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煤價連年下跌、電廠庫存暴漲、發電量暴跌,但中共國的居民電價卻悄然持續上調。各地藏在峰谷計價、季節模式與特種附加費中的「隱性漲價」,令電力消費者在不知情中默默承擔超千億的制度性負擔。誰在埋單?誰在獲利?
旅德水利專家王維洛5月20日在美國議報發文分析,2021年起,中共政府以煤價飆升為由上調電價,全國多地限電,動力煤價格一度從475元/噸暴漲至2500元/噸,火電廠「發一度電賠一毛錢」。國家發改委稱電價需「反映供電成本」,各地隨即普遍上調電價並引入尖峰電價制度。
然而2022年起,煤價迅速回落,至2025年跌至725元/噸以下,港口庫存同比激增,工業用電量大跌,電廠負荷率僅60%。儘管電力嚴重過剩,電價卻未見下調,反而以「精細化結構」形式持續上漲。
以廣東為例,2025年第一檔電價已漲至0.6629元,較2017年增長14%。第三檔用電價格已接近1元/度,尖峰時段實際遠超帳面。與此同時,供電煤耗從307克下降至304.8克,顯示發電效率提升。
究其根源,已非煤價,而是中共財政的系統性緊縮。在土地財政崩盤後,各地通過水、電、氣、交通等國有壟斷渠道補充財政收入,「漲價」成為另一種「隱性徵稅」。
更令人震驚的是,電價中還長期包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三峽基金)與「大中型水庫移民扶持資金」等特種附加稅,前者原用於三峽工程,1992年設立,雖工程早已竣工,基金卻至今未取消;後者截至2021年已累計收取4262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這些附加稅合計已徵收6743億元人民幣,而電力消費者從未被告知。這種缺乏透明度、逃避審計監督的「電費稅制化」,成為中國民眾沉默承擔的一項「系統性負擔」。
2025年電價上漲的本質,並非市場調節,而是統治邏輯凌駕經濟邏輯的體現。消費能力疲弱、收入停滯、物價上行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漲價不僅失去正當性,更引發公眾對「脫貧奇蹟」真相的質疑。
真正支撐三峽工程與庫區扶貧「政績」的,並非統治者,而是億萬被動埋單的普通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