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熱湯藏五大危機 怎么正確喝湯

俗話說「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由此可見喝湯對人體健康的好處有多大。調查也發現,營養良好的人大多是經常喝湯的人。然而,有利也往往有弊。您可能不知道,餐館裡的湯多喝有損健康。本文告訴您,喝湯也要講方法,否則可能危害健康。

時間危機太久增痛風風險

老湯更鮮美,特別是熬骨頭湯時,有些人會煮上2-3小時,力求入味。其實,熬太久對口味的提升十分有限,但嘌呤含量卻會增加,並因此增加痛風風險。

建議控制好熬湯的時間,青菜與海鮮搭配的湯,熬製時間最好在半小時以內,肉湯和骨頭湯,時間可適當延長。隨著廚具工藝的精進,壓力鍋、砂鍋等器皿不僅能提升湯的口感,還可以縮短時間,因此,使用這類鍋熬湯時,最好不要超過1個半小時。

溫度危機太燙傷食道

有些湯需要一定的溫度維持口感。比如,生滾魚片湯,一旦放涼,魚肉就會略帶腥味,趁熱喝才最鮮美。

研究表明,常吃燙食的人,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的風險將會增高。因為口腔、食道等上消化道黏膜十分柔嫩,承受不了過高的溫度,喝湯溫度保持在60℃以下為最佳,超過則會對口腔和食管黏膜造成損傷。如果長期食用燙食,黏膜一直處在損傷階段,就會誘發黏膜的癌前病變。

喝湯時,感覺不燙且喝完後有微微出汗感為宜,有助於加速身體的代謝循環。兒童的黏膜更細嫩,湯的溫度應該更低一些。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在夏天也不要喝冷湯,冰品會刺激脾胃、影響消化。喝前把湯稍微熱一下,還可以起到消毒作用,防止夏天細菌的滋生。

鹽份危機攝入過高

熬湯時加點鹽不僅能提升口感,更能起到補充水分和鹽分的作用,但放鹽量一定要控制得當。

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超過5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的建議是不超過6克。但我國居民目前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的2倍以上,並可能因此導致了血壓的上升,使腦卒中、心臟病及腎病風險增加。

煲湯時除控制放鹽量外,放鹽的時機也很重要,最好等湯快熬好時再放。

用量危機每次一碗即可

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其實並非如此。

無論飯前喝湯,還是飯後喝湯,更多的是源於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各有利弊。比如,飯前喝湯雖然能增強飽腹感,減少食物的攝入量,但若喝得太多也會沖淡胃酸,影響食慾。特別是小孩,一旦營養攝入不均衡,就會對成長發育造成影響。

飯前或飯後喝湯並不是最重要的,喝湯時應該控制的是速度和湯量,儘量放慢速度,每次一碗即可。研究顯示,放慢自己的吃飯速度可以有效減少食物攝入量,因為飽腹感總是滯後於實際攝入量。喝湯也是如此,慢點喝有益於營養的均衡攝入。

器皿危機餐具存隱患

耐高溫的樹脂碗、仿瓷餐具等,由於輕便美觀,不怕摔碰等優點,正在贏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然而,用這類餐具盛熱湯,卻存在不小的健康隱患。比如美耐皿,由一種三聚氰胺甲醛合成的樹脂製成,具有美觀耐用的特點。這種材料在高溫下並不像宣傳的那麼穩定,當溫度超過70℃時,就會有部分三聚氰胺溶於食物中。雖然溶出的三聚氰胺並未超標,但長期用這種碗喝湯,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潛在影響。

其他一些塑料器皿,在盛放熱湯時也存在類似隱患。建議多用陶瓷餐具盛湯,煲湯時也儘量用砂鍋等器皿,不僅健康,而且更加美味。

在家熬湯時可以加點適合自己的「料」,調味並增加保健功效。根據身體狀態的不同,加「料」也要有所區別:老人可諮詢醫生加入枸杞、當歸等中藥材作為滋補,但應少喝老湯,以免嘌呤和鹽的攝入量過多;孩子喝的湯中則要少放枸杞、當歸等滋補食材,建議多加肉和蔬菜,以均衡營養;健康成年人,以適量蔥姜調味最好。

喝湯所隱藏的五大健康危機也是可以避免的,希望朋友們能對此有所了解。若是實在想喝湯了,最好在家自己熬製。

相關閱讀: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湯類

1、晨起最適合喝肉湯,因肉湯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在體內消化可維持3-5小時,避免人們一般在上午10-12點這個時段易產生飢餓和低血糖現象。

2、不同季節喝不同的湯可以預防季節性疾病。如夏天宜喝綠豆湯,冬天宜喝羊肉湯等。

3、體胖者適合在餐前喝一碗蔬菜湯,既可滿足食慾,又有利減肥。體型瘦弱者多喝含高糖、高蛋白的湯可增強體質。

4、孕產婦、哺乳女性以及老人、小孩可在進食前喝半碗骨頭湯,補充身體所需的鈣。注意,骨折病人不宜喝骨頭湯。

5、月經前適合喝性溫和的湯,不要喝大補的湯,以免補得過火而導致經血過多。

6、感冒的時候不適合煲湯進補,就連品性溫和的西洋參也最好不服用,因為這些油膩的湯容易加重感冒症狀。

7、喝湯不能長期只喝一兩種,應該各式湯飲交替,更能增加食慾,平衡營養。具有食療作用的湯要經常喝才能起到作用,每周喝2-3次為宜。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健康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428/54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