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大概是近幾年很多人生活的「主旋律」。
都說「普通人的錢不是賺出來的,而是省出來的」。
這話說著輕鬆,但真做起來才發現: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有人想嚴格限制自己的支出,結果卻變成「前兩天一點不買,後兩天狂買一堆」的報復性消費。
有人則選擇「用更少的錢買質量更次的產品」,結果不僅退貨率變高了,生活品質也隨之一路下滑。
那到底有沒有「既能少花錢,還不降低生活品質」的「省錢秘籍」呢?
最近,一批網友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跟著爸媽學省錢。


網友夏天最近想買兩床新的被褥子。
她先是去家門口的商場逛了一圈:
凡是能看上眼的被褥子,都是知名品牌,一床就要五六百塊。
「這一下就要花掉一千多,好心疼。」
夏天又去某寶找:
褥子倒是挑到滿意的了,價格也能接受。
但她翻完評論區後,又猶豫了:
「這被子有味道,曬了好幾天太陽也沒散。」
「我懷疑,這被子的填充物不是純棉花。」
「被子太沉了,運費險不足以支付退貨時的運費。」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夏天的媽媽給了她一條「新思路」:
「不如,我帶你去咱家附近的家紡市場看看吧。」

家紡市場位於老城區的一個塑料大棚里。
會來這兒逛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
夏天跟著媽媽,走到一個手工棉被店。
「咱家的被子,這些年都是從這兒做的。」
店裡的老闆娘向夏天展示了各種棉花和布料。
價格也划算,最貴的棉花做一床被褥子也不過200多塊。
除了貨好,老闆娘的服務態度也很到位:
在縫褥子之前,會先把外面的棉布洗好晾乾。
等褥子做好了,還會給客人送貨上門。
夏天當即拍板,訂購2床被褥子。
後來,夏天躺在新買的褥子上,感覺這波兒錢省的很有滿足感:
「不僅和商場裡的貨一樣舒服,價格也便宜。
最重要的是,還多了眼見為實的踏實感和親自挑選的樂趣。」

除此之外,父母輩還有幾個常見的省錢思路,也值得分享:
1)物盡其用
既然花了錢,就要「榨乾」物品的每一分價值。
例如,倒不出來的乳液,會倒放在罐子裡,快用完的洗髮水,會兌點水搖一搖,這樣就都還能再用幾次。

圖源@網友晶晶的小馬甲
2)堅持長期主義
一樣東西,只要沒壞就會一直用。
像我媽媽買東西就在乎質感,不追求潮流。
年輕時買衣服,就愛買「耐看+質量好」的。
這樣一件衣服能穿十幾年,不壞也不過時。
她總和我說:
「買東西,在精不在多」。
「用貴一些的價格,買質量好的東西,用的足夠久,算下來也是省錢了。」
3)一物一件
對於同樣功能的東西,只買一個
喝水的杯子,一人一個。
冬天穿的保暖內衣,一人2套,夠換就好,穿壞再買。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東西。

十點君翻過許多網友的帖子,關於「在吃上爸媽都是如何省錢的」,大家的回答很統一:
戒外賣,自己做飯;
戒網購,親自去菜市場買菜。

外賣固然方便,但隨便點份快餐,就要二三十。
同樣的菜,若是自己做能省一半。
網購來的蔬菜雖然清洗乾淨,包裝精美,但都「量少價高」,也很容易還沒吃完就放壞了。
遠不如去菜市場「吃多少買多少」來的新鮮划算。

不過,同樣是「自己買菜自己煮」,裡面也有不少省錢的「門道」。
豆瓣網友@半糖冰美式分享的自家父母的「省錢經」,很值得大家參考。
1)互惠互利
因為常年去菜市場買菜,所以網友父親把家周圍的菜價摸的門清兒:
哪個市場什麼時間哪樣東西最便宜。
每天早上,網友父親都走固定的買菜路線,去固定的攤位買菜。
因為是攤販們的老主顧,同樣的菜色,父親買就會更便宜些。
同時,如果家裡親戚誰家要辦點「大事」需要採購,父親也會把他們介紹給自己熟悉的攤販。
這樣一來,網友父親和攤販們就達成了「互惠互利」的共贏。

2)做個有心人
我們都知道,批發的價格比單買更便宜。
網友愛吃海苔,常從網上買幾大包回來。
後來,媽媽注意到了包裝袋上的二維碼,添加了廠家的客服微信,然後直接從廠家批發了一大箱海苔,比網購便宜多了。
無獨有偶。
網友父親發覺近期市場裡的叉燒包漲價了,就留心觀察了一下。
發現店鋪里的叉燒包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快遞小哥直接送成品上門的。
於是,父親就和網友商量,看能不能直接找到批發的商家,從人家那兒買。
你們別說,在一番研究下,還真找到了。
價格的確比市場上便宜了不少。
3)巧用時間差
逢年過節,市場裡的物價都會翻倍。
所以,網友父親往往會提前儲備年貨。
每次去市場,看到哪個東西物價低,就多買些存在冰箱裡。
尤其是大閘蟹之類的活鮮,會提前買回來馬上放進冷凍。
吃的時候,再拿出來解凍蒸煮就行。
這樣不僅價格便宜,還保證了肉質鮮美。

相較容易「不拘小錢」的年輕人,父母輩在儲蓄上大多有個核心理念:
積少成多,不小看任何一分錢。
過去網友總覺得,存錢要湊整,且要一次性存個「大錢」。
但他媽媽卻說:
「有500存500,有1000存1000。
錢放在手裡,很容易就花掉了。
倒不如有多少存多少,這樣長期下來,也能攢不少錢。」

也有網友的父母是體力勞動者,本職工資夠家裡的基礎開銷。
但為了多攢點錢,他們會額外接點「私活」。
母親會做上門保潔,住戶不要的廢品、舊衣服、紙殼,她都會拿去賣掉。
這樣一個月能多賺一兩千元。
父親則和零食鋪達成合作,會定期去收店裡的舊紙殼,然後再去遠一點的地方賣掉,可以賺2毛/斤的差價。
這樣一個月下來,也能多賺1000元。
除了「積少成多」外,十點君還發現很多會存錢的父母都堅持:
先存錢,再支出。

圖源@網友lida不是力氣大
例如夫妻兩人的工資,誰賺的少,就花賺的少的那份。
另一份留點備用金,其餘全都存起來。
然後再根據手裡的錢,來規劃每個月的開銷。
我們都明白:
在當下的大環境裡,錢是越來越難賺了。
因此不論賺錢還是攢錢,比起追逐「大目標」,不輕視每一分小錢或許可行度更高。

之前在某音上刷到,博主@小暖阿姨分享的「父母退休後的旅居生活」,蠻觸動我的。
小暖阿姨的父母退休後,就開始了逐海而居的自駕游。
為了過上「低消費但高品質」的生活,叔叔阿姨有一套自己的「省錢哲學」。
花銷最大的住宿,他們不用手機app預定,而是每到一個新地方現找。
為了能住到「又便宜,體驗感又好」的地方,還常常會找些偏僻的小鎮。

其次就是吃飯。
叔叔阿姨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先找附近的菜市場。
然後購買當地的時令蔬菜和剛從海里撈上來的魚蝦,自己回來做飯。
如果他們住到了沒有菜市場的地方,就會「隨機應變」,跟隨當地人一起生活。

例如住在海南樂東的鄉下時,當地只有一個賣菜的小販。
每天小販開車來時,街坊鄰居都奔走相告,大家一窩蜂地去買菜。
因為去鎮上的大超市要開車,鄰居們就會搭著叔叔的車去。
作為「回禮」,鄰居們也會和叔叔分享家裡種的蔬果。

叔叔阿姨還收到過環衛工人送的椰子。
因為當地人煙稀少,很多椰子都沒人吃。
除了這些「大事」,小暖阿姨的父母在生活的「犄角旮旯」里也有著精細的智慧。
像是帶著捲起來就能走的矽膠案板和塑料片小刀,方便做飯又好攜帶;

又或是把雞蛋托剪成4格的小塊,把吃不完的雞蛋裝在裡面,摞在小紙箱裡帶走,不占空間也不怕把雞蛋壓壞;

還有在汽車的座椅上裝個擋板,困了就放下來靠著睡覺,醒了可以馬上收起來。
每次看到父母的生活,小暖阿姨都忍不住感慨:
「爸媽的生活智慧,讓生活在北京只會打卡網紅餐廳的我,自愧不如。
這樣的日子,才真正觸摸到了生活的實感,流動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十點君也有同感。
在做這期選題時,我有一個感觸很深:
那些真正省下錢,且不降低生活品質的父母們,往往是有大智慧的。
他們對於生活有更深刻的原生體驗與觀察:
在和人的互動中,享受著「互惠互利」的快樂。
在和柴米油鹽的交手中,把日子過得更有滋味。
省錢,不過是父母們努力生活後的結果。
而這些,是整日泡在網際網路上,直接汲取網友二手經驗的我們,所無法體會的。
也難怪有人說:
「以前總『嫌棄』爸媽跟不上時代。
直到我後來吃虧多了,才發現生活能教會我們的,不比網際網路少。」
祝福每個人都有更多省錢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