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東海一梟:駁資中筠的「五四」觀

作者:

資中筠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並沒有使文化斷裂,而是把中國最優秀的傳統精神和新思想結合起來了。理由有三:一曰「五四運動」的反傳統的方向是向前進的;二曰「五四」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傳統文化修養非常深的一批知識精英;三曰:實際上他們選擇的新文化並不是否定所有的傳統文化、所有的傳統美德。

三個理由都不成立,是「非常錯誤而且是荒謬的」。

一,反傳統的方向是歷史性的文化、道德大倒退。科學和民主當然是好東西,進步的東西,但反掉傳統,它們在中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註定求之不得,關此,歷史已經做出嚴厲證明。

資中筠錯誤之一,是把傳統與科學和民主對立起來,把傳統等同於「頑固的舊禮教和僵化的思想以及風俗習慣的束縛」。她不知道,某些制度、思想及風俗習慣的不良,正是清政府偏離中華道統、政治嚴重失德造成的。正確的做法是回歸中華正道而不是打倒孔子反掉儒家。

資中筠說「三綱五常底下怎麼可以講民主和平等」,殊不知五常乃是仁義禮智信,反掉五常,別講民主和平等,連基本人性都會喪失。至於三綱,完全可以進行現代性轉化,況隨著君主制的消失,其中「君為臣綱」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

二,「五四」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半吊子小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後來的魯迅等,無不缺乏經學修養,昧於儒佛道,昧於歷史真相、文化真理和心性真諦。胡適西學不錯,中學同樣一知半解。

他們中或有人能寫舊詩,或有人飽讀古書,但說到「飽讀經書」通經致用,那是半個也沒有。以中華標準衡量,在「庸人、士、君子、賢人、聖人(大人)」序列中,他們連君子甚至士都算不上,因為君子是指具有一定經學修養而建立了基本人格者,士也要「有志於學」,特指儒家經典和六藝。這些人完全沒「有資格來說什麼是應該保留的,什麼是應該揚棄的。」

三,不論是從效果上、事實上還是「道理」上來說,中華文化都斷裂了,斷裂得空前徹底。儒家是華文化主統,孔子是儒文化代表,打倒孔子反掉儒家,就否定了中華文化的根本,否定了傳統道德的原則。主體不立,還奢談什麼「吸取外來文化之精華,以復興我中華的精神。」

當然,相對文革而言,五四倒孔反儒還是比較「文質彬彬」的,而軍閥和國黨也不乏傳統修養,故「五四」以後教育和文化事業並未完全學絕道喪。相對「解放後」的知識群體,資中筠的老師輩們的文化道德水準普遍高些。不過智慧也已經普遍低劣,喪失了辨別學說高低優劣、人物善惡正邪的能力。馬家幫問鼎中原,就得到了眾多知識人的信仰和追捧。

所謂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引進了一些新思想,卻把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打斷了,把正知正見和正常價值觀打掉了,為歪理邪說泛濫和馬主義成為主流掃清了障礙、開闢了道路。

文革在政治上固然無雙無對,在文化立場和態度上則與五四一脈相承。《易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可以說,文革的惡果,就植根於五四倒孔倒儒的反傳統運動,是五四在政治上的邏輯結果。

資中筠提到「貴族精神里有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很好。這種精神和責任感,西方傳統中有,中國傳統中更豐。儒家內聖學和「天爵」說,強調的正是道德良知的高貴和尊嚴,儒家外王學,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承擔。

東海一梟2012-5-2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05/128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