為太胖再加上走路不方便,很少出門,也很少有人來看她。

每天不是自己在那看電視,就是在窗邊看風景。

到最後幾年,因為糊塗看不懂電視,整天獨自一個人在那裡睡覺。

他說,奶奶好像一棵植物,而父親就是綁在植物上的一隻飛鳥。

一邊是無法推卸的責任,一邊又是無法兼顧的糾結,每個陪在身邊的人都感到很內疚。

後來奶奶走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父親每逢節假日可以出去旅遊了,媽媽住回了自己家,而他假期也不用再一直守在家裡。

看完後,有點悲涼。

我想,這種夾雜著悲傷與愧疚的釋然不是人性的黑暗。

只是在這個年輕人被996逼成了社畜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被生活圍剿,孝順不再關乎個人的品格,而是一種有心無力。

03

有位作家曾講過自己在醫院遇到的一位阿姨。

阿姨70多歲的年紀,自己住在醫院,沒有親人看護,吃喝拉撒都由看護料理。

因為覺得飯菜不好吃,她請作家幫忙點了個外賣,順勢聊起了自己的一生。

她23歲結婚,25歲生了一個兒子。

由於老公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把孩子拉扯大,40歲那年,老公得了慢性病調崗回來。

她的生活愈加忙碌,不僅要忙工作,還要照顧老公,輔導孩子,贍養公公婆婆。

60歲那年,她老公去世,孫子出生了。

兒子一個電話,她二話不說,收拾了行李就去兒子的城市幫忙帶孩子,一帶就是9年。

之後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她回到自己的房子裡開始獨居。

但是人老了,難免出現點意外。

有一次下大暴雨,她去關窗戶的時候,因為地滑摔倒在地,右臂和右腿都骨折了。

她忍痛爬著夠到了衛生間門外的手機(她為了防止意外,在廚房、衛生間、臥室等幾個主要活動區都放了那種老人用的大嗓門手機),打了急救電話……

醫院聯繫了她兒子,她兒子匆忙趕過來,脫口而出的關心變成了埋怨:「早就跟你說了不要逞強,自己一個人住就小心點,這下可好,傷筋動骨100天,我們怎麼照顧你?」

一邊說著,一邊接了好幾個電話,眉頭緊鎖。

她知道兒子特別忙,要經常出差,兒媳是班主任,也特別忙。

反倒卑微地跟兒子道歉:「都怪媽不好,不過醫生說多吃鈣片,很快就好了,我一個特要好的老姐妹會照顧我(其實是她自己請的看護),你安心工作去。」

兒子當晚就趕飛機走了。

她拉著看護的手,眼淚汪汪地說:「希望你對我好一點,盡心一點,不要欺負我,我拿你當親人了,我會按時足額付工資。」

聽完後,作家很是感慨。

阿姨什麼都沒有做錯,她只不過是變老了而已。

年輕的時候,她為孩子遮風擋雨,年老後卻成了兒女的手下敗將。

04

有人說:這屆中年人註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

殘忍又真實。

我們這一代,兄弟姐妹三五人是常態,有兩個都算是少的。

大家照顧起父母來,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的下一代則多是獨生子女,即便有兩個孩子的情況也已屬難得。

他們正面臨著比我們更嚴峻的經濟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們想為我們養老,也是有心無力。

到了晚年,誰的生活都會是一場腥風血雨,誰都不會是幸運兒。

晚年的第一場腥風血雨,是身體的衰老。

許多人到了晚年,開始與各種慢性疾病為伴。

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這些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都悄然而至。

曾經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變得困難重重。

走路需要拐杖,上下樓梯需要攙扶,甚至連吃飯都需要小心翼翼。

而有的老人,卻還能去樓下跳跳舞、下下棋,有事沒事出去旅遊。

而這,都緣於他們人生的前幾十年對健康的投資。

老人的第一位就是攢健康,儲蓄健康比儲蓄錢管用。

健康飲食,營養均衡,少吸菸少喝酒;學會規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證優質睡眠;堅持鍛鍊身體,合理運動,注意適時適量。

一個健康的身體,就是晚年美好生活的最大保障。

如果說身體的衰老是晚年的第一場腥風血雨,那麼心靈的孤獨則是第二場,甚至更加致命。

年輕時我們被工作、家庭、社交填滿,生活忙碌而充實。

然而到了晚年子女成家立業,忙於自己的生活;退休後,又失去了社會身份不再被需要。

許多人感到自己不再被需要,甚至被社會遺忘,於是開始陷入回憶,懷念過去的輝煌與熱鬧。

然而,回憶越是美好,現實越是殘酷。

這時,如果能有個人跟自己談談心,說說話,或者有個愛好能讓自己沉浸進去,也不失為一劑對抗孤獨的良藥。

你可以培養一個愛好,讀書、旅遊、書法……用興趣來安頓身心;

你可以多交點朋友,儲蓄友情,晚年時約上二三好友,賞花品茶,享受生活的愜意。

無論如何,手頭一定要有點事做,才不至於一直活在過去。

晚年的腥風血雨,還體現在經濟壓力上。

現如今,網上有很多新型的養老方式:跟志趣相投的老友抱團養老,或者乾脆旅行養老。

每一樣都惹人羨慕、令人嚮往,但這些無一不需要金錢的鋪墊。

俗話說:手中有錢,心中不慌。

當意外和疾病發生時,存款就是抵禦風險和掌控生活的最大底氣。

所以,無論何時,一定要學會攢錢,給自己留一筆存款,才是晚年最大的遠見。

晚年的第四場腥風血雨,體現在家庭關係的考驗上。

風燭殘年之際,有的老人有晚輩盡孝膝下,逢年過節還能有家人常伴,燈火可親的溫暖。

有的老人卻落得個慘澹光景,平時子女不會打電話來問候,生病時也沒有親人到醫院照料。

人到晚年你就會明白,所有的家庭關係,都是有因果的。

年輕時你為家庭付出多少,家人才會回饋你多少。

善待自己的家人,扛起應有的責任,才是我們年輕時為自己存下的養老金。

前幾年,有一本《養老,你指望誰?》的書火遍全網。

書中列舉了所有當時存在的養老方式,但結尾還是得出了一個扎心的結論:

「子女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們得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當生命走向最終場,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靠自己硬朗的身體,靠自己內心的充盈,靠自己承擔過的責任。

養老是件未雨綢繆的事。

只有提前給自己鋪好退路,才不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6/222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