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男性的隱性抑鬱真的太少人關注了,怎麼識別

一、他們沒有說「我不行了」,但早就已經崩潰了

凌晨兩點,車水馬龍的城市終於熄了燈。

計程車司機阿誠在朋友圈發了兩句話:「人真的會被耗干。」

三天後,他被發現死在車內,空調還開著,手裡握著那支他常抽的「便宜煙」。

他不是網紅,不是公眾人物,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

只是一個普通男人,一如千萬個「沒事的」、頂著壓力的、沉默生活著的男人。

他沒有被診斷為抑鬱症,也沒有告訴任何人他「撐不住了」。

可他的故事,就這麼悄然地,在這個社會的角落劃出一道裂縫。

人們在驚訝之餘,說:「他不是一直都挺正常的嗎?」

而這正是男性抑鬱的隱匿之痛。

他們崩潰的方式,總是沒有預警,也沒有台詞。

他們的抑鬱,不是哭泣,不是傾訴,而是沉默、沉默、再沉默。

最終如刀子划過水面,沒有聲音,卻足夠致命。

二、男性抑鬱像是「偽裝成功能正常的怪物」

2024年發表於《Nature Mental Health》的一項大規模心理健康追蹤研究指出:

「在18-55歲的男性中,有超過63%存在抑鬱症狀卻從未尋求過心理干預,其中約40%的個體呈現出『功能性抑鬱』。

即儘管情緒已高度受損,卻仍維持工作、人際及日常行為的基本運轉,外人幾乎察覺不到。」

這意味著,大量男性正處於一種「看似正常、實則崩潰」的心理狀態中。

他們依舊準時打卡上班,笑著說「沒事兒」,甚至在家庭聚會上講冷笑話取悅父母。

但夜深人靜,他們可能一個人抽光整包煙,或坐在馬桶上發呆一個小時。

沒有人知道,那些被忽略的沉默,其實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們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從來不被允許有問題」。

三、男人不是不崩潰,而是沒地方崩潰

你還記得著名影星金凱瑞(Jim Carrey)在一次採訪中那句廣為流傳的話嗎?

「抑鬱並不是你『太弱』了,它是你靈魂厭倦了假裝快樂。」

這句話出自一個全世界最會「演喜劇」的男人之口。

他的抑鬱不是在熒幕上崩盤的,而是在聚光燈熄滅後,在躲在房間不願見人的那幾年。

他曾經歷極度的低落、睡眠障礙、自我否定和長時間的孤立。

他揭開了現代男性情緒的一個隱喻:越會「演」的人,越可能早已被痛苦淹沒。

而我們的社會,卻總是誤解他們的「沉默」為「無事」,誤解他們的「獨立」為「堅強」,誤解他們的「忍耐」為「沒有問題」。

我們給予他們的是責任,是期待,是標籤,卻很少給出空間、理解和允許脆弱的權限。

四、真正需要勇氣的,是承認你不行了

卡爾·羅傑斯,這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巨擘,曾說:

「當我能夠真實地接納自己不完美的樣子時,我才真正開始改變。」

可我們卻告訴男人:「別軟弱」、「控制情緒」、「男人不能哭」。

於是,他們成了自己的囚徒——情緒崩潰時不敢開口,心理痛苦時自覺恥辱,甚至將求助等同於「失敗」。

男人不是不痛,而是社會從未教會他們如何表達痛。

五、男性抑鬱是一場集體沉默的瘟疫

在心理學家Terrence Real的著作《我不想談這件事:男性抑鬱的隱秘危機》(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中,他寫道:

「男性抑鬱往往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偽裝出來,比如工作成癮、憤怒爆發、酗酒、沉迷運動、甚至性成癮。他們不是不抑鬱,而是用男人被允許的方式『活著』。」

這本書堪稱男性抑鬱領域的警鐘。

他指出:在絕大多數文化結構中,男性被系統性地剝奪了「心理自我修復」的工具。

他們連「我不行了」都沒辦法說出口。

這不是某一個男人的問題,而是一整個性別在心理健康面前的結構性失語症。

六、「隱性抑鬱」三個最常見卻最易被忽視的面具

1.憤怒面具:他總是在發火、脾氣暴躁、情緒爆炸。

你以為他暴力粗魯,卻不知道,憤怒是男性最安全的情緒表達方式。

它比哭泣更「被允許」。

2.功能面具:他依舊準點上班、帶孩子去遊樂場、開會滔滔不絕。

可沒人知道,他內心一片死寂。他在用「做事」抵禦「崩潰」。

3.沉默面具:他什麼都不說,沉默如石。

不是他沒感受,而是他知道一旦說出,那份不被理解的落差更痛。

七、我們可以如何打破這個沉默?

第一步:去恥化情緒:不是「情緒弱的人才抑鬱」,而是「太強撐的人更容易崩潰」。

教育從小男孩開始,告訴他們「你可以哭」,是社會的基本功課。

第二步:鼓勵男性心理求助:開設專門面向男性的心理熱線、諮詢空間。

讓他們感受到「求助不是恥辱,是勇敢」,是走出深淵的第一步。

第三步:社會文化重新定義「男子氣概」:真正的男子氣概,不是沉默扛下所有,而是有力量承認:我需要幫助。

八、寫在最後:不是他們不說,而是沒人聽

這個世界的痛,往往不是最慘烈的才致命,而是最無聲的才絕望。

我們該警醒,不再僅僅把「抑鬱」想像成眼淚和哀傷,也要認出它隱秘的樣子——疲憊、憤怒、沉默、躲避、空洞的笑。

每一個說著「我挺好的」的男人,都可能藏著千瘡百孔。

每一個拼命扛事、不願求助的背影,都可能在夜裡默默哭泣。

他們不是不需要理解,而是早就學會了不奢求。

但我們不該讓這種沉默繼續。

抑鬱不分性別,但男性的隱性抑鬱更需要你我的注視和回應。

別再讓他們用死亡來表達「我真的撐不住了」。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背起行囊出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805/2257825.html